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


  (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九——二十一日)

  十余年来,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腾激,无远弗届。以例举之,葡萄牙革命[1]矣,墨西哥革命[2]矣,吾华革命[3]矣。他如印度、土尔其之青年革命运动[4],亦有渐即燎原之势矣。而革命之酝酿最久,国民之牺牲最多,屡起屡仆,卒未告厥成功,以苏其困苦颠连于专制政(治)下之民生者,厥惟宫庭阴谋政治根深蒂固之俄罗斯。欧战初起,英、法、俄、德相继沦于战祸之中,于是数国之民,念国步之艰难,凛阋垣之大戒,内政虽有未善,亦宁姑为隐认以同趋于举国一致之一途。即俄之虚无党[5],亦尝停止其运动,而以捍御外患为重。此等美谈,固吾人时时所颂言于国人之前者也。而今忽于大敌当前之日,自起此天惊石破之纷争,此其中必有非常之暴政阴谋,内不足以安民,外不足以御侮,为俄人欲忍而有所不能忍,乃肯于敌军压境之秋,茹痛出此者。今昨所传,电音甚简,未能断其共和赤帜已否树于伯脱罗古拉德[6]之城头,然而经此壮快的革命之风云,君主国体,纵不能一时推翻,而自由政治之基础,必缘兹而确立,为无可疑。盖尝论之,世界之进化无止境,即世界之革命无已时,帝王之运命,将渐绝于兹世。即彼依其末光之官僚政治,亦将以失所凭依而日即消沈。于以知自由民权之大义,无论如何屈挫,终有时而昌。专制阴谋之恶政,无论如何披猖,终有时而穹[穷]。由外患言之,俄国今日而有此,固为彼邦之不幸;由内政言之,则实自由政治之曙光也。

  俄国革命之气运,久已弥漫于全国,兹将其远因近因,分别陈之。

  一、新旧思想之轧轹。俄国之新旧思潮,久呈轧轹之象,对于亚细亚而有欧罗巴,对于英国主义而有德国主义,对于斯拉夫派而有欧化派。新思想则以伯脱罗古拉德为中心,旧思想则以莫斯科为根据,此二种势力,遥相对峙,反动不已。因之政治之底里,亦伏有此二大潮流,而时现不安之状。彼得大帝[7]虽为介绍欧洲新思想于俄国之一最有力者,而于输入政治的理想,则决非所好。故并自十四世纪时萌芽于俄国政治而渐趋发达之贵族议会,足为立宪政治之一基型者,而亦废之。闻英伦议会之限制王权,辄诋议之以为非。至加札林二世[8],一时贤明济济,宜可以建改革政治之宏功矣。而以其时俄之社会,无中流阶级,足以运其思能于新政之上,故亦终于无功,甚可惜也。逮十九世纪初叶,开放农奴,施行宪政之运动,日以炽盛,其动机则起自贵族阶级,而近畿将校及大学学生亦与谋焉。当此之时,俄之志士,殒身于断头台上,与夫窜徙于西伯利亚荒寒之域者,固不计其几千百人也。后遂分斯拉夫派与欧化派,各谋振其权威于思想界。斯拉夫派以保存俄国国粹为主义,其理想多在过去,而萨马林[9]、亚萨哥夫[10]、李伯米亚哥夫[11]辈其首魁也。欧化派以输入欧洲之新文明为职志,其理想多在未来,而古拉那夫士奇[12]、伯林士奇[13]等其杰俊也。亚历山大[14]即位,颇谋广布新猷,如下诏开放农奴,创设地方自治制度,改良裁判所,许可印刷刊行之适宜的自由,政绩昭然,皆足为俄国政治开一新纪元。惜也此维新之明主,乃反惨遭新党之暗杀。至其子亚历山大三世[15]即位,乃力反其所为,一以保守压制为主,凡稍含革新之质者,即排除之。一时新党虽慑于其威,而遏郁日久,将伺隙以求伸,此亦势之所不能禁也。日、俄交战之中,民党尝欲扬革命之旗,虽未见显著之成功,而立宪思潮之勃发,固至今而未稍衰也。昔者彼得大帝尝言伯脱罗古拉德为窥见欧洲文明之窗口,由今观之,且为革命潮流之渊源矣。此其远因一。

