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四六


  第二任教育长侯启刚则是一个当时抗联中少有的深入研究过马列主义原作的人。政军学校的学员王明贵说他“看过马列的很多原作,知识面也很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丰富的抗日斗争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可能是由于他本人平时讲话常常引经据典,甚至有些傲气(据说他曾自称东方侯大林),不少人对他有看法。有一次他对别人说,《资本论》对他裨益很大,那个人挖苦他说:“马克思在天之灵给我们送来了老侯。”而他则回答说:“就是这样。”

  侯启刚对许多问题都有他自己独立的见解,并且时时用辩证法的眼光来分析当时抗联面临的问题。曾经写过《论统一战线》、《东北抗日队伍的分析及义勇军改造策略》等论文。这位抗联队伍中的第一号理论家的思维方式也很有些哲学家的味道。下面这一段他自己关于其在病中思想活动的记述:

  “……自该病发作后,我曾每天陷在无限的思索之中。有一天曾发现了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从时、空来说,是纵横的三角形;因而一切事物也都是纵横的三角形。继而夜里观星,发现一切基本形式是三角。因为某角形的星群可以分解为无限的三角形,因此,圆周也无非是无限的三角形的一角向内部的结合,线也是无限的三角。最后想起了一切事物在尽量的发展,全部是波浪式运动的辩证法。质量无非是不同的波浪式运动的发生,波浪式运动当然是不断生起的纵的三角形,因此认为三角形是一切形式的本质。于是就越来越确信:一切事物是纵横三角形。又想起了在战斗队形上,各一角是其他两角吸引与推动的结合,进攻、退守、待机包围就是进退并行,静动并用,公开的秘密的联系的行动——也就是确保辩证法的一致。就是说以全力采取辩证的综合或综合的方法,就一定能战胜敌人,最后,我认为:无限的‘辩证三角体’是战胜敌人的唯一无二的阵式或队形。

  “有如上述,我的英雄思想在病中复活,使用的武器是辩证法,当然首先应该解决东北问题。就是说:如何突破1938年即将到来的敌人的‘讨伐’。结果在似病非病的思想中决定了:应在党军一致行动之下,尽可能地配备无限大小‘辩证三角形’,即:南满1、2军成一角,这能由1、2军的同志配备,我来建议其他两角的方法,即:4、5、7、8、10军赴吉林中部长白山脉老爷岭西东形成一角;3、6、9、11军赴黑龙江小兴安岭嫩江流域形成一角,而且每一角则编成等差三角形。以全满为范围,用大三角来牵制敌人。这样,敌人就不可能各个击破……”

  这所政军学校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为抗联培养了不少优秀干部。当时,学员从这里毕业后一般都到各部队任师长、团长等职,这些人在抗日战场上为我们的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第二期学员王明贵将军在回忆录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小兴安岭松涛阵阵,汤旺河波涛滚滚。东北抗联政治军事学校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许许多多的同志通过学习迅速成长为抗日联军的骨干力量。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位将军还特意提到了我们在前面说到的在抗联打下老钱柜时俘获的伪森林警察中队长宋喜斌(即五炮)。宋在被俘后参加了抗联,此后,他在政治上进步很快,作战也非常勇敢,被送进学校深造。他毕业后回到部队任团长,在1938年9月下旬为保卫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机关的安全,他带领30多名战士与超过自己数倍的日本讨伐队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他一个人就打死打伤40多名日本鬼子,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宁死不降,最后把满腔的鲜血都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40 冰趟大捷

  军政联席会议之后,第3军和第6军除了加紧建设汤旺河后方根据地工作以外,同时,还在积极组织准备西征,继续开辟通河、东兴、巴彦、木兰、铁力、庆城(今庆安)、海伦等地的游击区。

  1936年3月,赵尚志率第3军第5、第6团、少年连、保安营共300多人开始了西征。

  西征部队出发不久,便不断有捷报传来。

  4月初,赵尚志带领西征部队攻占了通往巴彦、木兰、通河的军事要地舒乐镇,俘日伪军100多人,缴枪300多枝,一举拔掉了日伪设在松花江北岸的这个重要据点。此后不久,西征部队又在依兰县八浪河谷消灭不少日军,并缴了伪军一个连和1个伪警察队的枪械。夏初时节,西征部队顺利到达木兰县境,以那里的蒙古山为基地,在东向通河、西向巴彦的一些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并收编了40多支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抗日武装,第3军的第5、第6团的实力迅速得到发展,被扩编为第5师和第6师。

  西征部队像一股强劲的旋风扫过所到之地,使日伪极为震惊。他们迅速调集重兵于滨北线一带,企图一举消灭赵尚志的部队。但赵尚志却不与其进行正面作战,为此,他决定改变原定向庆城、海伦一带西征的计划,率部队迅速返回了汤原根据地。

  几乎就在赵尚志带队西征的同时,第3军的第1、第2、第3、第4团在松花江南岸积极开展游击活动,同样也在战斗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分别扩编为第1、第2、第3、第4师。这样,第3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已经从原来的6个团变成了6个师。游击区遍及松花江南北两岸的20多个县。在这种形势下,第3军于1936年8月1日正式发表通告宣布:

  “决定于本年8月1日起,将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收编各队,联络各军,消灭此疆彼界,各树一帜,尔东我西,各行其志。以发扬光大我抗日之旗帜,以巩固我反‘满’之武装。”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刚成立时,下辖6个师,其后不久又相继采取收编和扩建的办法建成了第7、第8、第9和第10师,得总兵力达到了6000多人。

  在第3军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第6军也由原来的4个团扩编为7个团,并于1936年9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

  人多了,枪多了,游击区的地盘大了,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加有力的领导机关来统领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全局了。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汤原中心县委及抗联第3军和第6军党委在汤原帽儿山北坡第3军的被服厂召开。是为抗联历史上有名的“珠汤联席会议”。

  “珠汤联席会议”做出了两件重要的决定:第一是决定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并选出了以赵尚志为主席的15人执委会及冯仲云、李福林、张兰生三人为省委常委;第二是决定突破敌人的秋季“大讨伐”,开辟龙江腹地为中心的新的游击区。

  “珠汤联席会议”后,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又召开了两次常委会,进一步研究确定了第3军和第6军的反“讨伐”对策。最后决定:第3军司令部迅速率主力西征铁力、海伦、龙门,然后直插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活动。根据这一精神,赵尚志率第1师、第5师、政保师和少年连组成的500多人的骑兵部队,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在庆城与第9师部队会合,然后又于12月间到达了铁力,与已经在到达那里的第6师会师。

  到了铁力后不久,敌人就出动了大量的兵力对他们进行“围剿”。敌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赵尚志他们赶到山里去,使其陷于冻饿绝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