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旅行日记


  (一九一七年五月九——十一日)

  昨晚八时三十五分,由北京乘京奉通车出发,幸乘客不甚拥挤,余因得二三尺地以容身。车中灯光暗澹,众客多沈沈睡去,余则手一第三卷第二号《新青年》杂志以消旅闷,时亦在似睡非睡之间,但觉车轮轧轧之声与验票者之怪声狂吼,常触耳鼓,最为可厌。盖余尝见日本车中验票者之一团和气,每入一车必鞠躬道歉,倘遇有睡熟之客,亦必低声附耳向之索票,惟恐有所惊扰于人,如吾国“票来!票来!”之声浪,含有最可憎恶之趣味者,殆绝无有。此虽小事而足与旅客以不快之感者至多,彼其气焰纯与仗官势之恶差悍役相类,绝不似营业者之照应顾客也!夜半,车抵天津,有新登车者互相争嘲,此种现象亦足令人伤心。同胞相与之际,毫无一种爱敬逊让之情礼以相维系,长此相凌,将何以国?余未尝游过欧美,彼邦人士相与之际,视此何若,余不敢知。睹此,又令人想起日本人之在电车,少壮者见老幼者,或携重物者来,必起而让之座,以与吾因争座,每致互相怒骂,互相扭打者相较,吾人宁不愧死?尝闻张溥泉[1]先生言,彼往欧美最喜看者是其社会。所谓社会者,非指素相认识之朋友,素相亲爱之家族而言,乃谓素不相识之人,于萍水相逢之际,各有一定之情谊,相当之礼让,真正之社会关系,恒于此处见之,吾国则无有是。今观乎此,益觉其言之可思也!

  天将破晓,过雷庄,猛忆此为辛亥滦州革命军[2]失败之地,白亚雨[3]先生,王金铭[4]、施从云[5]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士,均于此地就义焉。余推窗北望,但见邱山起伏,晓雾迷濛,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之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然国人素性,但知趋附生存之伟人,不欲崇礼死去之英雄,斯等事又何敢望哉!正驰想间,曙光一线,滦州城已映入余之眼帘,更联类忆及辛亥之役,张绍曾[6]将军拥一师劲旅,虎踞此处,与吴绶卿[7]、蓝天蔚[8]二将军谋取燕京,震摇根本,煌煌一电,足寒清廷之胆,而十九信条[9]之颁布,遂为逊位诏之先声,此其遥助义军之声势者,不少也。惜乎机事不密,绶卿既遭人暗杀,张君亦被迫去职,蓝君又不得不去兴京,此蓬蓬勃勃之北方民军之势力乃大受挫折,卒以三营之众为最后之牺牲,最后之纪念,此诚吾人今日思之犹有余痛者也!使吴、张、蓝三君之计画实现,则民国何至有癸丑之役,何至有西南之役,又何至有今日之局面也?厥后,蓝君竟未一握兵权,张君虽曾任绥远将军,时袁氏称帝之阴谋已见端倪,张君一日语人云:“有某在,彼何敢称帝?”为袁侦所悉,旋即解职矣!由是观之,张君之志,不可谓不大,其气亦不可谓不勇,惜于深沈二字,尚欠工夫。国家多难,老成相继凋谢,求足备干城之选[10]者能有几辈?如张、蓝其人者正宜厚自修养,为国自爱耳!

  抵昌黎,下车投大德增客栈。便饭毕,已八时顷,倩店伙为雇骡车一辆,驱之入碣石山。桃杏梨花均已落尽,惟有苹果海红之花残余数株,点缀于万绿丛中,似专待此迟至之看花人者。先至隐仙庵,道士出为导引,遍览其祠观神堂等。庭前有牡丹数丛,桃梅一株,颇茁盛。由隐仙庵至五峰山下,车不能进,乃舍车攀石磴寻樵径而上,至山腹约半时许,一路松风飒飒作响,与唤啭铿锵之山鸟相应和,恰如山中之自然的军乐,所以慰安游人攀登之疲倦,并助奋其进行之勇气者也。比至韩文公祠,汗已浃背。守祠人刘翁克顺年已六九,不相见者三年于兹矣,渠尚能相识。彼于去岁续娶一老媪为之作伴,故久居空山亦不寂寞。翁媪为余用松枝烹茶,并煮米粥一盂,菜蔬则盐渍椿芽与酱腌鸡子而已,食之颇有清趣。余由东面登望海峰,以天气不甚清明,但见东南一带,茫茫无际,天水莫辨也。二时许,下山驱车返大德增栈时,投宿之客纷至沓来,大概皆吾乡人之赴关外者,盖此时正归里商人赴东之季节也。间亦有女眷至,余询店伙,以彼女眷等何往者?则答以将往关东。今年乐亭一县,女眷之往东者不下数百人,其故以东省钱毛,汇至家中,损失过巨,商人遂纷纷迁其眷属至东云。余闻之颇喜,盖东省商人以吾永七为最多,永七之中尤以昌、乐、临、抚人为众,是等县人之向来往东经商者皆不携眷,所以终不能植深厚之根据于东省,今则渐渐觉悟矣。国人多一个定居东省者,即日本人少一个侵入东省者,斯不独一乡之幸也。明晨南归,尚有陆路八十里,余容续陈。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5月9、10、11日

