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直等到天黑以后,刘伯承才又发布命令,改后卫为前锋,变尖兵为后卫,又折身回到马垭口,借着朦胧的月光静悄悄地改从右侧小路,以急行军的速度,向丰都城直插过去。经过五个多小时,于20日凌晨赶到作战位置十分重要离丰都城仅有三里远的新城,并立即控制了附近的制高点,刘伯承正站在指挥位置上观察敌人的动向,借着淡淡的月光,看到敌人的队伍窜了过来。这时他立即命令部队进入临时掩体,作好战斗准备。三百米,二百米,五十米……硬是等到敌人爬到离部队只有二十米的时候,刘伯承砰、砰、砰连发三枪。随着信号枪响,护国军的勇士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一齐开火,一下子就撂倒好几十个,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没有挨到子弹的,抱头往长江边鼠窜。刘伯承趁势指挥部队从高处冲杀下去,犹如猛虎下山,军号声、喊杀声、枪炮声响彻晨空,震撼着长江沿岸。长江岸边的北洋兵一听枪响,不分青红皂白,便疯狂地射击起来,许多子弹都打在他们自己人的身上。护国军紧追上来,前后夹击,从新城溃逃的北洋兵又倒下了一大片。

  这时潜伏在丰都城里准备内应的护国军和哥老会的武装人员,听到城外枪响,知道这是护国军攻城来了,立即按事前约定的作战计划一齐向西城门冲杀过来,齐声欢呼:“护国军杀进城了,我们胜利了!”城里的敌人顿时大乱,有的丢下武器,逃进民房躲藏,有的调转枪口加入哥老会队伍向北洋军射击。这时城内的护国军打开了城门,城外的护国军大部队蜂拥而入。北洋军不知护国军的底细,见大势已去,纷纷四散奔逃。很快护国军便占领了丰都城。

  护国军攻克丰都城的消息,随着浩荡的春风,伴着奔腾的江水,迅速传遍全川,传到长江沿岸的大小城市,鼓舞着各地讨袁斗争的发展。

  当护国军攻下丰都城的消息传到袁军驻川的指挥部,像一枚重磅炸弹在那里炸开了。袁军急忙向各地发出命令,调来了六七个团的兵力,赶往丰都增援,各种枪炮疯狂向城里射击。当时敌军的兵力几倍于护国军,情况万分紧急。刘伯承鉴于阻止牵制增援叙永、泸州的北洋军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当机立断,决定将部队撤出丰都城,向农村转移。正当刘伯承组织部队边抵抗、边撤退时,突然发现身边一个士兵身体过于暴露,受到敌人火力的威胁。他马上扑过去,大声吼道:“危险,快趴下!”话音未落,一颗飞弹射穿了他的颅顶,从右眼眶飞出,眼珠子当即破裂流出眼窝,血流如柱。瞬间,他就昏迷过去,倒在地上。这时北洋军已进入城内,战士们慌忙把他抬到一家药店里,把头部包扎了一下,藏到楼上的仓库里。因怕敌人找到,又把门反锁起来。

  城内正在混乱,北洋军趁势烧杀抢掠,药店着火了,仓库充满烟雾,刘伯承被呛醒了。他缓缓睁开左眼,用力朝门边爬去,可门被反锁。他猛然发现对面有一扇小窗户口,闪着亮光,便蹭到窗前,顺手操起一把竹椅,朝窗棂砸去。小窗被砸开了,他转身从竹床上抱起一床被子,将头蒙住,猛然从窗口滚了出来。这时正在寻找刘伯承的两名战士,看见窗外有个着了火的棉被包在滚动着,打开一看,惊喜地叫起来:“是刘长官!”于是,赶紧背起他往城外转移。在不远的地方他们又找到了一只箩筐,让刘伯承坐在里面,盖上棉被,轮流地抬着……

  护国军从丰都撤退出来,人们脸上布满了失败的痛苦,向西北艰难地行进着,这一切,都被处在伤痛折磨中的刘伯承觉察到了。他用力掀开棉被,使劲地喊着“停一停,……把我放下,我要讲……讲话。”在战士的搀扶下,他顽强地站了起来,右手扶着一棵大树吃力地说:“兄弟们,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虎死不倒威,……胜败乃兵家常事,况且我们完成了任务……大家要振作……”

  官兵们看到身负重伤的指挥官,仍然这样的坚强,不由得被这种精神感染,一下子振作起来。接着刘伯承询问了部队伤亡的情况,并严肃地说:“让我们向这次战斗中阵亡的将士志哀!”他单腿跪在地上昂首向天,从牙缝里挤出:“愿烈士在天之灵,助我讨平袁贼!”

  “讨平袁贼!讨平袁贼!”这声音在空中回荡着,回荡着。此后,这支部队一直配合护国军的主力在川南一带的决战中,进行活动,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

  刘伯承受伤以后,隐藏在一个农民家里养伤。说来也是他福大命大,他转移到涪陵一带以后,当地老乡们都很爱戴这位反袁英雄。一些革命党人秘密前来看望,左邻右舍常送些鸡蛋和粮食,有的还设法弄来些中草药每日煎汤熬水,帮助他治伤。当时,北洋军悬赏通缉刘伯承,但当地老乡们都冒着风险,尽力掩护他,没有一个人贪赏告密。刘伯承亲身感受到:从1913年癸丑讨袁到1916年护国战争,虽然相隔仅三年的时间,可四川民众的觉悟却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民众在狼烟烽火中,看清了谁个劣、谁个优,谁个可恨、谁个可亲。革命党人为民众洒下鲜血,鲜血也唤醒了民众。

  刘伯承在这一带养伤两三个月,脸上渐有血色,身体渐渐得到恢复。然而,他毕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在闲暇的时候,他时常想到自己的伤残:最难过、揪心的是失去了右眼。古书上说,“夫眼者,乃五脏之精华,如日月丽天,昭明而不可掩者也。”对于一个24岁的英俊青年,一个风华正茂的军人,一个立志拯民于水火的革命者,一双明亮的眼睛该多么宝贵啊!孩提时,这一双“金睛火眼”像两点火星,寄托过父辈的希望。少年时,像海一样明亮的眼波曾漂起过理想的小船,溢满了辛酸的苦泪。青年时,这一双眼睛,像把利剑,仿佛能看透整个世界。可现在,失去了军人所特别倚重的右眼(瞄准、射击),也失去了视象的平衡,面前的一切——天空、大地、树木和房子,似乎都在倾斜。他最喜爱看书,可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都像毛毛虫,不停地晃动。他曾偷偷地照过镜子,又狠狠地把它摔得粉碎……

  然而,民众给予他的温暖、爱戴和关怀,冲淡了个人痛苦和忧郁之情。他时常们心自问:乡亲们为何给我以厚爱呢?不就是因为自己和士兵一起冲锋陷阵,讨伐袁贼么!我刘伯承既立志拯民于水火,应当不惜生命去奋斗渺之一目,又何足挂齿呢?他暗暗下定决心:眼可夺,命可丢,志不可丧。要振奋起来,战斗下去!确实,民众给予他的情感是永生难忘的,民众给予他的力量是硕大无比的。这也是他一生中,矢志不渝地委身军旅的思想根基。

  1950年,刘邓大军席卷四川、云南、贵州,刘伯承回到重庆出任云、贵、川最高军政长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此间,他没有回故乡开县探亲,也没有急于寻访旧友,而是给当年救助他的涪陵县人民的政府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谢乡亲们在34年前的救命之恩和深情厚意,并向当地群众致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候。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