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胡适 > 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 上页 下页
关于《镜花缘》的通信


  佳讯先生:

  今天在《秋野》第二卷第五期里得读你的《〈镜花缘〉补考》,我很高兴,又很感谢。高兴的是你寻得了许多海州学者的遗著,把这位有革新思想的李松石的历史考得更详细了;感谢的是你修正了我的许多错误。但我还有两个小请求:

  (1)你的《补考》,将来可否许我收到《(镜花缘〉的引论》的后面作个附录?倘蒙你允许,请将《秋野》所登之稿中的排印错误代为校正,以便将来照改本付印。

  (2)吴鲁星先生的《考证》,不知载在什么杂志里,你能代索一份赐寄吗?

  匆匆道谢,并祝你好

  胡适。十七,十一,廿一

  *

  附录一 孙佳讯先生回信

  适之先生:

  接读你的信,使我十二分喜悦;我那篇《补考》,仅是零碎的杂记,不意竟引起先生的注意!海属传说中《镜花缘》的作者,有数种说法:

  (一)二许兄弟所作;
  (二)二许、二乔与李氏凑趣而作;
  (三)李氏有一书,与许氏《镜花缘》交换而署名的;
  (四)二许卖版权与李氏的;
  (五)被李氏诈去的;
  (六)二许匿名藉李氏以传;
  (七)系一无名人所作,为二许兄弟所改正者。

  这些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的。李氏作此书时,容或取材于当时朋友谈笑的资料,书成时,也容许有就正二许的地方。吾乡有位老先生曾在板浦看见一本破旧的手写的笔记本子,内有一条云,《镜花缘》某回某处为许桂林所增削。他说这本东西,还未出板浦,但恐怕已不易找了。现在欲知传说之谬误与否,当先搜求二许遗书,研究其思想,与《镜花缘》对证,此为最好的方法。我曾将许桂林《榖梁释例》与《镜花缘》讲《春秋》处相对照,发现有极背驰的地方。这种传说,若不当许氏遗书容易搜求,许氏事迹容易访问时,详加研究;再过数十年,《镜花缘》的作者,便成了不易解决的疑案。这种工作,我们力量太薄弱,还请先生多多地加以帮助。

  今夏在云台山,有王老说他家从前有《镜花缘》木刻本,四十卷,无绣像,眉头有二许的批评,现流落在灌云南乡。我疑其为初刻本,托他找回,不知能否如愿?吴鲁星君的《考证》,郑西谛先生曾允许登入《中国文学研究》,叫他重抄一过,迨寄去时,《中国文学研究》已出版了。现原稿存在我处。我虽不满意于他的证据和结论,但材料甚丰富,可供参考处极多。当与之函商,能否寄给先生一阅!

  许桂林《七嬉》在海州已不易找,望先生向刘半农先生借阅,其中或者还有考证《镜花缘》的材料。

  先生想将我的《补考》收为《引论》的附录,我非常愿意,现将排印错误处改正如下。(勘误表从略)

  孙佳讯上

  *

  附录二 《镜花缘》补考——呈正于胡适之先生

  孙佳讯

  自从胡适之先生发表《〈镜花缘〉的引论》后,海属人颇有注意于《镜花缘》的作者;因海属多传说此书为许乔林、许桂林兄弟所作,与李汝珍毫无关系。吾友吴鲁星遂本此广收证据,成《〈镜花缘〉考证》一篇,确认《镜花缘》的作者为许氏兄弟。他将所有与《镜花缘》有关系的书借给我看,我也继续得到许氏兄弟所著的几本书,研究的结果,颇不以吴君之结论为然。此篇零碎的札记,可正胡适之先生《〈镜花缘〉的引论》几处的锗误,并将李氏的事迹,多考出一点来;关于驳正吴君的《〈镜花缘〉考证》,当先解释海属《镜花缘》传说的成因,将来当为一文,与之商榷。——现在就说到本题了。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一七八二),李汝珍的哥哥汝璜(字佛云)到江苏海州做官,他跟到任所。那时候歙县凌廷堪家在海州,李汝珍从他受业。”(见胡氏原文)四十八年癸卯(一七八三)李汝璜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据《海州志·职官表》“盐官”类),嘉庆四年己未(一七九九)李汝璜卸盐大使任(仍据《海州志》)。以后二年,据许桂林《北堂永慕记》(附《易确》后)云:“己未秋,自宿迁移家归海州之板浦。……明年(即嘉庆五年庚申,一八〇〇),……先君病。……是年,……桂林客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佛云汝璜处。……癸亥春(即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应岁试,桂林旋归取妇。是秋,随李佛云之淮南草堰场。”足见李汝璜卸职后,仍住在板浦,至嘉庆八年秋,方与板浦告别。这时李汝珍呢?他已于嘉庆六年辛酉(一八〇一)到河南做县丞去了。许乔林自编的《弇榆山房诗略》系编年体,嘉庆辛酉年中,有《送李松石县丞汝珍之官河南》,时乔林方在家,诗录于下:

