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第二十一章 台灣、香港與澳門(1)


  【前言】

  台灣、香港、澳門與大陸的分合,是中國大歷史未來發展的最大課題。但人類的行動在大範圍內展開,只循著若干因果關係,不能被各個人的意願所左右,更難因著他道德上的希望而遷就。

  ※

  為了保存本書題材的完整。勢必再提到台灣香港與澳門的特別情形。理論上,今後台灣的出處很可以改變上章的結論。今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對台灣問題的專注,主要的也是由於這原因。

  【台灣的成長】

  台灣是中國之一省、島上的土著從來即未有充足之人數成為政治上或經濟上特別的問題。因為說福建或客家方言的移民來臨,台灣產生了一種中國大陸文化的分枝,家族間之凝聚力強。日據時代,台灣的農產品以向日本輸出稻米、蔗糖、茶葉、樟腦為大宗。可是農業生產未曾構成大規模農場,仍然有如大陸,一般以一家一室耕耘門前屋後的田土為主。只是地理上較為優越,島上從未有大陸般貧困的情形,例如中國之西北。

  國民黨在對日勝利接收之後,已將台灣佃農數大為減低。一九五三年的「耕者有其田」以麥克阿瑟在日本的土地改革為藍本,一家的所有地大致以中等地七英畝半為最高限額,多餘的由政府接收重新分配,其代價只有兩年半的收成數。實際的付出以百分之三十將自日本接收的工商業股票作數,其餘以農產證券用稻米甘薯付給,預計二十年償清,內帶百分之四的利息。這種強制接收、強制重新分配的辦法能夠執行,乃因當日台灣仍在軍政時期,而大陸上中共軍隊來犯的威脅迄未解除。

  工業緊隨著土地改革展開。有了充實之美援,台灣的工業政策首先避免過度投資於有高度聲望卻無立即效用的企業,著重於以勞力為主體的產品,以出口著眼,因此這國民黨控制之地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的便宜。當日工業先進國一意向最前進的部門發展,將很多次要商品之市場空前開放。台灣的出口遇到極小的阻力。因著這政策之成功,美援自一九六五年停止。最近的十餘年內,台灣才致力於鋼鐵的生產、高級科技及汽車之製造。

  台灣之獨立運動雖然吸引相當注意,但迄至最近不能算作有力左右台灣今後出處的挑戰者。他們既無從說服大多數受過教育之人士,也不能爭取廣大群眾。因此台獨成為無結構而只帶著鄉土氣息的運動。可是這運動引出一個潛在有動力的問題,既有情緒上之煽動性,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實質,如果處理不善,即不能擔保以上情形不會迅速改變。

  雖說人民共和國不滿,但美國不能算是有意阻撓台灣與大陸間的統一。如果兩岸人民找到了適當的方式趨向統一,美國決不可能節外生枝提出異議,可是美國政府也沒有做中介人的義務去提前促成統一。

  【兩岸關係】

  說到意識形態,兩方面的差異並沒有一般想像之大。中國國民黨是孫中山的政黨,至今尚雇用大批人士編纂它自身的革命紀錄。官方文件裡並沒有認為「社會主義」是一個不當的名詞。「天下為公」的標語可在台北很多的地方看到。在這島上,政府也對銀行業和對外貿易有確實的掌握。它也經營鐵路與公共汽車。在教育和傳播媒體方面,政府的影響尤大。在這許多方面的結構及管理,台灣與大陸中共並非如水火之不相容。

  在文教方面,國民黨之政策行使已逾四十年,更不容分裂運動之展開。不僅兒童自幼受教為中國人,而且博物館圖書館和各處之檔案處尤以大陸上之根源作號召。即使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在受訓時也不覺得此生事業應當全在島上省內,教師與公務員更無論。最近幾年來已有「台灣文學」出現,可是絕大多數出版品顯示一種廣泛的眼光,而且往往較大陸作家的範圍尤為寬闊。

  因內戰而在一九四五年及一九四九年來留下來的惡劣情緒亦不足為永久的仇恨。中國國民黨和中共都曾與日本作戰,不僅兩方都已與日本採取和平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兩方都已從事善意合作。寬大之美德,也為兩方所重視。蔣介石生前即已原宥一打以上和他作對的軍閥,毛澤東有一個兒子在韓戰中殞身,可是他開懷接待尼克森。如果年輕一代並未實際參戰,倒要將雙方的仇恨永久化,則是不可思議了。

  可是因為幾十年來的武裝對壘,雙方都以不承認對方之合法地位為本身立足之邏輯。突然放棄這立場,可能引起內部爭執,也可能授柄於分裂運動。在本書成稿之日,有很多跡象顯示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準備給蔣介石恢復名譽。他在浙江之故居據說已經修整。一座抗戰史蹟博物館將開設於盧溝橋畔。在北京和漢口,街道已改用國民黨抗日殞身的將領為名。黃埔軍校校友會已成立,此中值得注意,這軍校只有蔣介石曾任校長,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則為現任校友會會長。這一連串事情,邏輯上的結論將是在歷史裡重新樹立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地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