  二、虚无主义之盛行。俄国黑暗政治下之特别产物,即虚无党是也。是种秘密结社之组织最为严密,会员皆互不相识,其受党魁之命令,实行暗杀时,则先授以暗杀之械具,并附之毒药,以为被捕时自裁之准备,免泄本党之秘密。即无自裁之余裕,其受讯问时,则一委之于不知,此虚无之名之所由来也。虚无党之盛行于俄国,乃在千八百六十一年以后,其主义在灭绝皇族,而依暗杀手段以为一网打尽之计焉。其故由于是年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下开放农奴之诏,夫开放农奴为崇重人道回复自由之善政,何以反起如斯恐怖之反动?盖以俄国全国之地主,平时驱役农奴,同于犬马,耕作之劳,皆委之彼辈。故其子弟,皆不解稼穑之艰难。今一旦放免农奴,则小地主小贵族骤失其奴役,而又不能自作,乃相率售田于大地主,否则归于荒芜不治,而家以荒落矣。此等小地主之子弟,在学校肄业者,学费遂以不给,而军队将校之中,亦多是等之子弟,平居皆仰家中之接济,至是亦骤蒙其影响,其时近畿第一联队曾有百余人为反对开放农奴诏书之运动,盖为此也。以是缘因,不平之声,遍于四境,而芬兰、波兰之革命党人,亦相呼应。俄政府惊愕不知所措,乃禁止新闻杂志发行,改正大学学制,加以横暴之压制,废止星期学校图书俱乐部,侦察密布,缇骑四出,稍涉嫌疑,即遭捕罗。而文豪杰伦杰夫士奇[16],即于此时陷身囹圄。国民因之益愤,怨毒所召,欲与皆[偕]亡。青年男女,多投虚无党中,而酷爱自由之亚历山大,竟至为之牺牲焉。厥后此种根萌,遂以潜植于俄都。此次革命之发动,与此虚无主义有密切之关系,盖莫可否认者也。此其远因二。

  三、德国官僚主义之输入。自彼得大帝输入德国之官僚主义,既已建立俄国独裁政治之基础,迨至亚历山大三世即位伊始,即宣言独裁权为彼得大帝贻其后世子孙永守勿失者,其根蒂益深固而不可拔。然此种政治之运行,益以促俄国国民之觉悟,而有非革之除之使为立宪代议制不可之信念。此其远因三。

