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丁玲 >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 | 上页 下页
生活、思想与人物(2)


  现在我们一说到写人,就会想到典型性。所谓典型,决不是东取一个人,西取一个人,把张三、李四、王五“加”起来,或者“乘”起来。也不是我们先从理论上来了一个典型,再用生活中的这个那个去拼凑;我以为我们是写我们熟悉的人,写脑子里面原有的人,写我们自己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写自己发生过感情的人。以这样的人作为创作的模特儿,我想如果你对自己所写的人物,在脑子里完全没有一个模特儿,只是从理论上一条条拼凑起来的、综合起来的人的话,那一定不可能写好的。那么,你所写的是不是完完全全就是你那个模特儿呢?不是的。你是从那个模特儿得到启发,得到理论的认识,又由于理论,联系到很多具体事件、具体人物来补充这个人物,不,不是补充,而是给以创造(有时候也会有首先从思想中决定一种典型,才去创作的,但不是凭空从理论的演绎上说明人物,而是一个思想勾起你的许多生活经历而联系起你的人物来的)。这个创作不是空想,不是纸上教条,不是脑子中的书本,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活的人,并且是作家的世界观里面就早已有了定评的人物。

  因此,我说“落户”,不只是住在一个村子里。因为我们要熟悉很多人,要有一个地方是比较熟的,另外还要从很多地方很多人物丰富自己的人物和社会景象。这是我们不能只住在一个村子里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我们要写生活的变化,要写在生活变化中的人物,他们决不是孤立的,他们和周围的事物都有联系。比方你写一个生产合作社,这个社里面的问题,就同我们国家的整个生产互助的政策有关系,和其他方面也有关系。因此作者必定也要熟悉与他所写的对象有联系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必须了解的更广泛才行。这是第二个原因。

  还有,今天我们所要写的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不是恰巧就从某一个人里面或几个人里面完全体会到的。如果你要在你所写的人物身上,有一种坚强的战斗力,一种生活力,一种克服一切困难的向前的力量,而这种内在的、昂扬的东西,决不是你可以凭主观去臆造,或仅仅从一个小圈子里的人物身上去体会,或者就是只凭自己的经验去写;也许自己的经验就还不够;也许这一个小圈子里面就还缺少这样的人,也许你所了解的人里面,有这种精神,但是他的这种精神还不十分饱满,所以你必定要熟悉比他更高的人,特别是要熟悉人如何在生活中,在复杂变化的生活中受锻炼受影响而提高他的品质。我们在一个村子里,熟悉了几个先进分子,但我们如果更能体会到志愿军里面的英雄人物的品质、情感,不也可以用到这地方来吗?因为这种英雄的新的品质与他的阶级品质是相同的。只是他们在不同地方的具体表现不一样而已。因此我们要体会很多这样同类型人物的内心,你要不体会的更多,你就会把你要写的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写得不够宽广。

  其次谈谈我们的写作对象,我以为还是要稍稍有些固定。比方我是写农村的,我就要用长一点的时间放在农村生活上,我也要去工厂,去部队,但到工厂、到部队,也是为了丰富我写农民而去的。你原来熟悉部队,那你最好还是写部队,你去农村,也还是为了你写部队。因为部队里面的很多人,也是从农村来的。如果不懂得农村的变化,也就不懂得战士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要当兵,不在家生产,同时你也要到工厂去了解,去了解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是很重要的,我不同意把作家分为农村作家、部队作家,作家主要的是表现社会,但在我们作家生活非常不深入这一点上说来,有必要有个重点,不要一会跑这个地方,一会又跑那个地方。我看见我们有些好心的人,听说合作社很重要,赶忙去。工会又去工厂,一会又上部队,什么都重要,什么都写,什么也没写好,飘得太多了些。当然我不是说绝对只写一种生活,而是说不要见异思迁,不要赶浪头,东赶西赶,什么都落空。

  跟这个问题有联系的,也是你们要知道的一个小题日,讲讲我自己的经验。讲老实话,我是那一“行”都不行。农村不熟悉,城市也不熟悉,所以我经常讲,在创作上,别人是虚心,我是心虚。最近几年来,为什么我老不动笔呢?虽然我脑子里,也有一些人物、有一些题材,但是一想到把它写成作品,总觉得不够,总想不出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大事小事来把我所想的人物写出来。

