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页 下页
第十四章 明朝:一個內向和非競爭性的國家(2)


  【明朝的財政】

  朱元璋另有一套設施,是關於財政與稅收,其關係更為重大。經過他四次政治上的檢肅之後,全國確實散佈著無數的小自耕農。一般土地稅的稅則至輕(雖說地區間的差異仍是很大),徵收時多以收取穀米及布匹為主。不過稅率雖低,納稅人由各鄉村里甲的領導人監督之下,有向國家指定之倉庫交納之義務,這些倉庫有時在邊區遠處,而且政府衙門所需要的諸般服務也不長久的隸屬於各單位,而是以無給制向民間徵用,例如衙門內的傳令、獄丁,都由各鄉村輪派,即使文具紙張,甚至桌椅板凳公廨之修理也是同樣零星雜碎的向村民徵取。官方旅行,也由民間支應,全國有上千的驛站亦即是招待所和中繼所,內有交通工具及食宿的諸項設備,只要有兵部(軍政部)頒發的勘合(公事旅行證券),則各驛站有招待的義務,而被指派的民戶也有供應的負擔,但各地區以接送其官員自某一驛站至另一驛站為原則。

  每一縣份都將它向民間徵取的人力與物資列成帳目。全民編成班排輪流供應服役。當朝代創始於十四世紀時,每一民戶只在十年之內有一年輪到服役,只是當中有些應差的名目,夾帶著不定的財政義務:管理倉庫的收帳人要負責每一石穀米到每一枝蠟燭的交代;各地方首長派向遠處交付糧食者還必須賠補途中的損耗;所有的驛站必須供應所有的旅客。兵部所發勘合愈多,其民間的支應也愈大,因為需用的飲食車船馬轎和人伕全係向民間無價徵來。原則上這種有財政責任的服役指定由富裕之家承當,公元一三九七年戶部報告全國有七百畝土地(約一百二十英畝)的人戶共為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一戶,其名單送呈皇帝御覽。顯然的,在朱元璋親身切眼的監管之下,這一萬四千多人戶必在各地區擔任有財政義務較為沉重的服役。如是也好像採用了一些累進稅制精神。

  【朱元璋的擘劃】

  六百多年之後我們翻閱這段紀錄,深有感觸的不是當中節目的詳盡,而是如此一部計劃在事實上竟可以付諸實施。很顯然的,朱元璋的明朝帶著不少烏托邦的色彩,它看來好像一座大村莊而不像一個國家。中央集權能夠到達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組織與結構都已簡化,一個地跨數百萬英畝土地的國家已被整肅成為一個嚴密而又均勻的體制,在特殊情形下,則由民間經濟作主,形成人力與物資可以互相交換的公式,而釐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過程雖複雜,但在朱元璋督導之下,則可以藉行政上的管制付之實施了。

  僅是對朱元璋的褒貶還不能全部解釋此中的奧妙。不管說設計人確實是具有天才的創造人或是極毒辣的陰謀家,還是不能解答當中最緊要的問題:何以這古怪的設計竟能在事實上通行?這樣看來,元朝因蒙古人的軍事佔領而留下的複雜情形,必已超過我們一般的了解程序。同時我們也可想見,由於宋朝以經濟方面最前進的部門使財政上的資源整體化,遇到慘痛的結果,才有以後退卻與保守調整之必要。

  明朝在中國歷史之中,為唯一藉著農民暴動而成功的朝代,它在創始時,因藉著農村中最落後的部門為基礎,以之為全國的標準,又引用各人親身服役為原則,看來也是合乎當日的需要了。朱元璋並非不通文墨,他自己即曾著書數種,身邊也有不少文臣替他策劃,此人思想上的見解不能吸引今日一般讀者,可是他的設計,最低限度在短期間內確實有效。他犧牲了質量以爭取到數量,於是才將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統一起來。

  可是他所規劃的長久影響則只有令人扼腕,這等於向中外宣布: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村集團,它大可以不需要商業而得意稱心,政府本身既不對服務性質之組織與事業感到興趣,也無意於使國民經濟多元化,至於整備司法和立法的組織足以使經濟多元化成為可能,更不在它企劃之內了。

  所以明朝官僚主義程度之堅強與缺乏彈性,舉世無比。其依藉社會價值作行政工具的程度也較前加深:男人強於女人,年老的優於少壯,讀書明理之士高於目不識丁的無知細民,就像自然法規一樣不待解釋,也是昊天明命。以上三個條件既與經濟無關,又不受地區間的阻隔,即可以促進全國之團結,通行南北無阻。只是倚靠著文化上的凝聚力,也使明朝主靜而不主動。各處少變化,這種形態阻礙了任何方向的進展。及至朝代之末,事實上的利益衝突無從用實際的言語道出,有些權力上的鬥爭,原來因技術問題而產生,也要假裝為道德問題,好幾次皇帝宮闈間的糾紛也被衣著錦繡的朝臣用作出發點去支持他們的爭論了。

  十五世紀初,朱元璋的一切規劃好像全被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所否決。

  【明成祖朱棣改弦更張】

  當朱元璋於公元一三九八年逝世時,南京的皇位依照傳位於長裔的辦法,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不到一年,朱棣反叛,內戰三年之後,叔父打敗了侄兒(後者可能在宮殿裡失火時喪生)。奪位之後,朱棣採取了幾項行動使他父親朱元璋所有的方針政策被推翻:首先他即不顧朱元璋的遺命,進兵安南。最初明軍之行進極為順利,朱棣乃將今日越南北部劃置為中國的行省,只是後來越南人採取游擊戰術,中國遠征軍進退失所,加以交通通訊困難,補給不繼,迄朱棣於一四二四年逝世時,此問題仍未解決。

  在北方,朱棣也不相信不介入政策。他自己即親率大軍討蒙古五次,兩次渡過克魯倫(Kerulen)河(今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在此之前,中國的君主未曾親率大軍如此勞師遠征,朱棣的部隊每次大概有二十五萬人左右。當最後一次遠征南返途中,他因病而死在今日內蒙的多倫諾爾附近。

  重建北京的宮庭與城垣,在他督導之下經營了十二年,使用的匠人達十萬,勞工達百萬,城垣高四十呎,周圍十四哩,直到一九六二年因為疏暢市區的交通,這城牆才被拆除,今日只有前門和地安門,兩座像堡壘式的建築依然存在,上有碉樓數層,好像表彰著中國在歷史上的生命活力,自十五世紀迄至今日,已在各種變亂之中經歷了不少的風霜。此外紫禁城裡的故宮則全部保全完整,宮殿內有房舍九千間,當初由朱棣下令建造,以後又續有新添,更因清朝的大規模翻新,現有的故宮成了中國傳統建築最大規模的現物陳列。有了這些,經營明朝的第三個皇帝又修正朱元璋的設計:他於公元一四二一年移都北京,將南京稱為「留都」;由蒙古人創建的南北大運河,朱棣也將之重造,既將河道掘深,又加築閘壩以增進其效率。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