  四、革命文学之鼓吹。俄国之文学,人道主义之文学也,亦即革命主义之文学也。其思想家、著作家有所评论、有所创作,莫不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主张人性之自由发展,个人之社会的权利,以充丰俄罗斯国民生活之内容。此其原因,虽半由于彼邦之国情为其黑暗政治之反映,而西欧主义之思想所与之影响,亦甚大也。观夫慈尔改捏夫[17]日记中有“我西欧派也”之言,伯林士奇书翰中有“我社会主义者也”之语,足以证之。盖自法兰西千八百四十八年革命之前,革命思潮之勃兴,社会运动之强烈,已足与俄人以绝强之感化,湛深之信仰。至千八百四十年末,此种人道主义之思潮,几表现于社会生活之各方面。其时有几多崭新之天才,受此新思潮之激荡,各出其血泪凝注之文学,对于当代之政治、法律、风俗习惯、道德传说乃至社会制度,加以痛切之批评,而其思想之中心,又皆注于农奴之开放,细民之地位。如哥尔哥罗奇[18]之《田舍》,慈尔改捏夫之《猎夫日记》,涅库拉索夫[19]之诗章,半皆诉农民之疾苦,而代泄其衷怀者也。他如龚加罗夫[20]所著之《平凡之一生》,杜士泰夫士奇[21]所著之《贫之人人》,皆捧满腔之同情,倾注于惨酷之社会。而赫尔金[22]之《谁之罪》,俾善士奇[23]之《贵族之领地》,则又关于改善家庭问题者也。就中尤以赫尔金、伯伦士奇[24]二氏为革命文学之先觉。赫氏自青年时代居莫斯科,尝与朋辈登高远瞩,临夕阳之美景,相与默契为人生光华之理想而奋斗。自是益复浏览德国海智儿[25]之哲学,法国圣西门[26]之社会主义,卒以二十三岁之少年,毅然揭革命之旗,以抗专制之政府,而开革命之纪元,标旨树义,不仅在回复男子之自由与权威,且并及于妇人,主张突破从来之陋习,脱妇人于男子压抑之下。俄罗斯妇人运动之发轫,当推赫氏矣。伯氏于一八二九年在莫斯科大学,即立志以一生之活动,依科学与艺术之助,使自己之自性广为圆满之发展,更以其获得之真理,为人类应用,为同胞牺牲,与种种罪恶压制、恶习胁迫相搏战。彼尝见乞丐与车夫之惨苦,则自问曰:“社会如此,人尚有安心娱志于艺术知识中之权利耶?”遂以著小说为任务,以从事于人道主义之鼓吹焉。伯氏之后,则有杰伦杰夫士奇所著《艺术与真实生活之关系》,世推为名作,而《雷兴与其时代》一书,其有功于俄国民之自由思想者,尤为宏伟。雷兴之一生,殆以独立自主之精神与社会之偏见、政治之陋习宣战,而其传记,即其效命于人道自由之战史也。杰氏生平最仰佩其为人,故著此书,叙述雷兴之为人道自由奋斗如何勇烈,以与俄人以绝大之教训。逮一八六三年,以文字祸系身彼得堡狱中,寂寞铁窗,乃作《当何为欤》之小说以自遣,主张爱之绝对自由,俄国妇人之开放运动,得此益张其帜。而至一八七零年顷,虚无党盛行时代,妇人争投身其中,而甘蹈桁杨刀锯有所不辞者,有由来矣。晚近文豪如托尔斯泰、杜士泰夫士奇,其汗牛充栋之著作,无非为人道主义之阐扬,虽冒政府之刑僇,宗教之破门,而犹再接再厉,以与专制为仇者。其与于此次革命之影响,正不减于法兰西之卢梭、福禄特尔、孟德斯鸠诸人也。此其远因四。

  五、农民之困苦。俄国社会,分为四等阶级,即贵族、僧侣、市民、农民是也。其中以贵族、僧侣为最有势力,而以农民为最苦,农民之数又占其全人口十分之九。农奴之制虽经解放,而一般农民之地位,终未进于改善之域也。此其远因五。

  六、皇帝内阁之专断。俄自一九〇五年,虽号称立宪,实则仍为君主独裁政治。大权一操之皇帝,内阁议长恒处于无权之地位。由来膺斯职者,概以齿高或为皇帝宠任最专之人,与他立宪国之内阁总理绝殊。惟士多雷宾[27]任此职时,颇能举内阁总理之实权,士氏殁后古阔耶慈氏则并内阁议长之权威,亦不能举矣。郭列迷津翁虽足以其高龄抑制阁僚对于议长之叛背,而谋其间步调之一致,则所难也。秀慈迷尔氏身为议长,而自投于阁僚暗斗旋[漩]涡之中,阁员更迭之频,致彼不能久于其位,固其所矣。至于特列勃夫,则又以议长之资位,而不能统御一内务总长,卒使其内阁仅历四十六日而殇,己遂挂冠以去,而内务总长蒲罗特蒲蒲夫且被正式留任。当其被命留任及新任司法总长之时,特氏并未与闻,翌朝始于报纸得知其详。即彼新承大命之总理哥里金氏,司法总长多普罗罗福士奇氏,亦不自知大臣之任突降于己身。足见大臣之任免黜陟,其柄一操之于俄皇,他人固不能与闻也。哥氏既任内阁议长之翌晨,曾对俄京新闻记者宣言曰,“大臣仅对于皇帝有责任”,足知皇帝内阁之专断矣。皇帝既欲伸其大权,因[固]不利统一内阁之存在,故除士多雷宾氏曾组织统一内阁而外,由俄皇降[匠]心独造之内阁,皆为分裂内阁,盖正惟其分裂乃益足以限制议长之权威,便于独裁大权之行使,而政局之变动,亦以迭起环兴而无已,足以激成此次革命之大波澜焉。此又其近因一。

