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小凤仙 | 上页 下页
一〇七


  梁士诒看袁世凯是如此防着隔墙有耳的慎重态度,便也用茶汁写答:“帝制决不可取消!否则日望封爵封官者,皆解体。谁与共最后之事?”

  最后之事就是善后。梁士诒肩上有几千万“大典专款”的债务,一旦帝制成为泡影,他连赖债都无法赖,所以持反对的态度。

  袁世凯写道:“菊人之言是,及今犹可转圜,过此将无余地。长素仍为卓如声援,华甫早有异心,但亦不致逼人太甚。事已至此,吾意决矣!今分数段进行。撤销帝制后,中央政事由菊人、芝泉任之。安定中原军事,由华甫任之。君为我致电二庵,嘱其一面严防,一面与蔡松坡言和。君与卓如有旧,以私人情谊,请其疏通滇桂,并复长素,请其缓劝卓如。倘有法能令国家安定,吾无论牺牲至何地步,均无不可。”

  梁士诒还不肯死心,劝道:“请再思。”

  袁世凯的答复是:“时机不再,请勉为其难。”

  到此地步,再说无用。退出宫来向人打听,才知道他不是最先奉诏与闻大计的人。最先是找杨士琦,据说有这样一段对话:杨士琦说:“西南声势已大,非和平解决不可。欲和平解决,则非取消帝制不可。”

  “如果他们得寸进尺呢?”袁世凯的意思是问:帝制取消,要是迫他辞去大总统,又将如何?

  “果然如此,其曲在彼!”杨士琦答道,“那一来明令讨伐,就名正言顺了。”

  ***

  听得杨士琦亦赞成撤销帝制,梁士诒颇感意外,因而又想到杨度,这些最早倡议劝进的人,是不是都见风使舵,不惜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

  为此,特为派人将杨度请了来,细问究竟。杨度满腹牢骚,不表示态度。但他透露的一个消息,等于表示了态度,据说徐世昌除了直接写信给袁世凯,劝他及早转圜以外,又有信给杨度,请他向袁克定去商量,撤销帝制。杨度告诉梁士诒,他不能出尔反尔,所以对于徐世昌的劝告,决定拒绝。

  这“不能出尔反尔”,就表示不赞成撤销帝制之议。虽然他这样说法,不免是要表示个人的“气节”,与梁士诒从现实利害上去考虑的动机不同,但总算是走到了一条路上,因而令人有空谷足音之感。

  当初为了争功,两个人是有心病的,不想到了今日之下,反而成为同调。梁士诒自不免感慨,杨度则更觉不堪回首。事到如今,富贵一场春梦,而麻烦却正开始。云南、贵州独立的通电中,都要惩办祸首,筹安会“六君子”都列名在“十三太保”中,一旦帝制撤销,就是个人的通缉令遍行全国之日,不可不早自为计。

  于是,从梁士诒那里出门,杨度立即飞简相邀,将筹安会的发起人,都请到中央公园来今雨轩,由他作东,以吃西餐“会食”。

  谈入正题,听说袁世凯要撤销帝制,无不动容,有的诧异,有的惊惧,但也有觉得安慰的。只是不管内心是何感觉,口中却都非常慎重,不愿轻易发言。

  最后是胡瑛打破了沉默。“外面都叫我们走狗。”他自问似地说,“究竟是不是走狗?”

  “怕人骂的是乡愿!”杨度接口说道,“那还能担当天下大事?我们赞成君主立宪是多少年来的政治主张,行其心之所安,管旁人如何去道短长。即以走狗二字而论,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我不承认这种欲加之罪的胡说!”

  “我不然。”孙毓筠的歪头一偏,越显得倔强,“意志既定,生死以之。我狗也要狗,走也要走。”

  这是自承为忠实走狗。严复听着不是滋味,趁机表明态度:“我狗也不狗,倒要走。”

  此“走”不是走狗之走,大家都明白,有出京避祸的意思。其中胡瑛认为不必如此慌张,所以接下来说道:“我正好相反:狗也要狗,走也不走。”

  一片“走狗”之声,惹得来今雨轩的座客,无不注目。刘师培和李燮和便不好意思再说下去。但是“走狗言志”的新闻,已很快地传遍京津。北京“辇毂之下”,还只是口头流传,在天津可就形诸笔墨了。

  天津租界上,有张报叫广智报,刊出一幅题名“走狗图”的漫画,居中冕旒龙袍、垂拱而坐的一位矮胖皇帝,自然是袁世凯;御座前面东西南北,四条走狗,各据一方,形态大不相同。

  第一条是人首犬身,屹立不动,题词“狗也不狗,走也不走”,隐射杨度。第二条画的是“狗也是狗,走也要走”的孙毓筠,极矫健的一条猎狗,作昂首大吠,四足奔腾状。第三条跟第一条差不多,也是人首犬身,所不同的是,这条狗形如丧家之犬,垂头丧气,蹈蹈而行,题词叫做:“狗也不狗,走也要走”。

  第四条狗的形态最特别,从头到尾是一条狗,却人立而狼顾,虽然一时未走,看样子是在观望风色,随时可以奔蹿而逃。

  ***

  这张漫画由天津到达北京时,袁世凯正要召集亲信会议,预备发布取消帝制的申令。令文是由张一麟所起草,洋洋千言,共分四段,第一段是说从第二次革命以来,多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他“屡加呵斥、至为严峻”,无奈代行立法院议定,国民代表大会一致赞成帝制,并“合同推戴”,使他“无可诿避”,不得已“以筹备为词,籍塞众望”。用意在表明他并无称帝之意。

  第二段提到“滇黔变故,明令决计从缓”,同时召集参政院代行立法院早日开会,“以俟转圜”。接下来声明自己“忧患余生,无心问世”,以及他自己一再所提到过的“史册所载帝王子孙之祸,历历可征”,大家认为他要做皇帝,是一种误会。

  第三段入于正文,撤销“上年十二月十一日承认帝位之案”,各省推戴书发还销毁,大典筹备事宜立即停止,“庶希古人罪己之诚,以洽上天好生之德”。

  最后一段道出息事宁人的本心,也是一个结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