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四四


  1937年冬,在上海、太原相继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进入一个严重的过渡阶段。毛泽东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刘伯承根据我党提出的坚持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方针,集中全力培养中国现代游击战的斗士。

  刘伯承在进驻太行山以后,首先在辽县开办了著名的游击训练班。他亲自编写游击战教材,翻译外国军事参考资料,登台向干部讲授,为抗日游击战培养了许多精良的“种子”。当时在一二九师担任参谋处长的李达清楚地记得:“在辽县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刘师长谈游击战术,讲如何汲取我国古代兵法和外国军事学术精华,来丰富我们的游击战。”

  在发掘古代兵法精髓和外国军事精华的同时,刘伯承特别注意总结部队参战以来的游击战经验和教训,探讨新的斗争形势下开展游击战的规律。在辽县的日子里,刘伯承住在一间半窑洞式的房子里,经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聚精会神地伏案疾书,常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在短短的十个月当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撰写和翻译出一系列关于游击战的最新论著和译作。

  1937年11月28日,写出《抗日游击队四个基本任务》;

  1937年12月7日,写出《抗日自卫队三个基本任务》;

  1937年12月27日,写出《击退正太路敌人六路围攻的战术观察》;

  1938年3月,写出《论游击战与运动战》;

  1938年7月19日,写出《本师现在要确定或恢复的教育工作》;

  1938年9月18日,译出《游击主义的克服一摘译(列宁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军队)》;

  1938年10月29日,写出《关于现在紧急动员中军区的建设工作》、《我们在抗战中的军队建设》等等。

  刘伯承的这些论著和译作,根据抗日战争的最新实践,特别是阳明堡、七亘村、广阳等几次伏击战的最新战斗经验,阐述了抗日游击战的特点和规律,指明了抗战中以游击战为主,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原则。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内容,比之刘伯承在上地革命时期关于游击战的著作和译作,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著述与毛泽东同期的关于人民革命战争的论著一样,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了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1938年5月间,毛泽东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重要军事著作。刘伯承和邓小平马上布置师直机关和各部队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刘伯承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说:毛泽东同志这两篇重要著作,“有力的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阐明了持久战的道理和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并且英明地指出了中国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道路。毛主席的这些指示,以无比的光辉,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

  到1938年金秋时节,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按照毛泽东的预料向前发展。

  一二九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总部直接领导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开创根据地的工作。刘伯承一面命令各团以营或连为单位,进到平汉路、正太路沿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继续南犯的敌人;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一些连队,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太行山区的各地发动群众。并且与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进步的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在晋东南地区开辟抗日新局面。冀西地区也成立了冀西游击队。这几支力量结合起来,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晋东南和冀西的几百万人民动员起来了。工会、农会、青救会和抗日自卫队在各地组织起来了,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来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争先恐后地加入抗日武装,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具规模:北起正太、沧石路,南迄黄河之滨、东至津浦路,西抵同蒲路,全都在抗日军民的俯瞰之中。太行山根据地的人口已达到两千三百万之多,抗日武装力量也猛增到九万五千五百人。与此同时,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一二九师部队又先后取得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大量歼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了晋东南。

  【19.彭德怀愤而骂娘,刘伯承流血流汗,
  日本人狼狈不堪,你说“百团大战”该不该打?】

  “百团大战”

  早在40年代,在延安就有争议,惹得彭老总发火、骂娘。直到50年代末,即1959年庐山会议风波,彭老总还怒气未消,照骂!……由此遗下许多历史的“结”——死“结”!活“结”?

  到80年代,在军事史学界还在争议这个不太古老的战争话题。详细说来,几十万字扯不清楚。简单说来,几句话也知其大概。

  “百团大战,该打!打日本人没错。”一种意见。

  “百团大战,不该打!暴露了我军实力,后果不好!”另一种意见。

  “该打,也不该打。”第三种意见。有人说此话等于废话,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中国人的论战中,这种意见可不少,姑且照录,以免遗漏。

  其实,历史就是历史。简单地演绎起来,并不会太复杂。有学者演绎如下:

  日本人侵略中国,该不该打?

  该打!

  百团大战是打谁?

  打日本侵略军!

  该不该打?

  该!千该、万该!

  当然,作为具体的战略战术以及具体的打法,战后的评论,可以作无穷的探讨。但大前提必须肯定。如果连“日本人该不该打”、“百团大战该不该打”这样的大前提都定不下来,国人的争议就会让人见笑了。

  谢天谢地。历史总算尘埃落定。今天我们回头来重温这段硝烟弥漫的老话题,仍然会感到一种沉重感。因为“百四大战”史,毕竟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血肉之躯所构筑的啊。

  百团大战是在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指挥下进行的,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大规模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有一二九师部队、晋察冀军区部队,晋西北的一二〇师部队,以及山西新军等共105个团,约40万人的兵力。此外,还有广大民兵和群众参加。作为主力部队的一二九师在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下参加会战。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为交通总破袭战,破坏日寇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重点摧毁正太路;第二阶段(9月11日至10月5日)为歼灭交通线两侧之敌和摧毁深入我根据地内的敌军据点,主要进行了榆(社)辽(县)和沫(源)灵(丘)等战役;第三阶段(10月6日至12月5日)为反击敌人对我各根据地的疯狂报复“扫荡”。

  这次战役给侵华日军的运输线以沉重打击,正太路中断一个月之久。这次战役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