  七、官僚反动派之跋扈。特列勃夫之内阁,既不幸短命而殇,哥里金继之,官僚反动派遂乘此机以大得胜利。盖特氏虽为官僚出身,而其政策颇主与议会协力,以谋国事之进行,而哥里金者,则与前总理秀慈迷尔同谋扑灭慈威库县自治机关之纯粹官僚也。他如前教育总长伊古那杰夫,温良儒雅,众望所归,而乃斥退之,使为士流所鄙弃之前伯脱罗古拉德教育局长之库里机兹奇继居其职。此皆官僚对于民党之示威运动,并以内务总长蒲氏与司法总长多氏相结,而固后宠于宫庭,跋扈之势,日以滋长,而革命之动机,因以潜伏矣。此其近因二。

  八、上院右党之复活。去年残腊开会之上院,多年跋扈横行之右党,旗帜顿衰其光采,其所决议,多与众院之自由政策相表里,帝党及官僚,因而失望。今年岁首,遂以皇帝之大权,先罢上院正议长库伦金氏、副议长郭尔贝夫氏,而以王党巨魁西铁谷罗威特夫为议长,以上院右派中央党领袖铁脱利夫副之,其所钦命改选之议员十八名,悉为纯粹右党党员。本年上院右党当占大多数,而左党之势力扫地以尽,可以预卜。是殆王党欲于上院抑制左党以牵制众院之自由政策,而非民党之所能堪矣。此其近因三。

  九、后党亲德之阴谋。俄后固德国皇家之女也,故俄国亲德党阴谋之酝酿,概以俄后为中心,而妖僧拉士布金与内务总长蒲氏,实与此种阴谋有秘密之关系。妖僧拉士布金以邪术祸世之人,而常出入宫庭,大得俄皇及其皇后之宠信,勋爵多畏惮之,一犯及彼,辄遭谴罚。近数月来,俄国政界之波澜,皆与彼有秘密之关系。如萨佐那夫之黜免外交总长,秀慈迷尔之被任为内阁议长,内政改革之失败,去腊议会之停会,彼皆与其谋焉。佛士脱夫为内务总长时,即颇注意其人,认为于时局最危险之人物。先是有伊辽多尔者谋刺之,事为妖僧所闻,伊仅以身免遁走。那威佛氏于去今二三月间,尝阴使鲁杰福士奇者,急往瑞典方面,其使命即在传关于暗杀妖僧之秘密命于伊氏者。以机事不密,又为妖僧所知,乃使人要之于途。使者归至芬兰境,遂以被逮。以内务总长之密使而为妖僧所捕获,斯以见此宫中怪物势力之大矣,而佛氏遂与其次长去职焉。洎乎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之深夜,此久与宫庭之阴谋而隐握政治黑幕中绝大势力之妖僧,竟横死于优斯蒲夫公爵邸之地下室中,越四五日,其尸始发现于尼窪河之一桥下。天之报施恶魔,固有时而著也。妖僧既死,与之有密切关系之秀慈迷尔及内务总长蒲氏,益以自危,而宫中之俄后,亦以丧此嬖宠益引蒲氏等亲德党以自厚,蒲氏之正式留任,即发表于妖僧惨死之数日内。盖妖僧与秀氏、蒲氏及俾奇林大僧正,皆为著名之亲德党,其奔走宫庭[廷]之中,以为单独议和之阴谋,似已有线索之可寻,而妖僧被刺之惨剧,或即大革命之先声也。以俄国政治之黑暗,内部之秩序最难保持,故其内务总长之责任最重,因之其权力亦最大。开战以来,俄皇由议员中擢充斯职者,于今已为二度,即前内务总长佛士脱夫与蒲罗特蒲蒲夫也。佛氏以官僚而膺斯职,原无足怪。蒲氏则以豪农与工业家著称,甚有势力于地方,自第三议会以来,充众院议员,为十月党[28]之中坚人物,故能被选为副议长。以其阅历言之,实为民党中之温和进步派。当其入阁之初,世对之属望颇重,以为从此俄国之政治方针,庶有倾于自由进步之望矣。而孰知其入内阁也,并未谋及同党,一入阁台,即宣言脱离十月党,而投降于官僚。政治家之节操,弃若敝屣,而其保守之政策,或且在官僚之上也。最可疑者,彼于去年夏间,尝以议员团长之资格,访问英、法、意诸国,归途于斯托荷伦与德国外交官某相见,谈及议和之条件。据蒲氏所自述与当时列席之上院议员奥士费夫所证,显有矛盾之处。归都不多时,即膺此秩,似与斯托荷伦之会见有联带之关系,其事至今悬为疑问。近顷哥里金及蒲氏时往来于俾奇林大僧正之门,而最近又闻彼与哥氏因议会延期开会及改选意见殊不一致,俄皇因闻妖僧被刺之耗,亦匆遽还宫,而努力于政府与议会之调停,蒲氏仍得安于其位。此以知俄国宫庭[廷]中之黑幕,必有亲德之阴谋,而盘踞要位之蒲氏,必为亲德阴谋中之中心人物,而于宫庭[廷]有绝大之奥援也。俄人排德之思想最为炽盛,无问于国粹派、欧化派,莫不皆然,尤以自由民主党人,极欲摧德以除其专制政治之护符,今见少数之王党,欲挟宫庭[廷]黑幕之阴谋,与德单独议和,外纵敌而内召乱,此举国所以愤慨忧惧而至革命卒兴之不可以已也。此其近因四。

