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辜鸿铭传 | 上页 下页
四、仕在北洋·幕府二十年 第八章 南洋公学·哀歌(1)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紫禁城的黄昏。

  上海。南洋公学,辜鸿铭执校长印。

  这年初,完成了回忆张之洞的文章后,穷居北京的辜鸿铭,深感局促于下僚,难有建树,更何况此时,大清已是无可救药,明主张之洞已死,困居于此,徒然消磨时日,日日见到暮气沉沉的京师气象。令人郁闷;朝中诸公碌碌,令人丧气,不如归去。遂辞去外务部职,南下上海。受聘,任南洋公学校长。南洋公学,1896年4月盛宣怀创设于上海,由电报、招商两局提供经费。分设四院:师范院,即师范学堂;外院,即附属小学堂;中院,即二等学堂(中学堂);上院,即头等学堂(大学堂)。1903年改名为上海商务学堂,不久又改名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又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设有铁路、电机等科。辛亥革命后,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等合并,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时正值沈曾植辞官居上海,两人时常过从,相与悠游,同时宦海浮沉数十年后,深感国事不可为,正因有报国之心。自许经世之才,却不能得到施展的机会,更是痛苦万分。此时两人索性抛开朝廷之事,让那些吃肉的人去管,自命吃素的,也就乐得个轻松。

  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却越来越不好过,隔三间五总有些些事情,刺痛朝廷中枢的神经。一帮积极鼓吹立宪的人,以张骞、汤寿潜、郑孝骨为首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中华帝国宪政会,梁启超在日本组织政闻社……花样百出,连续组织四次到北京请愿,希望早日召开国会,遭到清廷拒绝,绝了他们的希望。

  同时一帮不晓事的朝中大员,借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之机,向帝国主义大肆借款,掀起一场在四川爆发的保路风潮,成立保路同志会。四川总督奉命擒杀请愿群众,迅速点燃四川武装暴动的火焰。清政府命端方带兵从湖北入川。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不久即被镇压,但清政府却惊恐万状。正如孙中山所说:“已震动全球,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已在一代人,特别是青年人中扎下了根,湖北武昌在革命团体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等的领导下,在军队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四川、广州形势的鼓舞下,准备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很快革命党人就控制了武汉三镇,于11日推黎元洪为都督,建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在海军供职。甲午战争后,投奔湖广总督张之洞,颇受宠信,两次奉派到日本学习,升至湖北新军协统。1911年保路运动兴起,以军界代表资格参加湖北铁路协会。湖北军政府成立,出任都督。1912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仍兼鄂督。袁世凯窃权后继任。1915年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职。1917年张勋入京后被逐。1922年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后复职,次年又为直系所逐。1928年6月病死于天津。】

  武昌起义后,各省人民莫不同情革命,闻民军胜利,额首相庆,奔走相告。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安徽、福建、广东等十三省和最大的城市上海纷纷宣布起义,一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的地方扯下龙旗,换下长袍马褂红顶子,挂出一块军政府的牌子,即宣布革命。

  另一方面清廷朝中一帮天潢贵胄,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举国上下一片闹哄哄一拥而上的革命景象。亲贵遗臣纷纷出都,天津上海青岛大连等洋人租界,挤满了他们的身影。屋租房价顿时骤升,有人写一联嘲讽这些风逃勋臣: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则先逃。

  上海,望平街(当时报馆集中地)上,万头攒动,许多人整天都在那里探听革命的消息。此时却有许多遗老遗少,藉口交通堵塞,要求租界加以取缔,妄想像戈登当年镇压太平军一样,对这次革命进行干涉,阻挠甚至武力镇压。十月二十五日,辜鸿铭投书《字林西报》,编辑全文照登,信中称:“此可为模范之租界,犹属大清之世界,若肯从上海报馆中痴人妄说,刊刻排满图画文章,非独有违万国公例,抑岂事理之平?……夫此等排满文章,意在鼓动长江及各埠数百万饥民,使其抛却服从皇帝之职,意使乘问起事耳。……如今日望平街所刊排满文章,英人岂能置之不言?我愈思英将戈登之诚实尽职矣。”

  辜鸿铭稿一投出,如像往常一般来到南洋公学,不料学生们看了他的文章后大怒,同时有的报章上称他为“怪物”,更助长了学生们对他的看法:此公是颇有反革命意思的。于是一哄而上,围着辜鸿铭,大加诘难,一时汹汹嘈杂。令辜鸿铭应对不暇。突然辜鸿铭一声大喝,打断学生的哄嚷,顿时都静静听着,只听他说道:“言论本可自由,汝等不佩服我,我辞职。”

  学生们顿时鼓掌,闹哄哄散了开去。

  辜鸿铭大为气恼,长辫一抛,即返身离去,也不再到学校。辞去南洋公学校长,整日里潜心向壁,钻研中国文化,或与来访之中外客人高谈阔论而已。北京,武昌起义后,清廷在无知而又无能的隆裕太后和软弱无能的摄正王载沣的统治下,很快陷入一种近乎愚蠢的状态。醇贤亲王载沣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曾犯过一些严重错误,而现在他继续还在犯着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决定或者是被说服要恢复一个人的职务,而这个人正是他最危险的敌人,两年前被他贬黜并使之丢脸的那个人,以为起用此人即可结束大清王朝中群臣的恐慌,重新稳定整个混乱不堪的帝国,年幼无知的宣统皇帝可以重新坐到龙椅上做他童年的梦。

  毫无疑问,起用袁世凯可能会有一个明显好转的局面出现。这位疗疾彰德的袁世凯在帝国训练有素的新军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朝中文武大员多出自他的门下,其他勋贵也多与之沟通,他对各种政治集团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统兵南下,镇压革命。此时的袁世凯却熬足了架子,知道他的机会来了,却不管清政府这边如何急,越急对他越有利,来了个不痛不痒的答复,表示歉意,此刻不能服从皇上的召唤,因为两年前迫使他返乡治疗的足疾至今未愈,不肯从彰德老窝中出山。而他的一帮亲信坐镇前线观望不进,急坏了载沣等人。

  十月二十七日,袁世凯开出条件,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与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等。同时亲信也致电清廷,摇旗呐喊,最后,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见火候已到,即走马上任,一到北京,他就发觉自己是掌握局势的人,他可以按自己的主意行事。并且确信不会有人妨碍他。他身兼湖广总督,统率军队和组织内阁,于是他着手处理军务,并迅速扭转了长江中游地区同革命军的斗争形势,把武昌对岸的汉口和汉阳从革命军手中夺回,但他并不急于进攻,他有自己的打算。

  袁世凯很快派唐绍仪到上海同革命军商讨和谈事宜,不料唐绍仪一到上海不久,即发表赞成共和的声明后辞去代表的职务,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袁世凯并非忠于清廷,他更忠于他自己。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