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华兹华斯 | 上页 下页
三五


  儿童是人生的极盛时期。成人由于俗累,往往变得世故而背弃了童年时生命的本真。此外,随着成人世俗追求阶段的开始,童年对自然的敏锐也逐渐丧失,在成人阶段难以寻觅到儿时的那种瑰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因而它可以被认作是一条规律。然而,也有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一生都能保持着儿童时代的本真,那么,这些人就是诗人。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刚才认为非常平淡的诗句其实也不平淡,它表现的寓意是,诗人将儿童的心态、童年的生活持续了自己的一生这样一个宗旨。诗歌的最后两句与这三句相呼应:

  我希望这种虔诚的崇敬
  贯穿我的一生。

  诗人再次提出,对彩虹的激动,就是对自然的敏锐,它能使人保持与自然的相通,诗人能从中汲取营养,自然成了诗人的精神家园。因此,童年对自然的这份敏锐是极为重要的,能“贯穿一生”则终生受益,精神与心灵都有所依归。若看到彩虹不再激动,也就表明诗人丧失了这份敏锐,那么人就丧失了他精神的家园,那样,生如同死、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惊呼:

  “要不,就让我死亡!”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人应该终生保持童年的本色与趣味,终生保持童年时对自然的感悟与沟通。人终生与自然相依相恋,自由地、诗意地活着。

  华兹华斯的部分诗看似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其中却蕴藏着诗人灵魂深处的浓烈感情。

  像华兹华斯的名诗《露西》,初看起来,确实不像是一首情诗。全诗由三节组成:

  她居住在白鸽泉水的旁边,
  无人来往的路径通往四方,
  一位姑娘不曾受人称赞,
  也不曾受过别人的爱怜。

  这一节,诗人先写姑娘生活的环境,住得偏僻,住的地方无人来往,以环境来衬托姑娘的宁静、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为人知,说明姑娘并不为他人所注意。

  第一节写环境,第二节诗人用譬喻的方式,进一步写姑娘的平凡。

  苔藓石旁的一株紫罗兰,
  半藏着没有被人看见!
  美丽得如同天上的星点,
  一颗唯一的星清辉闪闪。

  诗人将姑娘譬作石头旁边的一株小紫罗兰,紫罗兰有的只是淡远的清香,它艳丽不如牡丹,芳香不及玫瑰,小小的紫罗兰,而且还被石头遮住了,“半藏着”的,不易被人看见。诗人又将她比作天上的一颗星,闪光的小星星自然没有太阳的光辉,也没有月亮的皎洁,尤其是这颗小星星不是璀璨群星中的一颗,而是唯一的一颗,是孤单的一颗。所以“孤星”的意象在此已暗示少女的孤寂与不幸。此节诗人仍在写少女的普通。

  第三节开始,诗人再一次强调少女的平常。她不惹人注意,不为人知晓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在意,死的时候别人也不知道。

  她生无人知,死也无人唁。
  不知她何时去了人间;

  这两句是诗人所作的进一步的铺垫,为最后两句的效果设下的伏笔。

  但她安睡在墓中,哦可怜
  对于我呵是个地异天变!

  诗人前面对姑娘进行描绘时,情感显得很冷淡,似乎在写一个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人,然而,最后一句则一锤定音,使我们知道姑娘原来是诗人的心上人。诗人有意在前边的诗中将自己的情感藏匿起来,先退一步来写,收到以退为进,先藏后显的效果,终于在最后一句造成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这一句诗被认为表达出了“无限的悲怆”。前边的诗行让人感觉诗人对姑娘感情冷淡,似乎与自己漠不相干,最后则突然给人以震撼,原来诗人对姑娘情深似海,对姑娘的死悲伤无限。前面愈是平淡,后面愈显雄奇,平淡的铺垫在先,雄奇的震撼在后。整首诗给人的印象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悼亡情诗。华兹华斯的系列情诗,被称作“露西组诗”,其写法完全不同于传统诗歌。它没有一般情诗的浓情涂抹,没有传统的譬喻与通常具有的对情人的赞叹。诗人采取严格的朴素与克制,让深情与悲伤深藏不露。写爱先让人看不出有情,写悲伤却先表现得极为平常,最后才让深情、让悲伤亮相。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