  十、守旧派之反对国会。日、俄战役中,俄之革命运动几有不能遏止之势,遂至开设国会而国粹派及官僚反动派则竭力反对之,谓为违背彼得大帝之遗旨。当第一议会开会时,有所谓“俄罗斯人同盟”[29]者,即为若辈所组织,以试反对国会之运动者也。厥后遇有皇帝及宫廷中人举行祝贺典礼时,彼辈辄为狂暴之示威运动,卒以官宪之干涉,归于无效。此次战起,俄人鉴于开放奴隶、日俄战争时之骚动,惴惴焉多所警戒,幸而开战之初,召集国会,殆以满场一致可决十三亿卢布之军费,此固足以验俄人排德思想之盛,亦以政府于此实许以种种改革内政之条件,明白宣布于议场演说之中也。后以反对党关于内政改革之希望,时与内务总长之意见相反,因之政府与国会间之纷争迭兴不已,卒演出去腊被命停会之事,此全为蒲氏一派所主持。至于今年二月二十七日例应开会之会议,蒲氏又主张延期,而哥氏则殊不谓然。蒲氏主张众院议员期满改选,俾以抑压民党之势力,而哥氏及其他阁员之意见又与之相反,以为战争之中,波兰等处尚有在敌军占领之下者,主张延长本届议员任期,哥里金内阁几以此又复瓦解。此次俄皇还宫,尚从哥氏之议,谆谆诏谕,尤以政府与议会,宜相协力为言。比至开会之期,议会亦未至有如世所悬虑之骚扰,世方为俄幸,谁复知其为万木无声待雨来矣。盖不去庆父,鲁难未已[30]。蒲氏与议会已成不两立之势,蒲氏久居要职,竟以激起此次掀天动地之波澜。吾人溯本穷源,未始非守旧派反对国会之一念,有以启之也。此其近因五。

  十一、工党之激昂。上月中旬,俄政府以革命党之嫌疑,逮捕中央战时工业委员会之代表人物数名,该委员会力辩此会为工党之稳健派所组织,旨在赞助政府。该会委员长古奇阔夫更向俄都军区司令官,请撤退被拘工党领袖果兹铁夫家宅之警卫,并请释放果氏。警卫虽撤,而释放果氏之请,竟未邀允。该会正副委员长复以此事涉及革命之阴谋,颇耸社会之耳目,乃约两院主要议员,开评议会,明示此事之真相,以解世人之惑。委员长古氏详细报告关于工党之事业,评议会决议以该党之事业行动,无认为如政府发表之危险之理由,遂向哥里金总理发一警告,谓最近政府对于工党所执之压制手段,恐将召可怖之恶结果。工党对此异常激昂,率相投袂而起,以猛烈之同盟罢工,为示威之运动。此俄都本月八九日事,识者已预知其为革命前之月晕础润也。此其近因六。

