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页 下页
三四


  佛陀并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任何人,也不危言耸听地吓唬他们。佛陀只是坚定不移地指出应走的道路,高兴地看着人们循它前进。就象太阳将光芒撒向四方一样,它能够照亮人们,却不是强制人们去接受它。

  他也不倡导以苦难为由去促使人们探讨修行的方法。人们若在般若之光下高高兴兴地奔向目标,那他们就不会在痛苦的雾霭中徘徊。因为悟到痛苦,也就免除了痛苦。因此佛陀把悟解痛苦列为信徒们入门的第一需要。

  有一次,佛陀在阿罗非的土地上住留。他在林中一个用树枝搭成的床上休息,那地方正好是牛群通过的地方。阿罗非穿过树林看到佛陀正沉浸在冥思苦索中。于是他走过去恭敬地打了招呼,然后坐在佛陀身边说道:“法师,您生活得愉快吗?”佛陀回答说:“是这样的,年轻人。在那些愉快生活的人们中,我也是其中之一。”

  有的时候,一些博学的婆罗门,来到这里趾高气扬地和佛陀辩论。他们总是带着傲慢和自负,谈古论今,激烈陈词,其目的不是探求真谛,而是显示一下自己渊博的学识。这就如浑浊的河水在拍打坚硬的岩石,佛陀静静地坐在那里适时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阐述着其中蕴含的各种道理。

  佛陀每到一处,就把箴训象鲜花一样一点一点地撒到那里,就连孩子们记起来也不觉困难,而且每一句话都能使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有一次和尚们正安然地坐在太阳的余晕下攀谈,大弟子舍利弗多罗说:“我不渴求生,也不希望死。我在这里意识清楚,沉思以待自己的时刻到来,就象仆人等待他的薪饷。”

  弟子、信徒们就是这样矢志不渝地按照佛法修行。

  他们并不苦其体肤,而是让自己的心不被诱惑,这才是真正的苦行术。

  佛陀说过:“我教的苦行术,是要他们将心中的一切邪恶焚烬。依从此法修行的苦行僧可以理直气壮地接受施舍,接受那香喷喷的米饭或别的食物。”

  这样,生活静静地、明亮地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就象夏日黎明时分挂满露珠的草坪,变幻着一层层的色彩。苍老的佛陀仍然不知疲倦地长途跋涉,宣传着自己的教义,他的种子就象被高飞的鸟儿携带着播撒向遥远的大地。尽管许多地方从未有幸接送佛陀赐福的双足,但这些种子却在那里生根开花,长成了繁茂茁壮的参天大树。

  在佛陀往返说教的日子里,人们常对他的弟子说:“不要让世尊疲劳过度,我们怎么好因为自己幸福而让世界丧失光明呢?”

  弟子们回答说:“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他所以这样做正说明十分必要。

  但是阿难陀的心里却一直忐忑不安,他看到世尊的步伐越来越迟缓,每一次旅行都比前一次更为艰难。

  于是充满了忧伤的阿难陀总是小心翼翼地关照着佛陀,形影不离地跟随在他的身边。

  佛陀经过罗利弗多罗,来到了恒河之畔。此时,正值河水暴涨,波涛滚滚,溢满河床。信徒们正忙着寻找渡船和筏子,准备渡河。但是佛陀忽然在此岸消失,信徒们正不知该怎么办,霎时间只见自己和佛陀已经站在了彼岸。为此事佛陀作了一首诗说:

  “穿渡汹涌大海的人,
  脚下要有坚实的道路。
  蒙昧者还在骗他们的筏子,
  圣人却如此平安地过渡。”

  他们继续赶路,来到了捺地迦村。佛陀在一间瓦舍歇脚过夜,阿难陀也来到这里侍奉佛陀。他刚才从村里听说这儿的好几名虔诚追随他们的信男信女已经死去,就向佛陀询问这些人命运如何。

  佛陀无遗漏地把死者的名字一一说出后,接着回答说:“在这些男人、女人中间,那些获得最高知识的人不再降生到人世,他们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解脱。而另一些则还要降生,因为他们只能在来世结束自己的痛苦得到解脱。”

  佛陀在捺地迦对人们说:“你们会得到崇高的果位。诚挚的冥想加上诚挚的行动,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诚挚的冥想加上高超的智力,会带来巨大的果位。将心灵集中于精神上的修行,会使你们从声色犬马中解脱出来,摆脱假我的控制,这样你们就不再处于虚幻和无明。”

  佛陀和弟子们又来到舍厘,从那里又赶往贝卢弗。

  佛陀在贝卢弗村里歇息时,对和尚们说道:“托钵僧们,你们要在舍厘附近找个歇脚处度过雨季,要互相照料,我的雨季将在贝卢弗度过。”

  在贝卢弗的雨季里,佛陀染上了疾病。他觉得有一种钻心的疼痛,好像立刻就会死去。但是他十分谨慎地抑制着自己,忍住痛苦,一点也不让它流露出来。

  他想:“不向弟子们讲一番话,不向僧团告别就死去是不合适的。我要振作起来,克制疾病,保持住生命。”

  身体恢复以后,他走出寺院,坐在一个为他铺好的垫子上。尊敬的阿难陀来到佛陀身边,恭恭敬敬地说:“佛陀,每当我见到您忍受着疾病痛苦的折磨时,我的全身就瘫软无力,但是我一想到佛陀不给僧团留下一些箴训是不会逝世的,心里就感到一丝宽慰。”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