  治水无全策,贾让仅得半;况今河屡迁,治法亦宜变。
  古称东南下,利导乘势便!上展与下展,反壤聚尺寸。
  河身日渐高,衍溢由淤淀,糜费水衡钱,往往至巨万。
  安澜亦岁修,膏腴利巧宦,补苴果何益,张皇事修缮。
  必有潘靳才,始可奏清晏。河南天下中,黄河经流贯,
  地脊据上游,宣防重守扞;丞尉虽小官,汛地有分段,
  搴茭及下竹,亦可著廉干。近来吏道卑,阘冗何足算,
  锱铢欲分润,风雨辄心惮,治河事大难,仓卒乃倚办。
  今兹河又决,蹈陆势浩瀚,数十万民夫,约束资将弁;
  此辈皆游民,易集亦易散,宽猛既相防,趋事恐挠悍!
  工赈策诚佳,缓急亦可患。况闻汉江北,义勇正团练,
  隔岸即楚氛,王师急转战;寇穷防豕突,人众或蜂煽,
  此虽杞人忧,当局未可玩。吾子经世才,及时思自见,
  熟读《河渠书》,古方用宜善!下谈话大计,侵官亦将擅,
  且须听堂鼓,循分逐曹椽,一命可济物,慎勿负初愿。
  忆昔先大夫,(其父名阶亭,著有《河防秘要》。)宦迹满淮甸,
  乾隆辛丑年,洪泽涨高堰;王尊以身祝,辛苦泥没骭,
  河工二十载,人有清官叹。家世记旧闻,愿为吾子劝。
  契分既已深,定不嗤风汉。二防与四守,供职勿辞倦,
  河官迁转易,自有特疏荐。他年谈河事,阅历得确验;
  毋夸裘马都,空教市儿羡。

  我们从此诗可得出以下几点:

  (一)李汝珍自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六年,皆在板浦一带。
  (二)李汝珍确于嘉庆六年,到河南做过官的。
  (三)《镜花缘》三十五回唐敖谈治河一段,确是李汝珍的经验,许乔林颇期“他年谈河事,阅历得确验”。可算得到确验了。
  (四)李汝珍那时意气极胜[盛],初任县丞,故乔林恳切勉之。

  有了这首诗做为根据,再拿石文煃嘉庆十年所作的《李氏〈音鉴〉序》参照一下,又可得到一点的材料。序中说:“往岁余客燕关,先生游淮北;迨余至淮北,先生又往淮南;闻名而不相识也。今来朐浃月,……今松石行将官中州矣,临别属序于余。”可见李汝珍约于嘉庆九年由官所至淮北,这时他哥哥李佛云正在淮南草堰场,所以要去瞧瞧;继而到朐访友,时许桂林已回家,不久,上司又要李汝珍到中州做官。嘉庆十二年,他大概还在河南。许桂林《〈音鉴〉后序》有云:“今所著《音鉴》将出问世,远以见寄”;此时许桂林在离板浦七里的中正(我的家乡)教书,序说:“远寄”,李汝珍当然不在海属附近的地方。

  适之先生说:“自乾隆四十七年至嘉庆十年,凡二十三年,李汝珍只在江苏省内,或在淮北或在淮南。……嘉庆十年石文煃序中说:‘今松石行将官中州矣。’但嘉庆十九年,他仍在东海(《音鉴》题词跋),似乎他不曾到河南做官。”这几句话可说是错了。