  十二、面包之缺乏。此猛烈之同盟罢工,虽由逮捕革命党之激起,但此外尚有一大原因在,即面包之缺乏是也。法兰西革命之勃兴,固自原因多端,其为最近之要因,亦在面包问题焉。俄国之谷类,尚有积藏于各地者,而以运输供给之方法不善,以致莫斯科及其他重要都市,面包之供给,颇告不足,故罢工之工人,横行市中,面包店有遭其破坏者,交通机关亦一部被阻,宪兵及哥萨克兵皆列队弹压,此革命前之形势,亦足数为革命之一因也。此其近因七。

  此外之原因,未能悉举,择其大者要者拉杂述之,如斯而已。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3月19—21日

  【注释】

  [1]葡萄牙革命 指葡萄牙推翻君主制的资产阶级革命。1910年10月4日,葡萄牙共和党人在首都部分卫戍部队支持下发动起义,得到人民群众响应。次日,政府军投降,起义领袖宣布葡萄牙为共和国,成立以布拉加为首的临时政府。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革命法令,宣布政教分离,取消贵族称号。1911年8月,立宪会议通过共和国宪法,规定保障人民不可剥夺的各种权利。

  [2]墨西哥革命 指墨西哥人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0年10月,萨帕塔和比利亚领导农民起义,次年5月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10月,马德罗(Francisco Indalicio Madero,1873—1913)出任总统。1913年2月,美国支持乌埃尔塔(Victoriano Huerta,1854—1916)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激起人民反抗,农民军攻入首都墨西哥城,1914年7月乌埃尔塔被推翻。但不久自由派首领卡兰萨(Venustiano Carranza,1859—1920)击败农民军,夺取政权,并于1915年和1917年颁布土改法及宪法。这次革命为墨西哥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3]吾华革命 指1911年在武昌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称辛亥革命。

  [4]印度、土尔其之青年革命运动 指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5年至1908年,印度人民在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因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和分化,国大党分裂,这次运动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土耳其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领导下,于1908年7月在马其顿发动起义,得到士兵和当地人民支持,于1909年5月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废黜哈米德二世,立穆罕默德五世(MuhammadⅤ,1844—1918)为苏丹,青年土耳其党掌握政权。史称青年土耳其革命或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5]俄之虚无党 即民意党。俄国民粹派恐怖组织。1879年秋于彼得堡成立。由热里雅波夫(А·И·Желяъов,1851—1881)、彼洛夫斯卡娅(С·Л·Перовская,1853—1881)和菲格涅尔(В·Н·Фигнер,1852—1942)为首的执行委员会领导,在许多城市设有分部,以个人恐怖作为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主要斗争手段,曾在1881年3月,炸死亚历山大二世。由于脱离群众和内部的分裂,很快被沙皇政府摧毁。

  [6]伯脱罗古拉德 俄文Петерград的音译,即彼得格勒。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中,1713年彼得大帝迁都于此后,改称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称彼得格勒。

  [7]彼得大帝 即彼得一世(Алексеевич ПётерⅠ,1672—1725),俄国沙皇(1682—1725年在位)。1682年与其兄伊凡五世(ИванⅤ)同时即位,为“第二”沙皇,由其姊索菲亚摄政。1689年推翻索菲亚掌握实权。1696年伊凡五世病卒后,为惟一君主。1697年化名并以下士身份随大使团出国到西欧考察。返国后仿效西方,实行经济、军事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实行扩张政策,1721年从瑞典夺得波罗的海海口,1723年又从波斯夺得里海西岸地区。并两次对土耳其作战,欲打开黑海出海口,未果。

