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八五


  §十、大典上为何没有见到国徽

  开国大典一直到晚上9时30分左右才宣告结束。细心的人们发现,天
  安门城楼上没有见到作为一个国家标志、象征的国徽……

  国徽,国家的标志,象征着国家。

  国徽,中国的造型,举世瞩目。

  国徽,是亿万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审美对象。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徽。

  连一支球队都要精心制作含义深刻、象征鲜明的队徽,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没有国徽呢?

  然而,开国大典之时,人们听到了雄壮的国歌,看到了高扬的国旗,却没有见到庄严的国徽。

  是不是组织者们疏忽了?

  当然不是。

  1.没征集到满意的国徽图案

  1949年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举行会议,决定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等项方案,做好开国准备。

  会议之后,立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刊登了国徽征集启示。

  这是一次神圣的征集。

  这是一次昭告千秋的征集。

  征集启示不仅简略阐释了国徽的重要意义,还对应征的国徽提出要求:

  (甲)中国特征;
  (乙)政权特征;
  (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同时,要求应征者必须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征集日期截止至8月20日。

  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传遍域外。凡是有些艺术修养、有些学识的爱国者无不为之一振,渴望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展身手。

  仅一个多月,筹备会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应征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图案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其中,清华大学营建系的10余个方案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先生的方案有一定特色。

  此间,朱德总司令也参加了征稿,在8月中旬让秘书也送上了他精心自画的国徽草稿。朱老总胸怀祖国大地,他制作的国徽草稿强烈地表现了以水脉养育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兼顾了四面八方。图案的底边为四条黄色曲线,分别代表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这是横贯中国的主要水系,黄线的上面飘扬着一面红旗,左上方一颗黄星。

  然而,不知是说明不当,还是认识误差,许多投稿者将国徽误为国标,或想象作普通的证章和纪念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致使所有投稿者绘制的所谓国徽图案均不足以表征国体。

  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

  朱德总司令的图案也不能采用。

  这是筹备会所不曾想到的。

  第六小组一时忙乱起来。开国大典在即,如果没有合适的国徽似乎说不过去。尤其对一些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们,不少人即是国徽图案的应征者,自己做了多幅国徽草稿,同时又是审选国徽草案的专家。这样的结果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

  于是,大家围绕900多幅国徽图案草稿进行热烈的讨论,决定请张仃、钟灵俩人综合现有图案的优长,重新设计了几幅国徽图案,并印制成《国徽图案参考资料》,报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审阅,提出修改或设计意见。

  到底用什么方式表现新中国,专家学者们绞尽了脑汁。许多人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还有人形成了专门的论证报告,但大家的意见相去较大,谁都难以说服谁。为此,第六小组的成员和专家又专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改意见。

  最忙的要数张仃和钟灵了,一有新的意见,他们就要认真研究,尽量在设计稿上体现出来。具体形成多少样稿,修改了多少遍,他们自己也记不清。

  然而,还是没有设计出大家认同、满意的国徽图案来。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新政协会议马上就要召开。国徽评选委员会考虑到国徽事关重大,草率不得,马虎不得,而眼下又确实没有比较理想的图案,便建议在新政协大会上暂不决定国徽。

  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的同意。

  然后,这个意见报到了毛泽东处。

  9月25日,毛泽东在新政协会上表态:“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决定。”

  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事情也只能这样确定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