  【注释】

  [1]张溥泉 即张继(1882—1947),直隶沧州(今河北沧州)人。原名溥,字溥泉。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善邻书院、早稻田大学。1902年结识孙中山。次年回国,任《苏报》参议,并与章士钊、陈独秀创办《国民日报》。后参与创立华兴会。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民报》发行人和编辑。1908年赴法国,与李石曾等创办《新世纪》杂志,一度倾向无政府主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归国。1913年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长。后参加“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不久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提出“弹劾共产党案”,积极参与西山会议派活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李大钊留学日本期间,结识张继,并成为朋友。20年代初,为了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李大钊由张继引进会见孙中山,并且由张继的介绍,作为跨党党员参加了国民党。

  [2]滦州革命军 指辛亥革命时期滦州(今河北滦县)起义成立的起义军。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后,驻河北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协统蓝天蔚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计划举兵响应。但吴禄贞被暗杀,张绍曾亦被调任,第二十镇各协分别被调防。1912年1月,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第一、二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等与同盟会代表白毓昆策划发动起义,于2日宣布滦州独立,正式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通电全国,震动京津。袁世凯派兵镇压,起义军乘火车西进,至雷庄发生战斗,激战一昼夜,王、施、白相继遇害,起义失败。

  [3]白亚雨 即白毓昆(1866—1912),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字雅雨,号铣玉。早年入江阴南菁书院就读,结业后到上海,任南洋公学及澄衷学校教习。1908年至天津,任北洋女子师范、北洋法政学堂教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天津组织红十字会及“天津共和会”,任会长,积极策划滦州新军起义。同年12月代表同盟会,与其他革命团体联合组成“北方革命协会”,宣布协助革命军北伐,崇奉三民主义。1912年1月策动滦州军警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参谋长。旋因兵败被捕牺牲。白毓昆是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地理教员。李大钊对他极为敬佩。

  [4]王金铭 山东武城人,字子箴(1880—1912)。清末任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一营管带。1911年为参加永平(今河北卢龙)秋操,调驻滦州。武昌起义爆发后,与二营管带施从云、同盟会代表白毓昆等积极响应,于1912年1月2日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大都督。旋遭清军进攻,双方激战于雷庄。清军称停战议和,他与施从云入清营谈判,被执遇害。(一说在与清军激战中负伤牺牲。)

  [5]施从云 安徽桐城人,字燮卿(1880—1912)。清末任新军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二营管带。1911年为参加永平秋操,调驻滦州。武昌起义爆发后,与一营管带王金铭、同盟会代表白毓昆等积极响应,于1912年1 月2日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总司令。率义军向天津进发时遭遇清军,双方激战于雷庄。清军称停战议和,他与王金铭入清营谈判,被执遇害。

  [6]张绍曾 直隶大城(今属河北)人,字敬舆(1879—1928)。早年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归国后,历任北洋督练公所教练处总办,清贵胄学堂监督。1911年(宣统三年)2月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为参加永平秋操,调驻滦州(今滦县)。武昌起义后,通电清廷,要求立宪,又与吴禄贞等谋联合进军丰台,倾覆清廷。吴禄贞被刺后,调任长江宣抚大臣,未赴任,潜至上海。1913年被袁世凯任为绥远将军。1916年任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1922年任陆军总长,次年任国务总理,主张迎孙中山入京协商南北统一,为总统曹锟所忌,不久去职,退居天津。1928年被刺身亡。

  [7]吴绶卿 即吴禄贞(1880—1911),湖北云梦人,字绶卿。1897年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赴日本留学,入士官学校,不久加入兴中会。1902年毕业回国,任武昌普通学堂教习,积极宣传革命。1904年奉调入京,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1907年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赴奉天,充军事参议,旋任延吉边务帮办。1910年调任陆军第六镇统制。武昌起义后,赴滦州约张绍曾等举兵反清,又赴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军联络,拟联合北方新军直攻北京。旋截留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停止进攻汉口。1911年11月7日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一说主谋人为良弼)。

  [8]蓝天蔚 湖北黄陂人,字秀豪(1878—1922)。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参与组织拒俄义勇军,被推为学生军队长。归国后任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年(宣统二年)任陆军第二混成协统领,驻奉天(今沈阳)。武昌起义后,与吴禄贞、张绍曾等拟发动北方新军响应。吴禄贞被刺后,赴上海任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进驻烟台。南北议和时辞职,出国游历。归国后暗助南方护法军政府。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参加反军阀斗争。次年被孙传芳击败,逃入四川,被执自杀(一说被川军杀害)。

  [9]十九信条 武昌起义爆发后,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与协统蓝天蔚发表通电,要求清廷改革政治,宣布立宪,并密谋举事。清政府被迫于11月3日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国会有制宪、改制、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等权力;同时规定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皇室经费听由国会决议,皇帝权限和皇室大典由宪法规定。形式上缩小了皇帝的权力。

  [10]干城之选 干,盾;城,城郭。二者都起捍卫防御作用。也用以比喻捍卫者或御敌立功的将领。《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蔡邕《蔡中郎集》八《荐皇甫规》:“论其功劳,则汉室之干城;论其文德,则皇家之腹心。”干城之选,即有能力保卫国家的人选。参见本书第一卷《裁都督横议》注19。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