  [8]加札林二世 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Ⅱ(1729—1796),又译喀德邻二世。今译叶卡特琳娜二世。俄国女皇(1762—1796)。系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1745年与彼得三世(ПётрⅢ1728—1762)结婚,改用此名。1762年废彼得三世自立。任内标榜“开明专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交往密切。但同时扩大贵族特权,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的诏令。对外同土耳其、瑞典进行战争,三次参加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吞并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以及克里米亚。其执政时期是俄国农奴制的鼎盛时期。

  [9]萨马林 Ю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Самарин(1819—1876),俄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政论家。斯拉夫派主要思想家。贵族出身。曾起草自由派贵族废除农奴制的计划,参加1861年农奴改革的准备工作。撰有关于波罗的海沿岸社会政治关系和民族关系方面的著作。

  [10]亚萨哥夫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Аксаков(1823—1886),今译阿克萨科夫,俄国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斯拉夫派思想家之一。曾编辑《日报》、《莫斯科报》、《俄罗斯座谈》等杂志和《俄罗斯报》等。19世纪40—50年代主张废除农奴制。1877—1878年俄土战争期间是斯拉夫人争取摆脱土耳其压迫运动的组织者。

  [11]李伯米亚哥夫 Алексей Стеланович Хомяков(1804—1860),今译霍米亚科夫。俄国宗教哲学家、作家、诗人、政论家,斯拉夫派的创始人之一。主张实行言论、出版等自由,赞成废除农奴制。在哲学上既崇尚东正教的教父学,又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1856年当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12]古拉那夫士奇 今译基列耶夫斯基。俄国宗教哲学家、文艺批评家、政论家。斯拉夫派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发生危机以及抽象思维在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源是背离了宗教的原则和丧失了宗教的严整性。主张俄国哲学的任务是按照东方的教父学说来改造“欧洲文明”。

  [13]伯林士奇 即别林斯基。参见本篇注24。

  [14]亚历山大 此指亚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1818—1881),俄国沙皇(1855—1881)。尼古拉一世之长子。即位后,面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和农民革命高涨的形势,被迫于1861年,宣布废除农奴制,给农民以人身自由,同时给予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位期间,残酷镇压70年代革命运动和1863年波兰起义,兼并北高加索和中亚的大部分土地。1881年3月在彼得堡被民意党人刺杀。

  [15]亚历山大三世 (АлександрⅢ,1845—1894),俄国沙皇(1881—1894)。其父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后登极。在位期间,迫于国内形势,实施废除人头税、降低农民赎金等改革;但后又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反改革,力图巩固贵族地位。实行愚民政策和民族歧视,蹂躏犹太人,并强化警察制度,维护专制统治。对外向巴尔干地区扩张渗透。

  [16]杰伦杰夫士奇 今译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щевский,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作家。大学时代接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并研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1855年发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即李大钊此文中提及的《艺术与真实生活之关系》),认为美就是生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1856年起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同年发表《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62年遭沙皇政府逮捕,流放西伯利亚。被监禁、流放期间写出长篇小说《怎么办?》(即本文中提及之《当何为欤?》)与《序幕》等。1889年回到故乡,同年去世。

  [17]慈尔改捏夫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н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今译屠格涅夫,俄国文学家。出身贵族家庭,早年入彼得堡大学学习。1847—1851年先后写成并发表《猎人笔记》(包括25个短篇),大都贯穿着反对农奴制的思想,因此而被沙皇政府放逐。在监禁时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1853年获释,继续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

  [18]哥尔哥罗奇 Дмитрий Василъевич Григорович(1822—1899),今译格里戈罗维奇。俄国作家。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888)。其作品中篇小说《乡村》(一译《田舍》,1846)和《苦命人安东》(1847),描绘农民生活,具有反对农奴制度的色彩。5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渔夫们》和《移民》包含丰富的民族学材料。

  [19]涅库拉索夫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Некрасов(1821—1878),今译涅克拉索夫。俄国诗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出身地主家庭,父亲不愿为他的学业花钱,17岁起,涅克拉索夫即在彼得堡过饥寒交迫的生活。1847年在别林斯基支持下,主办《现代人》杂志,并使其成为进步文学和革命民主派宣传中心。后又创办《祖国纪事》杂志。代表作为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一译《在俄罗斯谁能快乐和自由》)。

