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茶贸易与蒙藏之关系


  ——李守常先生在中公商大的演讲(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七、八日)

  今天讲题是茶贸易与蒙藏之关系。茶与塞外的民族很有关系,且含有历史上的价值。但是,现在我国与蒙(藏)茶贸易的情形,和前已经大不相同了。

  茶与蒙藏发生关系,原因有四:一、塞外民族需茶甚劲[切];二、茶富于保存性及搬运件[性],将茶制成砖,可以当作货币用,流行甚远;三、塞外民族与汉民族接触,故容易发生关系;〈四汉民族与汉民族接触,故容易发生关系〉四、汉民族亦努力输于塞外。

  现在我们分(别)来讲,先说明何以蒙藏民族需茶甚切之原因。大概塞外民族都业游牧,喜欢食畜产物,即动(物)性的食品。兴安岭东南部依汉、满人的移住,渐为农耕的生活所化,其西北部则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他们食品的种类有〈(一)〉牛乳及其制品;(一)生牛乳(以茶和入,可以饮用);(二)酸乳;(三)黄油;(四)奶豆腐;(五)奶皮子;(六)凝结乳;(七)乳果;(八)乳酒;(九)马、牛、羊□[各]种动物的肉。他们食的食品,都偏于动物性的食品,使保健温[热]量的摄取困难,又易生坏血病,因此需茶甚切,为之调剂。《宋史·职官志》:“元符末,程之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茶贵而病于难得。’”[2]又《明史·食货志》:“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治氏[制羌]、戎。”[3]在别的纪录中,亦有“蒙古人及西蕃人皆以茶养生”的话。可以知塞外民族需茶的情形云。

  第二要说明汉民族何以输茶与塞外民族呢?他的动机可分数层讲明。(一)裕财用,政府专卖,课茶税于茶商;(二)充实军马及农马;(三)促茶叶的发达;(四)坚结外族的隶属关系,使其不得与第三民族接触,于是汉民族可以与塞外民族感情融洽,且因其仰给于我,亦可以控制他。明神宗时,他种货物都可与番人互市,惟留茶不开放,虽有商人私自输茶,系一时权宜。

  关于政府设置机关处理此事,宋时曾设茶场,既又设买马司。神宗元丰元年,并为茶马司,管买马榷茶之事。南宋复分为二,文官榷茶,武官买马。明及清初,仍行茶马司制。大抵茶马交易,历代多设于陕、甘、蜀等处,但因四川接近边陲,番人生活进步,脱离游牧而定农耕,及茶商私运之故,遂有茶贱马〈之〉贵(之)现象。政府遂严禁私茶运出。

  从中国方面而言,茶贸易的效力有影响于政治、文化、经济三类事实。(甲)政治的:(一)补充军马,充实国防;(二)藉此控制外族。(乙)文化的:(一)播传汉民族之文化;(二)市恩于塞外民族。(丙)经济(的):(一)裕国用;(二)厚民业,茶叶可发展,农马可充足;(三)发达金融。以上三类七条都是从利益一边讲的,但亦有流弊的所在。概为二种:(一)招番人之侵入;(二)倘一旦其他供给茶的国出现,则藩属的关系动摇。

  从外族方面言,其效果亦可照上三类,依利弊分述。先讲利一边:(甲)政治的:引起其南进的雄心,扩充自己民族的政治势力。(乙)文化的:(一)调剂偏食动物性食品的弊害,减少坏血病,增进民族的增殖、幸福;(二)接触中国文化,增大开明的机会。(丙)经济的:增进马业。但是弊的一边,亦颇可讲:(甲)政治的:(一)充实中国的军备,危自己的国防;(二)依茶贸易的办法,受制于中国,失民族经济之独立,在政治上成了中国的隶属;(三)茶缺乏,则不得不诉之武力。(乙)文化的:增大为中国文化的征服的机会。(丙)经济的:破坏民族经济的独立。

  上面讲的是历史的过去情形,至于近来蒙藏方面,茶的贸易已发生变动了。蒙古方面,农耕渐盛,交易发达,易得植物性的食品,茶渐失其必要性。茶之输出,不由政府,乃由中国商人及俄国商人等由海参崴,经中东及西伯利亚两路,分配于蒙人。于是,中(国)政府专卖茶之事实,遂遭打破,且由中蒙关系移而为俄蒙关系。西藏方面,熬茶的礼仪盛行,需茶甚多。一八九六年,英人入藏,喇嘛提议,西藏佛国,拉萨圣地,不许有贸易关系的外人入境。换句话说,喇嘛恐怕失熬茶之利,故有此举。但至一九○六年,驻藏大臣报告[4]:“由江孜商埠输入西藏的印茶,使四川茶商的损失甚巨,不下百万两”,盖由亚桑出产之茶输藏甚便,可见西藏方面茶的贸易,我国又支持不住了。所以茶的贸易,事业虽小,却有如此大关系。表面上看去,以为都是政治方面的情形,但内中实含有经济的作用。此种事实都可于历史中寻到。诸君学习商业,能细心研究,用经济的(解释)历史〈解释〉的态度,可以得到圆满的结果,望诸君努力研究。

  今天所讲,不过是一点零星的资料贡献于诸君。

  《盛京时报》

  1923年12月7日、8日第7版

  [1]题解 本文为李大钊在参加1923年11月24、2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后,在中公商大的演讲提纲,发表于由日本人中岛真雄所创办的《盛京时报》1923年12月7、8两日的《实业栏》内,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张建军副教授发现。本文具体演讲时间,估计在11月末,也就是在1923年11月28日在上海大学所作的《史学概论》的演讲前后。该次演讲李大钊着重指出研究历史的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于整理上,要找出真确的事实;于理解上,要找出真理。”理解“历史真正意义”。本文恰恰是李大钊对于研究历史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范例。

  “中公商大”,即中国公学的商科。上海大学,时被称为“上大”;“中国公学”,则被称作“中公”。该校创办于1905年,为当时革命党人所创办,故与国民党人关系颇深。胡适于1906年暑假后至1910年8月赴美留学前,曾在该校求学与任教,1927年4月还接任该校校长并兼文理学院院长,故与胡适的关系亦颇深。1922年8月中共杭州西湖会议之后,国共合作正式启动,李大钊成为主要推动人物,他帮助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同时也自然接近与中国公学的关系。当时,称大学中之某科为某科大学,亦是有见。例如,蔡元培1918年1月在文中就曾说:“北京大学各科以法科为较完备”,“具有独立的法科大学之资格。”很显然,如果简称,也就是“法大”,而当时的北大,将商科隶属于法科,并称是仿美、日的做法。

  [2]《宋史·职官志》 此系节文,原全文是:“元符末,程之邵召对,徽宗询以马政。之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于难得,原禁沿边鬻茶,专以蜀产易上乘。’诏可。未几,获马万匹。”

  [3]《明史·食货志》 引文有误。原文是:“番人嗜乳酷,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4]驻藏大臣 此指联豫。清光绪三十年三月即1906年4月被任为驻藏帮办,十二月授驻藏大臣。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