  在延安时,我有一个计划:想写一个长篇——写陕北的革命,陕北怎样红起来的。想写那些原是很落后的农民,在革命发展中,怎样成为新的人。我跑到过去闹革命的地方,那里真是些三家村,三家一个村,五家一个村。一个村在山上,一个村在山下,上下起码五里路。我就那样上下跑,大雪天相当冷,我还是跑到这,跑到那。我下去了很长时间,回来后只写了两章,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写不下去了呢?那是因为在写这篇东西时,我有一个想法:想用象《三国演义》那样的办法来写。但要那样,就要有很多的事,一件事,又一件事的写下去。而且那些事要使人看到都很有趣味。通过这些一件一件的事,慢慢地把人物突出来,而不是靠作家出来替人物说一大通。我们都记得《三国演义》有多少事啊!他写一个孔明写了多少事!写一个刘备写了多少事!每一件事只写三五行,但是在那件事中,人物是什么样子你都会记得。我想用这种形式写,可是我实在没有那么多事。因此,写了两章,写不下去,搁下来了。这说明我对农村了解还不够深。

  对城市我也只是过去的一些印象和知识,并不深入了解很多生活。后来到张家口时,要离开老解放区了,要离开老区的群众了,这时我突然感到我对不住他们,我还没有写出他们,我忽然觉得同他们有分不开的感情,我不愿到新的地方去,而这时那些张三、李四都出来了,都要求我写他们,我才发现我究竟对延安的农民也有点熟悉了,和他们有了感情。在老区住了八九年,到底没有白住,不知不觉的有了些熟人,有些人在脑子中生了根,于是我决心再回到农村去。正好这时党中央的“五四”指示下来了,我便去参加土改工作。三年中只认真的搞了两个村子,就是这两个村子,对我创作上、感情上起了很大作用。

  特别是在石家庄市郊的村子里,我感到收获比什么时候都多,更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真想在这里工作一辈子。后来我只要看到报纸,讲到别的农村事情的时候,我就想到那个村子,想到这个政策到了那个村子,张三会怎样,李四会怎样。我经常想去看看,看看那些熟人,想到很多人都一定更好了,就禁不住欢喜;有时又有些怕到那里去,我怕有些人,那些我曾经用心培养起来的人,万一有了变化,万一他现在落后了呢?

  就是这两个村子,使我到北京这么多年不想改“行”,我也想过改“行”,领导上号召写工业建设,而且我觉得写工业建设也很重要。要讲熟悉农村,那很多人比我强。写工业,我虽不太熟悉,但对城市总算还住过许多年。很早以前也到过工厂。但是我终于没有改“行”。

  今年春天我到桑干河去,村子里很多人都还认得我。八年了,我变了很多,但是他们还都认识:“你不是那个谁么?”他们不会忘记你,他们记得你比你记得他们还要深。虽然你感到自己没有做什么,可是在他们生活里却起了多大变化!我有这么多朋友,你让我丢下他们再去找新朋友,我感情上有些不愿。虽然我的生活不够深,那里的朋友不算多,可是,就这些人已经使我舍不得离开他们了,因为我和他们一块战斗过,我满意那里,因为在那里我发现了力量。那为什么我不更深入下去呢?这是我现在的情形。我以为我们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是为了找些材料,是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的。

  底下讲另一个问题:

  有些去体验生活的同志,认为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本身就是公式化、概念化的,因此无法写不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一些同志认为有两个:一个是生活不够深入,另一个是体验生活办法有问题。大家不满意这样解答,希望我发表一点意见。

  现在我发表一点意见。

  生活里边有没有公式化的地方?我想生活本身是生动的、复杂的、充满了战斗精神,而变化很快,是没有公式化的。但是,现在生活里边的确也有公式化的地方。前两天我听到有人说农村公式化可以,工厂公式化可以,军队公式化可以,只有我们搞创作的,公式化就不行。其实一切的生活里公式化都不行。打仗如果公式化还能打胜仗吗?当然,也许每次战斗之前,都要动员,讲话、开大会,但这哪里是公式化,这只能说是工作的程序。你知道就是在这些会上,每个人的思想活动都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不一样,每一次不一样。但是生活里边也出现公式化,比如在下边的工作干部,有的人由于水平低,不知道深入群众,浮在表面,只知道行政命令的老一套工作方法,又简单,这就难免工作停在表面,遇到我们下去体验生活的人,他本身也是浮在上面,只做一般表面的了解,当然就只能看见一些公式化的工作,而他也以为下面的生活就是这样。他根据这些就来创作,怎么能不概念化?真这样倒好象只属于个人创作的事。但这里常常也会有些可以担忧的情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