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李大钊 > 李大钊文集 | 上页 下页
创设特别国务会议 增造不管部之国务员问题(九)


  (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七日)

  余既将英伦创设军务会议之由来及最近各国增设无部阁员之趋势,略举于本报,复检海外诸杂志,其中所载,尚有足贡研究此问题参考之资者,辄复简以陈之,并附余对于此制观察之一得,就正当世焉。

  巴尔干半岛联合军之败绩,以致震摇英、法内阁之基础。英之爱斯葵斯内阁于焉瓦解,爱氏亦因以下野;而法国布里昂内阁之改造,乃足以延其内阁之运命,而维续布氏之地位。此其故,盖由于布氏为素日倡言急进之人,而爱氏则恒事慎重观望之辈,故布氏内阁虽有失算之处,而国民对之之信望,尚未失坠至于爱氏之度也。法国内阁之改为二重,实基于去腊十二月初旬法国众院之议决,旨在以由少数人组织之军务会议,处理军国大计,俾收较为迅速灵捷果断敏活之效。其时有某报论其事曰:“为图作战之振作而期其简明,须改善参谋部烦琐微弱之组织,且须试行最高司令部之革新。而为贯达此的,当以自主之全权付诸法国及萨罗尼加战线之两司令官,中央政府决不可加以无益之掣肘,同时于中央政府之组织,亦宜大加改革,设军事委员会之特别机关,付以关于国防计画及施行之之一切全权,以期行动之敏捷,是乃改造政府之根本原则也。盖与充分之权力于少数有能之人,使之益发挥厥本能之组织,乃国家当非常之时可赍绝大效果者也。”议会既有此决议,舆论复为之鼓吹,遂以卒成事实,乃于十二月十三日改造之内阁与其中之军事内阁(即军务会议),同时发表矣(其人名见前篇,不更赘举)。于此有一事最足惹吾人之注意者,即廖铁将军之为陆军总长是也。廖铁将军者,英断果决远迈等流,夙抱霸图,未得一展之人物也。中央政界,向皆敬而远之,此次竟见招致,列之阁台,且居陆军部之首枢,此不能不谓为布氏之英断焉。新内阁中与党虽视前为少,而于议会仍居绝对多数,论其基础,殊无虑也。

  又如罗马尼亚,自交战以还,著著失败,开战仅百余日,国土几泰半沦于敌军蹂躏之中,其国之政局,遂亦不免于动摇。专横如其总理卜拉夏那者,亦不堪各派之攻击,而屈膝于其前,以恳请各派首领之入阁。虽遭政敌保守党领袖马基罗曼之峻拒,而其他各派领袖,则皆允许入阁,以相辅助。爰于定例国务员之外,新设三名无部阁员,以位置此辈领袖,使参与军国之机要。三人者,即姚尼斯古(T.K.Jonescu)、福雷奇的(Frakide)、孔姬尼士(Continesce)是也。自此内阁成立之后,其举国一致之精神,益著于民族统一之战争矣。

  综英、法、奥、意、罗诸国创造此制之用意及其制度之本质而观之,有数要点,须请研讨此问题者注意及之。兹列举于左:

  一、军事内阁为一事,无部阁员又为一事。以其发生之次序考之,英、法各国未创立军事内阁以前,已久有无部阁员之发生。英自一九一五年联立内阁成立时,即请统一党领袖侯爵兰士唐入阁,任无部阁员。法曩虽有无部阁员之设,而自现内阁成立,乃有军事内阁而无无部阁员矣。其他诸邦,亦多已设无部阁员而未创军事内阁者,此以知无部阁员之与军事内阁,不必有联带关系也。

  二、军事内阁之组织,其主要原因,虽在阁员人数较众,议事每欠敏活,或致贻误军国,故依是以缩小其局量而迅锐其机能;而无部阁员之增设,其惟一旨的,乃在求加重内阁之品量,广罗异派之中枢,以分政府之责任,而固一致之基础。就英伦言之,其第一步,即在以增设无部阁员隆其位望,同时又以临时发生事务之繁多,因感增加新设专部阁员之必要(爱斯葵斯内阁改造时,增设无部阁员之外,更增一军需部总长,而至雷德佐治时,又由二十二人增至三十二人矣),而有增扩阁员之事实。是知英伦内阁改造之真因,亦在扩张内阁之实力。因扩张内阁之实力,而增加内阁之人数,又因人数之增加,而有缩小之组织。单言英制,其阁员人数之特多,自不得不推为组织军事内阁理由之一,而遽谓英伦创行此制之理由,仅存于此,则殊不可。此观于其将足以加重内阁品量之人物尽入于小内阁中,可以知其缩小人数之外,尚有加重品量之一事,与为对等之理由也。至谓他国之阁员人数,较英为少,如在十人左右者,即可不必多此一举,此亦非绝对之根据。若以法国现内阁阁员仅为十人,而犹于其中组织五人之军事内阁者,一相对勘,即可了然矣。

  三、无部阁员类皆由内阁以诚恳之意思遍请异派之中枢人物充之,非自由择选与其臭味情感素相投合之人,即能收其妙用也。盖国家对外之方针一经决定,凡在国民断无背于国家意思而为反对活动之理。故夫英伦对德宣战之时,工党政家潘史,虽以不赞(成)此策翩然下野,而至爱斯葵斯改造联立内阁时,又邀韩德森入阁焉。逮雷德佐治组织内阁时,亦复请爱斯葵斯一派之自由党员入阁援助而遭其峻拒。他如爱斯葵斯联立内阁改造时之劝爱兰国民党领袖雷德门入阁,而以党义所禁,固辞不允。及罗国保守党领袖马基罗曼之拒绝总理卜氏敦劝入阁之请,其去就固皆宜任诸其人其党之自由,而在当局之罗致搜求,则必不可不遍向异派而为之,非此不足以示一致对外之诚也。若必局限于与己接近之人,而不容纳反对之分子,则此制之精神全丧失矣,更何所取于兹乎?

  四、余尝自为反问矣,此种二重内阁制,虽为战时暂见之物,顾何以不产于德、奥诸邦,而独产于英、法自由政治之国乎?余窃思之,代议政治之缺点,即在不适于军政之进行。今当大战方酣之际,此等缺点已全暴露于英、法政治组织之中。英、法之民,欲谋补此缺点,而又不使其失自由政治之基础,乃运其匠心以成今形,是亦应乎其由来之制度、目前之时势,而酝酿以出者。当其创始之际,固未必极其完密之用,然以英、法人之富于政治天才,经此大战,其于文化典制之变革,无殊世纪初开之洪水,兹方在荡摩蜕化之中,政党内阁而可毁,二重内阁而可造,久而久之,必将以此变革为世界立宪政治开一新纪元。此吾人今日对此问题所以益深其研究之兴趣者也。

  至于吾国今日究能施行此制与否,论坛杰俊,自能详论其利害。余也无似,未敢妄谈。

  署名:李大钊 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3月17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