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八七


  3.毛泽东颁发施行国徽命令

  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夏天到了。

  新生的共和国,气象万千。

  夏日的北京城,生机勃发。

  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

  周恩来亲自主持了这次讨论。

  当时送审的两个方案,即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用放大模型并排挂在一侧的墙上,让政协委员们审定。两枚国徽图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清华方案同样有天安门,不过是立面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案。

  两幅图案,两般寓意,两种风格。

  有趣的是,参加审定的委员们也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美术学院的方案。认为“中国特色”鲜明,民族色彩浓重,表现直观,意境深远。一派以张奚若为首,赞成清华的方案。认为构图简洁,表征突出,国体特征明确,大气庄重,有时代特点。

  周恩来认真地听取大家意见,并不时向专家们询问一些细节问题,鼓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使国徽的定型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见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发上,凝视着对面墙上的国徽模型沉思不语,知道这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便点将要李四光表态。

  李四光已经认真地比较了两个图案,虽然觉得各有千秋,但他倾向于清华的国徽图案。直率的科学家例来不会含糊其辞,也不会搞什么外交辞令。听到周恩来点将,立即开口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

  总理笑着回应:“我也觉得这幅好。”

  大多数专家学者也对清华的方案予以首肯。

  随后,周恩来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麦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说起麦穗,还有一段情缘。

  1942年冬,在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话会上,重庆郊区的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子一样!”

  宋庆龄同志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话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

  周恩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在设计国徽图案之初,周恩来就提出了图样中要有麦穗的建议,在最后审查阶段又一次提到麦穗,显然是“耿耿于怀”。

  这次会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经会议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当然,在这次会议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案的设计还不够理想,应当设计得更好。

  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中,以张治中先生的意见最为直接、鲜明。这位因国共和谈破裂,被周恩来挽留下来的政协委员确有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国徽的背景和大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客观而论,张治中在国徽问题上的看法不无道理,是否有雷同于大前门香烟的图案也许问题不大,但封建遗物却令人深思,非永久性也颇含卓见。遍观世界各国国徽图案,以历史建筑物为内容的虽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别是以封建王宫为内容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多见。

  只能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

  说明指出,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A.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B.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颇具“中国特征”。

  C.以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麦穗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颁发施行国徽的命令。同日,全国各大报刊登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

  至此,庄严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