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海外故事 >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 上页 下页
三六


  我们坐了一个小时,他似乎不愿提起他写的任何一部作品,因为那时报刊上正连篇累牍地批判他的书皆为大毒草,并且诬称他是由于崇拜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才把自己的名字改作了巴金。他的侄子一再地试图安慰他,让他当心身体,甚至提出让他不要看任何一份报纸。我则坚信他是没有罪的,我对面前这个老人像对一座丰碑一样充满了敬意。从巴金家里出来,已经是华灯初放的黄昏了,没有晚霞,没有歌声,我的心中却充满了喜悦。我和他一直从武康路走到了永嘉路,在他家门口那棵法国梧桐树下,我们有谈不完的话,但大多时是我在谈。我给他背诵《联共(布)党史》中的精采片段,和他讲那份阻止斯大林掌权的《列宁遗嘱》,也谈对“文革”这场运动的种种焦虑,对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中的某些大人物的怀疑与鄙视……他总是静静地、口角带着微笑地听我讲,他善解人意,却不喜欢表达。但是,当你看到他那双如一头小花鹿般的乌黑光亮的眼睛正盯着你,一动不动地盯着你,你就无法停止和他谈话,无法和他说一声“再见”。

  那年夏天,我们在淮海路、常熟路、永嘉路上一共走了多少遍,我已经记不得了。每天看不到他的时候,我就会想他;每次见到他,我会觉得心怦怦跳,全身的血液在奔腾,可是一和他谈话就平静了下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渴望,我渴望去拉住他的手,啊,如果能拉起他的手,那该涌起多么幸福的波涛!

  我从来没有拉过他的手,我们互相连一根手指头都没有碰过,他沉静的个性能够接受我的任何思想:从《斯巴达克思》到《奥赛罗》,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当我告诉他,我给《文汇报》写了那封信时,他一点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惊讶和恐慌,好像我早就应该写那封信似的。我们又一起去看了几次巴金,我不敢用自己满腹的疑问去打扰这位正在受难的老人,我深知任何一场严肃的谈话都会给他徒增更重的思想负担,我试图为他倒一杯开水,或是整理一下零乱的房间,尽量少说话地同他一起打发一个黄昏或一段时间。

  有一次,他指着一大排空着的书架,那上面放着几只药瓶和杂物,他的胸膛里发出了嘶嘶的声音:“那么多的书,都搜走了!……”那种发自肺腑的悲哀,使我难过了许久。还有一次,他对我的同伴说:“小济(他的名字),要好好学习外语……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这是马克思说的,你懂吗?”他特意提高了语调,强调“马克思”这三个字,仿佛这是他对侄子的某种期待的必不可缺的后盾。他瘦弱的身影在房间里摸索着,常常面对着一大堆检讨材料仰天叹息……20年后,当我从美国回到上海,看到武康路上那所被层层护卫起来的住宅,心里真有说不出的万般感慨,耳边仿佛又响起了他的叹息声。

  我的那封信很快被《文汇报》社退回了学校,并且立即掀起了巨大波澜。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字报、黑板报连篇的批判檄文中。工宣队、军宣队、造反派如鱼贯般地轮流不息找我问话,对我进行审查,将我的学习笔记、日记通通搜去。有一天,学校里突然刷出了一条大标语:“揪出《一封信》后面的黑手!”有人揭发在武康路巴金住宅门口看到我和小济,并且说我常常和他在一起。又过了几天,学校居然出现了批判巴金的大字报,而且宣称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绝对写不出如此尖锐、引经据典、政论性极强的文章,后面一定有一个长胡子的黑手,连《文汇报》也不相信。我气极了,噩梦整夜整夜地缠绕着我,我生怕巴金会知道这一切,我生怕羸弱的老人会突然死掉……有一天,我从工宣队的审查室出来,刚跨出校门,一个声音喊住了我。是他,又是他,他曾经多次地等在离审查室不远的角落,我一出来,他便追上我的脚步——可是现在,校园里满是批判我和莫名其妙地批判他姑夫的大字报,我怎么能再授人以柄呢?

  “等一下!”他跑了上来:“我不怕,你也不用怕……”我不敢回头望他,我没有理睬他,加快脚步拼命地走着,直至走到高安路的弄堂口,我猛一回头,像发疯似的叫道:“不要跟着我!……不要再和我讲话!你明白吗?你难道不知道这是在害你姑夫吗?……你难道愿意看到别人借着你和我,再往他身上砍一刀?!”

  性格向来沉静的他,被我几乎失去常态的大叫震懵了,他愣愣地站在那里,过了一会儿,他一转身跑掉了……

  他比我高一年级,比我早一年下乡。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到那双如同小花鹿一般乌黑发亮的眼睛。

  如果连手指头也没有碰过,这算不算恋爱,我不知道。但是幻想的翅膀已经被砍掉,我郁郁寡言,心中充满痛苦,我知道我已经不能再回头:我不能放弃理性的思索。我渴望有一个比我更通事理,学识渊博的人,把我从思维的一片迷乱之中拯救出来;不管是什么人,男的或是女的,也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我相信他、崇拜他。

  我开始相信别人,不再相信我自己。

  轮到我下乡之前,批判的浪潮已经过去,我成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中学里的几个女友约我到杭州去散散心,在向北大荒进军之前,再看一看美丽的西子湖,登一下青翠葱茏的南高峰。

  我和我的女友们,曾举着一面小旗,从陕西铜川步行到延安。我们在贫瘠苍凉、横亘天际的黄土高原上大声地向牧羊老人问路,晚上和农民家的孩子挤在一个炕上,我们第一次捧起破碗喝小米粥,我们惊叹农人如牛马般的劳作和满野裸露的贫穷。大串连把中国最底层的画面翻到了我们眼前,当我们展开双管,欢呼着奔向走了七天七夜才终于见到的宝塔山时,又隐隐地感到理想同现实的距离是如此遥远……

  没有什么事比离开上海更吸引我了,我立即答应去杭州作最后一次“串连”。

  在钱塘江大桥上,我遇见了他——裴阳。每当我回想起和他的初次见面,我总会想起日本电影《啊,海军》中男女主人公在一座大桥上相逢又告别的特定镜头。我是我们四个女孩子中最忧郁的,几乎没有笑过。我们在钱塘江大桥上刚刚拍了两张合影,桥头堡里就走出了一个解放军,他几乎是奔着跑向我们,一把夺去了我们的相机,然后指着远处一块牌子大叫着:“这里禁拍照片!”说着马上要打开相机将胶卷曝光。我们急着和他争辩,并且保证到上海后把两张禁拍的胶片寄回到桥头堡,但是他还是坚持要立即打开相机。正在争执不下时,我们身后响起了一个洪亮的声音:“解放军同志,我们是复旦大学的,我们会负责监督执行这件事!”

  我们得救了,我们保住了那卷对我们来说十分珍贵的胶卷。我回过头去仔细地望着这位“天外来客”,他看上去比我大四五岁,身材魁梧,气质潇洒,眉宇间充满一股英气,特别是那两道飞向两额角的浓浓的乌眉和明亮深邃的大眼睛,加上白皙细腻、胡子刮得很干净的面孔,给人一种人品出众的感觉:“地杰人灵,江南才子。”好帅的复旦大学生!

  “我们已经注意你们好久了,你们是从哪儿冒冒失失地闯上钱塘江大桥的?”他边上的那位同伴问。

  “我们直接从蔡永祥纪念馆上来的,怎么?你们俩也偷偷拍了照吗?”我的一位女友和他的同伴交谈了起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