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第十九章 百日維新、民國成立和五四運動(1)


  【前言】

  甲午戰爭的挫敗,不僅使清廷顏面掃地,民族自信心盡失;戰後的割地、賠款更使中國從此成了列強的俎上肉,變法圖強的主張乃在知識界中日益高漲。從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在保守派、改革派、革命派三種勢力互相激盪的情形下,傳統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產生了激烈的變化。

  ※

  中國在一八九四年和一八九五年被日本從海上到陸上戰敗,產生了嚴重反響。中國作戰的目的在保持朝鮮為屬國,經此一戰,這局勢已失去而再不復返。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因此割讓與戰勝國。戰敗賠款銀二億兩是一種極難承受的財政負擔。中國向日本商業上的讓步除了向歐美國家提出的之外,尚加上日本可以在中國城市開設工廠的條款,寫入馬關條約。當然,因為最惠國的規定,這特權也為其他國家分享。總算有了俄、法、德三國干涉,遼東半島的割讓未成事實,由中國再加添賠款三千萬兩算數,可是沙皇的政府僅候三年即提出整個半島租與俄國二十五年的要求。從此之後這地區落入俄國手中,又從日俄戰爭之後轉交日本,第二次大戰之後再度由前蘇聯掌握,直到一九五五年中國才收回主權,至此前後已六十年。

  【甲午敗績之辱】

  被日本打敗,中國感到深恥奇辱。中國過去曾和日本作戰,可是未曾認為日本人是優勢的對頭。不用說,種族優越感雙方都無從避免,這也是一八九四年戰爭起因之一。此時尚未及注意的一點是,一個國家之現代化,主要是以商業組織之原理加於國事之上,因之公眾事務之分工合作也和私人生活之分工合作異途而同歸,所增加之效率,使這國家的功能提高。所產生的機動能力與品格無關。日本在德川幕府後期本來已朝此方向發展,與中國無法分類的大多數農民相比,顯然效率要高,此中差異也在戰場上表現無餘。

  在兩個世紀相交之際,世界上遍處展開的人種主義達到了最高潮。德皇威廉第二是它熱烈的發言人。日本人很容易接受了他的解說。日人愛國而好戰,好像比懶惰而無氣息的中國人要強得多。伊藤博文與李鴻章交涉的時候,確切的掌握著機會報復。過去中國不少作家筆下提及日本時很少注意到日人的敏感,一味以輕蔑字眼寫出。李鴻章及中國的高級官員受勝者粗魯待遇,也早有其原因。

  這深恥奇辱使中國群眾的反響注入相反之極端。一派主張接受日本人之優越,應聘請伊藤為中國首相。另一派主張不承認和約。日本對中國的要求不妨分作數份,贈予沙俄和其他國家作為報酬,只要他們向日本交兵。雖說李鴻章沒有採取後說,他已受這說法影響。他於一八九六年與俄國外務大臣簽定密約,西方稱為李與羅拔諾甫條約(Li-Lobanov Treaty),所給帝俄的讓步,包括修築中東鐵路貫穿滿洲北部。謠傳俄方曾以豐厚賄賂酬答李鴻章簽定此約。

  這戰敗給中國當前最大的困難仍在賠款。只有向外借款能解決問題。願意向中國放貸的大有人在。可是他們每一個代表一個外國政府,他們的目的,在以中國海關關稅和內地工礦的權利作為貸款的保障。中日戰爭之前中國所負外債不多。茲後中國行政完全被外國銀行團把持。凡出口進口之關稅,鹽稅之收入,以及內地之轉口,同為外債之抵押品。此後因修築鐵路也涉及外債,才激起了一九一一年的革命。以上情形在中國進入民國時代後基本上未有更變。也因為對關稅收入的處理,孫中山與西方各國爭執,才決定與蘇聯聯合。

  回頭再敘十九世紀。一八九八年為諸事紛至沓來之際。英法德俄日五國都於此時在中國構成勢力圈。如果中國任何行省劃入某一國家之勢力範圍,中國必須申明此省永遠不割與其他國家。當中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若是租借給享有勢力範圍的國家,租用期間為九十九年。中國不得在內外設防,也不得派兵進入附近地區,通常以十五哩為度。此外,列強也在省內獨享鐵路工礦和敷設電訊的權利。要是中國本身在省內營建此類工程,則不得由第三國投資,也不得雇用其他國家的工程師。當中此類的條件有由外強以最後通牒方式提出限四十八小時內承允的例子。這情形使孫中山稱中國為次殖民地,亦即低於一般的殖民地,他們與中國不同,只服侍一個主子。當世紀之交中國受著列強壓迫,美國國務卿海約翰(John Hay)於一八九九年及一九〇〇年兩次提出的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很少實際裨益。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