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第十八章 從鴉片戰爭到自強運動(2)


  【戰敗之影響:圖存】

  可是中國人之不幸,則是公元一八三九年十一月三日珠江穿鼻島附近兩方之交火,已將他們對外不取競爭性的地位永久摧折。即是為了拒毒而戰之正直,也無從發生作用。中國在今後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成為長期圖生存的奮鬥。基本上一個龐大的農業國家因社會價值而結構鬆懈、又有寬宏的度量,向來能容納行政上不規則之處,今後被逼務必要變成一個在數目字上管理的國家①。通常的觀察沒有看清當中的困難,因為這項規模龐大的工作只能由一種群眾運動造成,也只有億萬計的農民和詩人似的縣官──亦即這社會裡的主要人物──參加動手,才有希望。從這裡我們也可看出。將內部的聯繫性加緊,使與現代科技接近,其目的不僅如亞當.斯密之所說只在「使人民富裕」。從今後一個半世紀的事蹟看來,這是一種出死入生的奮鬥。

  ①通常很少提及的,英國本身也須經過一段改造才能為一個商業性的國家。宗教改革之前,義大利之銀行家經理在英收入之匯兌,他們通常先預付於教廷,再利用各地所收集與英國之牧羊者構成契約。於此,他們操縱了英國羊毛向歐洲大陸之出口。倫敦之銀行稱「朗巴德街」(Lombard Street),乃因當日之義大利人混稱為「朗巴德人」(Lombards)。因此義大利人之區域已有日後在中國出現之「租界」的現象,因條約而開的通商口岸內有特別區域,由西方人管理。在上述情形之下,義大利人亦享受「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名義上治外法權為互惠,可是對英國人缺乏意義,因英人在威尼斯、熱那亞及西安納居住者少,英國站在劣勢之地位,因為商業法律無法在鄉村實行。因之當時英國不能說可以在數目字上管理,或在貨幣上管理。這種情形一直到內戰期間及斯圖亞特(Stuart)王朝後期才得改正。

  ###

  可是這種景象即公元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南京條約於英艦「康瓦利斯號」(Cornwallis)簽字時仍無法看得清楚。即是最近幾十年內,我們也仍無從了解在我眼前的暴力與動亂也還是這長期而慘痛奮鬥之一部;這種鬥爭上溯至道光皇帝和欽差大臣林則徐,下至今日。只有所有的真相大白,我們才能意識到這龐大運動的恢弘範圍。

  今日南京條約和附約的規定大概都因以後事實之衍化失去了效用。人民共和國之收復香港尚待實現;但是和平接收的協議業已簽署。這皇家殖民地分作三部分:香港島割讓於一八四二年,有如上述。九龍半島已在大陸,由於一八六〇年中英北京條約而割讓。所謂「新界」(New Territories)則在原割讓之九龍更向大陸延伸,包括整個殖民地百分之九十的面積,因一八九八年之九龍租借條約而租與英國九十九年,至一九九七年滿期,也是刻下預定全部地區歸還的日期。北京已保證讓本地人自治,在接收後五十年內不更變現有經濟體系及法律制度。

  這政權所標示的「一國兩制」如何在將來施行尚待揭曉,歷史家所能確切指出的乃是,將一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由農業管制之方式更換而為商業管制之方式,問題複雜。粗率看來,當一切趨於穩定之際,即國家這一觀念與馬克思主義的定義都可能因著中國而改變它們習慣上的面具。很明顯的,中英處置香港的妥協方案算是得體,乃是因為它處理這問題時將之視作後面一個更大問題之一部。當中有地理與文化之影響,而不僅經濟與政治。

