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二战将帅系列 > 胜利象征-朱可夫 | 上页 下页


  父亲对朱可夫的成长起过重要的作用。康斯坦丁是个敢于斗争的人。乌斯季尼娅有时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不然,会被宪兵流放到连放牛都没人肯去的地方。但康斯坦丁说,"我们是工人,大家到哪里,我们也到哪里。"1906年,康斯坦丁由于参加罢工,被警察驱逐出莫斯科。回到乡下后,他继续当皮匠。由于康斯坦丁常到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打工,是个见过世面的农民,村里人都很尊重他,遇事都愿找他拿个主意;村里的大小集会,最后也都是由他来拍板定音。这种"领头羊"的位置,使他形成了一种富有主见但过于固执的个性。

  朱可夫在这方面或多或少受到了父亲的遗传。康斯坦丁很喜欢朱可夫,儿子也很喜欢父亲,但两人固执的性格,也难免会"撞车"。有时,朱可夫有了过错,父亲就用皮带吓唬他,但朱可夫十分固执,任父亲怎么打,也决不求饶。但朱可夫不是"一头撞到南墙上"的孩子,还是很讲策略的。有一次,朱可夫挨了打,便从家里跑了,在一片大麻地躲了三天三夜。他和玛莎讲好,由玛莎给他送饭,不告诉任何人。结果,家里人四处寻找,总是不见踪影,十分焦急。后来,朱可夫回到家时,父亲特意表示,他以后不再打儿子了。

  朱可夫是个爱动的孩子。一有空,就把自己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冬天,没有家务事的时候,他常去捉鱼,有时还穿上自制的冰鞋到奥古勃梁卡河上溜冰,或去米哈列夫山上滑雪。不过,朱可夫最喜欢的是打猎。茶馆有个跛脚的跑堂,人称瘸子普罗什卡,他腿虽然瘸,却十分喜欢打猎。普罗什卡常带朱可夫去打猎,当地野鸡、野兔特别多,普罗什卡又百发百中,每次总是满载而归。引出猎物,击中猎物,收获猎物这一系列"战斗"过程,使朱可夫如痴如醉。60年后,朱可夫说:"我至今还非常喜欢打猎,这可能与普罗什卡在我童年时就培养我打猎的兴趣有关。"

  1906年,朱可夫小学毕业。他每年成绩都是优秀,最后得到一张奖状。全家都很高兴。母亲专门为他做了一件新衬衣,父亲亲手为他制作了一双新皮鞋。尽管朱可夫成绩是优秀的,但由于家里经济拮据,无法再读下去,然而他那强烈的求知欲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旺盛了。也许正是这种尝到知识的甜头却又无法享有的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促使他像一块大海绵一样,贪婪地汲取各种精神营养,为自己成为一代名将而积累了一座知识宝库。

  小学毕业标志着朱可夫童年的结束。父亲在给他穿上自己亲手做的皮鞋时说,现在你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到莫斯科学手艺了。为此,朱可夫有些紧张。将来会是什么样呢?

  20世纪初的俄国,国内经济急剧下降,人民的生活每况愈下,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富农的压榨下,处于饥寒交迫之中。为了寻找一线生机,农民经常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学点手艺,朱可夫的父母也有同样的考虑。

  父亲问朱可夫想学什么手艺。朱可夫说想学印刷。但由于没有熟人介绍进印刷厂而未能如愿。朱可夫诚恳地告诉父亲,他什么工作都愿意干,只要对家里有益就行。乌斯季尼娅决定找他的兄弟米哈伊尔帮忙。