  [20]龚加罗夫 Иван Алексанярович Гончаров(1812—1891),今译冈察洛夫,俄国作家。生于商人家庭。183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后长期在沙皇政府中供职。1847年在《现代人》杂志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生活的急剧演变,特别是贵族青年在生活、思想上的变化。1859年完成小说《奥勃洛莫夫》,刻画了农奴制崩溃前夕俄国的昏庸懒惰的地主形象。

  [21]杜士泰夫士奇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今译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46年发表中篇小说《穷人》,描写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1849年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被判死刑,后改判苦役,流放西伯利亚。先后写成中、长篇小说《白夜》、《尼托契卡·涅兹瓦诺娃》、《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等,揭露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种种黑暗,但充满消极悲观情绪。

  [22]赫尔金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чен(1812—1870),今译赫尔岑。俄国革命家、作家。出身大贵族家庭。幼年深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1829—1833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组织政治小组,研究傅立叶、圣西门学说,进行革命宣传。毕业后不久被捕。曾先后两次被流放,长达6年。1847年被迫流亡国外。1853年在伦敦创办“自由俄国印刷所”,出版《北极星》和《钟声》等报刊,深刻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为农民解放疾呼。代表作有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篇小说《谁之罪》。

  [23]俾善士奇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ъевич Петращевский(1821—1866),今译彼特拉舍夫斯基。俄国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学副博士。主张在俄国实行民主政治制度,解放农奴。1849年被判处终身苦役,流放至外贝加尔工厂服刑。1856年被迁往伊尔库茨克。编著有《外来语袖珍词典》(第二版)。

  [24]伯伦士奇 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евич Ъ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今译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早年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就读,因撰写反对农奴制的话剧《季米特里·加里宁》而被开除。1834年发表论文《文学的幻想》,蜚声文坛。1838—1846年先后任《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现代人》等杂志的编辑。毕生以文学批评为武器,无情地抨击农奴制度、专制制度和教会。1847年发表的《给果戈里的信》,集中表达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还写有《论普希金的作品》、《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等。

  [25]海智儿 即黑格尔。参见本书第一卷《厌世心与自觉心》注13。

  [26]圣西门 Claude Henride Rouvroy Saint-Simon,Comtede(1760—1825),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贵族,青年时曾参加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革命爆发时支持革命,放弃贵族头衔。后脱离政治斗争,专事著述。代表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论实业制度》、《新基督教》等。

  [27]士多雷宾 Пётр Аркадъевич Столыпин(1862—1911),今译斯托雷平。俄国首相(1906—1911)。贵族出身。1906年任首相兼内务大臣。1907年发动“六三政变”,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始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任内推行政治高压方针,大肆屠杀革命者和工农群众;经济上实施新土地法,培植沙皇制度在农村中的支柱——富农阶层。1911年被社会革命党人刺死。

  [28]十月党 亦称十月十七日同盟。俄国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政党。1905年11月由地方自治运动的右翼代表组成。因承认尼古拉二世颁布的《十月十七日宣言》而得名。主张君主立宪,召开国家杜马,希冀与沙皇分享政权。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全力支持斯托雷平的反动政策。二月革命后,参加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政权,被取缔。

  [29]俄罗斯人同盟 即俄罗斯人民同盟,沙皇政府为镇压革命于1905年10月在彼得堡建立的君主派黑帮组织。“正教、专制、民族”为其纲领,组织各种镇压、扼杀革命工人和学生的活动,迫害犹太人及其他非俄罗斯民族。1917年2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被取缔。

  [3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语出《左传》闵公元年(前662年)。鲁庄公卒,其子子般即位。鲁庄公的弟弟庆父派人杀死子般,立年仅8岁的庄公庶子啓方,是为鲁闵公,导致鲁国内乱。齐桓公派大臣仲孙湫到鲁国察看。仲孙回来后向桓公汇报,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后来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把造成内乱的罪魁祸首除掉,国家就不得安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