  【英法聯軍】

  本書之敘述,尚要回到十九世紀之中期。

  南京條約簽定之後十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敗國而是戰勝國。和約將中國之商業開放,可是商業有賴於雙方自願的和積極的參與。假使通商口岸的居民受官僚的鼓勵對外來者採取敵視態度,又當如何處置?假使中國商人與外商訂約,卻又違約而逃赴內地,不在領事職掌之內,又如何處置?外商如何抗議,要是他們照規定關稅付稅,內地的官吏卻在同貨品上科以昂貴的轉口稅?關於鴉片貿易,問題更多。一八四二年和約始終沒有提及鴉片。是否今後其貿易可公開?抑或中國禁煙的法律依舊有效?簡概說來,「條約之系統」如果要有實際效率,各通商國家理應在北京設立公使館駐留永久代表,中國內地應開放外商來往,轉口稅應有節制,若鴉片貿易已開放,應當明白承認其為合法。一八五六年有了一個新機會提出以上各種要求。中法和中美條約簽署於一八四四年,內中有十二年後可以修訂的文句。英國人則根據最惠國的待遇,如果法國和美國提出修約,他們當然也可以坐享其成。

  自一八五四年,三國的外交官及海軍軍官即已在中國海岸南北來往,企圖得到中國的反應而有成果。中國官員之中以廣州總督葉名琛最為執拗。廣州市民也曾在前後數年抗拒英人入城。更使問題惡化的是新皇帝咸豐(本名奕詝,一八五〇─一千八百六十一在位)極端仇外。這種情形促使兩個歐洲國家再度用兵,此次的軍事行動有些歷史家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艘中國的船隻在香港註冊,懸英旗。葉名琛的兵士登輪將英旗拆下,這就給英人以用兵之藉口。不久法國也參加,其緣由則是一位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中國官員殺害。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和印度兵士的叛變(Sepoy Mutiny)將這聯合行動遲緩一段時候。可是英法部隊一度集結,他們在一八五七年最後幾天毫不費力攻佔廣州。葉名琛被俘,客死加爾各答。廣州在戰爭期間受英人治理三年。

  一八五八年夏,英法美俄軍艦集結於天津附近海岸。前二者採取軍事行動,後二者在近距離觀望。大沽砲台被攻下,天津被佔領。所謂天津條約簽署於六月,實際上包括四種條約。這些條約一般的讓各國派遣使節駐在北京,關稅值百抽五,轉口稅百分之二點五,此外指名將內地口岸通商,於是所有的內地省份,包括台灣和海南島,中國承認外國船隻可航行於內河。這數國持有護照之公民得自由來往內地。在中英條約上,承認鴉片貿易為合法。中國向英法賠償軍費。

  以上條約,彼此政府批准互相交換繕本之後生效。次年,外國軍艦準備執行交換,抵達塘沽海岸時大沽砲台正在修理,海河至天津一段設有障礙。只有美國公使接受中國官員之指示由陸路入京,交換繕本,雖說中國方面之接待缺乏友好態度。俄國使節原由陸路來華,也交換如儀。英法公使率領船艦十八隻,決心掃除河中障礙,與砲台上新砲位互相開火衝突。中國方面之部隊由蒙古將領僧格林沁指揮,英艦四沉六傷,死傷四百餘人,可是到頭中國仍須賠償損失。

  一八六〇年英軍一萬八千人與法軍七千人,又在華南雇得中國苦力二千五百人擔任後勤,由陸路側背攻擊大沽後佔領天津。途中和議耽擱了聯軍的進展,但是在十月他們已進佔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死在行宮。圓明園為皇帝夏季離宮,去今日之北京大學不遠,首先被聯軍掠奪,次由額爾金伯爵(Lord Elgin)下令焚毀。一八六〇年之中英中法條約由咸豐之弟恭親王奕訢出面簽字,承認一八五八年之條約有效,將九龍割讓與英,並承認法國教士有在中國內地購置地產的權利。

  在連串事件之中得到最大收穫者為沙皇統治下的俄國。俄國領使自稱有勸說英法軍離京之功,要求並獲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之地,包括今日之海參崴(Vladivostok)及伯力(Khabarovsk),雖說在中國內憂外患無力支顧期間俄人已進入該處空曠地區勘界築屋,並威脅中國地方官接受其主權。此間所轄土地逾三十萬哩,一八六〇年之中俄條約只算承認既成事實,又擴大範圍。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