  米哈伊尔是一个毛皮匠兼皮货商人。朱可夫这个舅舅在俄罗斯是比较典型的。他小时很苦,11岁就被送进毛皮作坊做学徒。出师后,自己开了个小作坊,通过倒买倒卖,小作坊逐渐成为有8名毛皮匠师傅的大作坊。乌斯季尼娅求兄弟收朱可夫做学徒。米哈伊尔在见过朱可夫之后答应了。从此,朱可夫跟着他干了8年。不过,朱可夫对这个舅舅一开始就印象不好。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描绘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快到米哈伊尔乡下避暑的家门口时,父亲嘱咐朱可夫说,你要忘掉他是你舅舅,他是你未来的老板,千万要记住,阔老板是不喜欢穷亲戚的。进院中一看,"舅舅躺在门口台阶上的一张藤椅上。父亲走近台阶向他问好,然后把我推到前面去。米哈伊尔没有答理父亲的问候,也没有握手,转身看着我……"康斯坦丁回家后很生气。乌斯季尼娅问倒茶没有,他气愤地说,"谁稀罕他的茶,我马上带儿子上茶馆,用我们劳动得来的钱去喝茶。"父亲的话给朱可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07年夏天,朱可夫离开家乡,前往米哈伊尔在莫斯科的毛皮作坊。临行前,一家人亲密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家都为朱可夫祈祷,还按俄罗斯传统在长凳上坐一会儿,以示永不分离。母亲伤心大哭,父亲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但朱可夫忍住了眼泪。这并不是说朱可夫感情不丰富。当妈妈说有的孩子出去后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妈妈时,朱可夫十分坚定地告诉妈妈,他绝不会那样。

  他带的行李很简单:两件衬衣、两副包脚布和一条毛巾。就这样,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第一次前往莫斯科——这个后来留下他光辉业绩的伟大城市。

  朱可夫第一次坐火车,心中十分新鲜。他一直趴在车窗旁,观看窗外灯光闪烁的工厂及城镇,他由衷地感到,世界真广阔,真奇妙。经过一夜的颠簸,火车在黎明时分到达莫斯科。

  那时的车站和周围很破旧。木头房子又矮又破,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泥水和垃圾,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人们和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的醉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臭气。这是朱可夫所没有想到的。然而,当马车走过市中心的时候,只见到处是高大的房屋,华丽的商店,豪华气派的马车以及衣冠楚楚的人群。这一切使朱可夫惊奇不已,他不理解一个城市里竟有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世界。

  米哈伊尔的作坊在季米特洛夫大街(后称普希金街)卡美尔格尔的巷口(后称艺术剧院胡同)里。作坊里有4个徒工,朱可夫是最小的徒弟。他的职责是打扫房间,为大小主人擦鞋、点灯、熄灯,帮厨师洗餐具和生茶炉子,还要经常帮师傅们外出买烟打酒。徒工处于作坊里的最下层,十分的辛苦。朱可夫说,"徒工们经常是早晨6点钟起床。我们很快地洗完脸,就去收拾作坊,准备好师傅们工作所需要的一切。晚上等打扫完毕,为第二天作好准备后,要到11点钟才能睡觉。就睡在作坊里的地板上,天很冷的时候,才让睡后门楼道里的高板床"。不仅工作劳累,还要挨师傅的打,挨工头的打,挨老板娘的打。当然,更多的是挨老板的打,当老板不高兴的时候,他会毫无道理地痛打徒工一顿。

  如果朱可夫是成年人,这些也许还可忍受,但朱可夫仅仅11岁,他所遭受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起初,朱可夫累得晚上直呻吟,实在受不了。他很想家,想过去的一切。徒工要到第四年才给几天假回家探亲,朱可夫觉得,这个时间好像永远也不会到来了。但是,他很坚强,也很有韧性,咬紧牙关硬是坚持下来了。一年过去后,他顺利地学会了毛皮匠的初步手艺。到第三年,朱可夫当上了徒工的工头,指挥着6名徒工。

  在这三年的磨练中,朱可夫也有过少许快乐的时候。每个星期六、星期日及大的节日,老板都要求大家去礼拜堂做彻夜祈祷、晨祷和弥撒。这时朱可夫就找出各种借口从那里逃走,高高兴兴地赶到乌斯平斯大教堂去听美妙动听的大合唱。尽管生活很苦很累,他仍然挤时间读书,并以此作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老板有两个儿子,亚历山大和尼古拉。亚历山大对朱可夫还算好,帮助朱可夫读书。开始时,朱可夫主要读小说,诸如《护士》、《福尔摩斯笔记》和其它许多廉价的冒险故事。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