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34年前(也就是1916年春夏之交),刘伯承在得到涪陵人民的救助后,又到重庆“宽仁医院”(现重庆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眼伤。在这里他获得了“军神”的雅号,并由此敷设了继续从事军旅的道路。这个医院是德国人开办的。主持人沃医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军医,医术比较高明,眼外科更是有独到的功夫。但此君有一种日耳曼民族的傲慢,对病人的态度不好。要碰到伤病者畏痛呼喊,这位洋大夫便会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殴打病人。

  刘伯承在这里做了两次手术:先是割去腐肉,理顺血管。然后,沃医生托人回德国替他配制假眼。几个月以后,又为安装假眼进行第二次手术。当时,小医院的设备比较简陋。为了保护脑子,刘伯承拒绝施用麻醉药。

  拒绝用麻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难以想象。当时,沃医生一刀一刀修割新长出的腐肉,每拉一刀都疼痛钻心,令人难以忍受。但刘伯承一直安然端坐。这次手术前后做了三个多小时,刘伯承仍面不改色。

  等包扎完毕,沃医生见他扶着的椅柄上浸满了汗水,似乎也动了恻隐之心,一改以往粗暴态度,颇受感动地说:“照你们中国的古话讲:泪为五脏之精华,一身之要系’。想必疼痛难忍吧?”

  刘伯承坦然一笑:“这算不了什么,才割了七十四刀嘛,小意思!”

  沃医生惊异地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阁下每拉一刀,我就暗记一数。错不了,错不了。”

  沃医生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道:“了不起,了不起,你才是真正的中国好汉。”

  刘伯承见对方豪爽、耿直,也将自己的经历和处境相告。沃医生听后,感叹地说:“你真是军神,军神!”

  1916年6月6日,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护国战争胜利了。民国的招牌又挂了起来,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从京城到重庆,几乎人人都在争官抢位,谁也不去想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流过血和死去的人们。在四川、在重庆,其纷乱的状态令人难以相信:讨袁的和拥袁的,又握手言和,举杯共贺。领头的都升官了,什么“使”呀,什么“长”的,一个个飞黄腾达,弹冠相庆。袖手旁观的,也居然获得“反袁英雄”的称号,各式各样的勋章沉甸甸地挂满胸前。

  官儿们连争位、抢钱还来不及哩,谁来关心普通民众的生活?!谁又能想到这个因伤致残的刘伯承?!他几乎被人们所忘却。目睹这一切,刘伯承感到阵阵揪心,比眼伤的疼痛还要难忍。他寻思着:难道这就是我们奋身救出来的民国吗?!

  后来,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被熊克武先生所发现。

  1916年8月7日,蔡锷将军推熊克武担任重庆镇守使兼第五师师长。熊克武(1884—1970),字锦帆,早年在日本留学,是同盟会的老资格,曾参加广州黄花岗之役,多次组织川中反清起义,是民国初年川中的风云人物。癸丑讨袁失败后,逃亡到南洋。这次护国战争开始的时候,曾以“四川招讨军总司令”的名义,带着两个营的兵力,绕道昆明,叙府入川。接着又换名为川、滇护国联军总司令。如果拐着弯数来,刘伯承的护国军四支队,也算是熊先生的系统。

  战争胜利后,在收编各地起义军、民军的基础上,熊克武的队伍日益壮大,成为川中武力的佼佼者。到重庆后,自然就得摆摆宴会,邀请军政各界、社会名流、驻渝领事及有影响的外国人出席。碰巧,那位沃医生也到场了。

  席间,宾主散坐,饮咖啡闲谈见闻。沃医生向熊克武问道:“贵部军官刘伯承近况如何?”

  熊克武虽然隐约听到刘伯承的名字,却根本对不上号。更不知道这位反袁英雄走投无路,在学校兼课,干着吃“粉笔灰”的营生,便含含糊糊应付。

  沃医生酒兴发作,用流利的中国话绘声绘色地讲起刘伯承治眼的经过和他本人的感受。当众称赞说:“刘先生惊人的勇敢及忍耐,着实令人震骇,终生难忘。贵国历史上有红脸关公‘刮骨疗毒’,今生我算是荣幸地见着了活关公。以我大日耳曼民族的眼光来看,刘先生堪称‘军神’!贵军有这样的勇士,将每战必胜!……”

  中外来宾听到了,无不称奇赞叹。因为新闻出自洋人之口,其价值就更加高了一些。短短几天,“活关公”刘伯承就被重庆人传为美谈。熊克武听着听着,也渐渐入神。当时熊先生刚刚坐镇川东,也急欲拥有人才,赶紧吩咐僚属查找“军神”的下落。几经周转之后,他们找到了刘伯承,并送去一百块钱作养伤之用。刘伯承是个有志气的人,从不为金钱折腰,也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便愤愤地对来人说:“难道我的眼睛就值一百块钱么?!请给师长大人带回去。我眼下还有生路。”

  熊克武听得回报以后,现出悻悻的神情。熊克武的挚友和谋士但懋辛先生从旁边进言说:“锦帆兄,这个刘伯承正是你在川东收编民军时所要找的那个英雄。蔡锷将军多次夸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勇。丰都之役实为刘伯承指挥。他勇气过人,又十分严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熊克武正坐在“顺水船”,满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便乘轿亲往邀刘伯承促膝长谈,评论川局。并请他回军部担任第九旅参谋长。从此以后的若干年,刘伯承的军旅生涯又与熊克武部结下了不解之缘。

  【6.元帅如是说:“我是旧军人,也是四川军阀!
  我和朱老总都是半生军阀半生革命。”】

  在川军中,刘伯承先后参加了讨袁、护国、护法和讨贼战争,立下了屡屡战功。在战场上刘伯承的确是一个胜利者,他的军事才华和无畏的气概不断地显示出来。在四川军界,“刘瞎子”的威名,“独眼龙将军”的称号,已经不胫而走,声威远播。然而,在另一面,这位年轻的胜利者却时常在沉思和苦闷中。如果说,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枪炮声淹没了一切,那么,俟到战事平息,沉思和苦恼又萦绕在他的脑际。

  对于像万花筒一样变幻莫测的政局,刘伯承不能全然明白。“蜀道兵戈有是非”,却是这位军人笃信不疑的信条。若干年来,金戈铁马,战事频繁,他的政治目标始终是杀向袁世凯、杀向北洋政府、杀向依附于北洋军阀的各种反动腐朽的势力。尽管有时出现一些曲折,他始终如一地运行在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轨道。当然,在那种波诡云谲、兔起鹘落般混沌复杂的历史环境里,军阀们把战争当作谋取私利、扩张势力的工具,给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严重的损失。整个国家在痛苦中挣扎,刘伯承也曾陷入过一些混乱的厮杀。

  在刘伯承的内心世界,经常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上的激烈交锋,并不比沙场上的搏斗轻松多少。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他不得不听从命令,到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冲杀。毋庸讳言,因为战争本身也包含着军人的前途、荣誉和性命啊。但是,刘伯承决不嗜好战争。他常常叹息:双方交兵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当他回忆起那些被双方践踏的庄稼、毁坍的房舍、涂炭的生灵……更生出许多不可排解的烦恼和疑问。民众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猛烈地冲撞着这位“贫民将军”的正直良心。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潦倒不堪的农民,贫困和苦难的生活他始终记忆犹新。

  有一天,刘伯承在一个乡镇上行走,忽然听到老妇人在劝哄和吓唬久哭不止的孙子:“你再哭?!‘刘瞎子’把你抓走!”孩子的哭声竟嘎然而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