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鲁迅传 | 上页 下页
三〇


  许广平是多么敏感的人,立刻就觉出了鲁迅的心思,她知道他有疑虑,也知道这疑虑的深广,她甚至还想到了他的可能的后退,这自然使她深为不满,就用这样激动的口气回信说:

  你信本有三条路,给叫我“一条光”,我自己还是
  瞎马乱撞,何从有光,而且我又朱脱开环境,做局外
  旁观。我还是世人,难免于不顾虑自己,难于措辞,但
  也没有法了。到这时候,如果我替你想,或者我是和
  你疏远的人,发一套批评,我将要说:你的苦了一生,
  就是一方为旧社会牺牲。换句话,即为一个人牺牲
  了你自己。而这牺牲虽似自愿,实不啻旧社会留给
  你的遗产。……你自身是反对遗产制的,不过觉得这
  分遗产如果抛弃了,就没人打理,所以甘心做一世农
  奴,死守遗产。……我们是人,天没有叫我们专吃苦
  的权利,我们没有必吃苦的义务,得一日尽人事求生
  活,即努力做去。我们是人,天没有硬派我们履险的
  权力,我们有坦途有正道为什么不走,我们何苦国了
  旧社会而为一人牺牲几个,或牵连至多数人,我们打
  破两面委曲忍苦的态度,如果对于那一个人的生活
  能维持,对于自己的生活比较站得稳,不受别人借口
  攻击,对于另一方,新的部面,两方都不因此牵及生
  活,累及永久立足点,则等于面面都不因此难题而失
  了生活,对于遗产抛弃,在旧人或批评不对,但在新
  的,合理的一方或不能加以任何无理批评,即批评也
  比较易立足。……因一点遗产而牵动到了管理人行
  动不得自由,这是在新的状况下所不许,这是就正当
  解决讲,如果觉得这批评也过火,自然是照平素在京
  谈话做去,在新的生活上,没有不能吃苦的。

  这信写得很动情,也许是急不择言吧,许多话都说得很直。她一下子挑穿了鲁迅不愿意解除旧式婚姻的内心原因,又用那样热烈的口气激励他作出决断。她甚至不隐瞒自己的焦急和。不快,最后那一段话,简直是在赌气了。

  也幸亏是这样的急不择言,反而打消了鲁迅的疑虑。说到底,他最大的顾虑正在许广平本人,现在从她的这封信,他看见了她的真心,许多担心和犹豫,一下子消散了。他立刻回信,语气非常诚恳,不再有前一封信中的含混,态度也很乐观。似乎是决意要走第三条路了:“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一切听人安排,……再后来,思想改变了,但还是多所顾忌,这些顾忌,大部分自然是为生活,几分也为地位,所谓地位者,就是指我历来的一点小小工作而言,怕因我的行动的巨变而失力量”,“我也决计不再敷衍了。……离开此地之后,我必须改变我的农奴生活”,“我觉得现在H.M.比我有决断得多……”一个多月以后,他更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指许广平。

  也就在他终于确信了许广平的爱情的同时,广州中山大学接连来信,热情地邀他去担任国文系的教授和主任。这无疑从另一面增强了他的勇气。人世间不但真有值得信赖的爱情,他自己也还有可以阔步的生路、无论从哪一头看,他的条件似乎都要比涓生和子君好得多,那么,他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从旁观者的眼光看,这自然是又陷入了对自己命运的错觉,但是,一个刚刚开始全身心浸入爱情的人,他会情不自禁地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玫瑰花,会以为自己一拳便能打出个新天地,这一点错觉又算得了什么?鲁迅内心的虚无感是那体深厚,他大概也只有靠这样的错觉,才能够摆脱它的羁绊吧。他终于下定了决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到广州,住进中山大学之后,即由许广平陪伴在旁,即便有客来访,她也并不回避。十个月之后他到上海,更在虹口的景云里租了一幢三层的房子,与许广平公开同居。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二十年之后,他总算逃出来了。

  身边有了许广平,他似乎年轻了许多。他的衣着现在有人料理,头发和胡须现在有人关心,在那么长久地禁欲之后,他终于体会到了女性的温暖和丰腴,他的整个心灵,都因此变得松弛了。在广州,他与许广平等人接连游览越秀山,白天逛花市,晚上看电影,满脸欢愉,兴致勃勃。到上海之后不久,又和许广平去杭州游玩,虽然是七月份,暑热逼人,他却毫不在意,去虎跑品茶,到西湖泛舟,快活得像一个小孩子。陪同游玩的许钦文和章廷谦都暗暗惊喜,从他们十几年前做鲁迅学生的时候起,还从未见他表现过这样浓的游兴。鲁迅本是个善感的人,你只要读过他的《社戏》,就一定会记得他对家乡风物的那种善感的天性。可是,由于家道中落以后的种种刺激,到了青年时代,他却对自然风景失去了兴趣。他在东京那么多年,只去上野公园看过一次樱花,而且还是和朋友去书店买书,顺路经过才去看的。他在仙台整整两年,附近不远就有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松岛,他也只去玩过一次。回国以后,住在杭州那样优美的地方,一年间竟只去西湖游过一次,还是朋友情的客。别人都连声称赞“平湖秋夜”和“三潭映月”,他却以为“不过平平”。一九二四年他写《论雷峰塔的倒掉》,居然把雷峰塔和保淑塔弄错了位置,你当可以想象,他平日对这些景致是如何不留心。以后到北京,住的时间更长,游玩却更少。即使去西安,主人安排他们游览名胜古迹,他最感兴趣的地方,却是古董铺。弄到最后,他甚至公开说:“我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我不知道他说这话有多少调侃的意味,倘是讲真话,那他是错了。对自然风景的敏感,是人的天性,每个人的天赋当中,多少都埋有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萌芽,只是由于后来的经历不同,有些人的天性得到激发,变成酷爱自然之美的多情者,有些人的天性却遭受压抑,便自以为对山水缺乏敏感了。面对优美的自然风景,我们会不会深受感动,这实在可以作为衡量我们的自然人性是不是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尺。固此,看到鲁迅在广州和杭州玩得那样快活,我想谁都会为他高兴,他童年时代的善感的灵性。那《社戏》中的天真田情态,终于在他身上复苏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