  嘉庆十九年,他既然在东海与许桂林同读俞杏林的《传声正宗》,他什么时候不做河南的官,而来到东海呢?我们要解答此问题,便要考出他《镜花缘》的著作时期。适之先生曾假定:

  “约一八一〇—一八二五为《镜花缘》著作的时期”。

  “约一八二五(即道光五年)《镜花缘》成书”。

  我们试细察胡先生的假定有否错误,先举出一点证明。

  栖云野客《七嬉洗炭桥》(刘复先生曾将此一篇抄入《杂览》,见《语丝》四卷五期。)开首一段中,有云:“……顷见松石道人作《镜花缘演义》,初稿已成,将付剞劂。……”栖云野客究竟是谁的别号呢?洪有征《厓修山馆诗略》有一序文,末署栖云野客许桂林。又《许积村遗文》中,有《八嬉小序》,(按《八嬉》即《七嬉》,将来另为文说明。)开端云:“《八嬉》者,许月南,(桂林字)游戏之文,亦寓意之作。……”可见栖云野客即是许桂林。

  东海滕氏家藏有道光二十一年芥子园藏板《镜花缘》,(现存吴鲁星处,曾邮示郑振铎先生。)第一回,“且说天下名山,除王母所住昆仑之外,海岛有三座名山”。眉头上有署名菊如之批语云:“顺便点出王母,为下文祝寿地步,凡类此伏笔,蔬庵、月南、书圃诏(疑作诸)君,各于本条,以圈点标出。”

  案许桂林死于道光元年,他已替《镜花缘》圈点过,他记述云台山神话《洗炭桥》时已说过:“松石道人作《镜花缘演义》,初稿已成,将付剞劂,如何能说道光五年才成书呢?《七嬉》不知作于何年,许积村序又无年月可考,我们只能说《镜花缘》成于道光元年以前了。胡适之先生据孙吉昌《题词》认定“《镜花缘》是李汝珍晚年不得志时作的”,本书三十五回已谈到治河的经验,作书时当在治河以后;孙氏《题词》有“乃不拥皋比”之句,可想见他已不做官了。许乔林序说他“以十余年之力成之”,他自己在本书结尾也说:“消磨了一十余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从道光元年以前,上推十年,为嘉庆十六年;“十余年”约为嘉庆十四五年。由此可知道李汝珍不在河南做官,约在嘉庆十三四年;而《镜花缘》著作时期,自嘉庆十四五年起,至嘉庆末年为止,约十余年。

  自此以后,李汝珍住家于海州与否,我们不敢确定,但他的死年,于许乔林道光十一年所编的《胸海诗存·凡例》内,可得到一点材料。《凡例》共二十四则,其第四则云:“……文章公是公非,定于身后,凡其人见存者,虽皓首骚坛,概不登选。”此则说生人的诗稿不入选。第七则云:“……夫十步之内,必有芳兰,岂必借才异地乎?此集于流寓之诗,采之綦谨,如张尧峰、杨铁星、李松石、吴子野诸君,虽久作寓公,诗名藉甚,概所不录。”假使李松石这时还活着,《凡例》第四则已声明“凡其人见存者,虽皓首骚坛,概不登选”,第七则又何必特别声明不录李汝珍的诗呢?于此可见李汝珍于道光十一年前已经死了。胡先生假定他死于道光十年,大概是不错的。

  《朐海诗存》流寓栏内有凌廷堪诗,为甚么不录李汝珍的诗呢?《诗存》二集卷九,程椿年名下,系以《笔谈》云:“不必借才异地,会其孙将书籍于斯,以遗集来请,爱甄录数篇。”这是说流寓之子孙入籍于朐海者,其先人之诗,得入选。凌廷堪坟墓虽在歙县,却老于海州。(今灌云伊卢山下,有其故居,后人多业农。)由此可见李汝珍与其后人,并未入海州籍贯。

  很零碎地写了这一篇补考,但悬案仍是不少;为参考与能力有限,只有待诸将来了。作此文时,得吴鲁星君所供献之意见很多,如嘉庆辛酉李汝珍之官河南,许桂林圈点《镜花缘》,李汝珍的死年在道光十一年以前等,谨志于此,并表示十二分的谢忱。

  十七年中秋前后草于海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