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外国文学 > 富兰克林自传 | 上页 下页
三四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吉尔伯特·坦尼特牧师又提出了一个修建一所会堂的计划。他跑来找我,要求我帮助他募捐。这所教堂将由他的长老会教友使用,他们原先都是怀特·菲尔德牧师的忠实信徒。我拒绝他的请求,因为我不愿意过分频繁地向市民们募捐,这样会使他们对我感到厌烦。于是他又要求我提供一张名单,列出我认为是慷慨好施,热心公益的人的姓名。我也感到不妥,过去他们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完全是出于良好的意愿,如今我却列出名单,使他们陷入本不应有的纠缠,这也太不讲情理了,于是我也拒绝给他这样的名单。最后他要求我至少能够给他一些忠告,“这个正是我所乐意做的事,”我说,“这样说吧,我劝你首先向那些据你估计多少会出些钱的人募捐;下一步,向那些你难以确定他们是否愿意出钱的人募捐,并把已经捐了钱的人的名单给他们看;最后也不要忽略那些你认为不会出钱的人,因为其中有些人可能你还不完全了解他们。”他听了之后无比兴奋,表示一定接受我的劝告,并表示万分感谢。他真地按照我说的去做了,几乎去向所有人征求捐款,结果他得到的捐款数额要比他预料的大得多。他用这笔钱在主街修建了一所宏伟而又华丽的教堂。

  ***

  虽然我们这座城市规划得整齐别致,而且街道笔直宽阔,相互呈直角形交叉,但是却有个难听的名声。这些街道长期以来没有铺设路面,只要一下雨,沉重的车轮就把路面碾得一片泥泞,使人寸步难行。而在天干气燥的时候又尘土飞扬,令人难以忍受。我那时住在被称为泽西市场的地方,在家里能够看到居民淌着泥浆过来采购物品的情景,心里很不舒服。后来,市场中央的一段路面终于铺上了砖。所以一进市场,总算有了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了,但是市场外面的街道仍然泥泞不堪,人们一路走过来,鞋上早已沾满了泥浆。我为此举行过演讲,并且发表了一篇文章,终于促使市政机关在市场外到砖铺路面之间的那一段街道铺上石子,并且路两边一直铺到临街的屋子。这样,即使在下雨的时候,人们也可以不弄脏鞋子就到达市场。但是,由于整座城市的其他街道都未铺路面,所以每当车轮从泥路面走上石子路时,所带的泥土落在路面上,不久石路上也是泥泞满地。这些污泥又不能及时清除,因为这时城里还没有清道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几经调查,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做清道工作的人。这个人虽然贫穷却非常勤奋,我们约定每周扫街两次,并把周围住户门前的垃圾打扫干净。为此每家每月支付六便士清扫费。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文章,指出这一笔小小的费用为整个街道的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有利于屋子的保洁,因为人们的鞋子不再把泥土带进屋子了;顾客到店铺来买东西更加方便,可以增加商店的营业;刮风的时候,货物上不致于落满灰沙等等。我让人把文章每家分发一张,一两天后再一家一户地去询问,看那些人是否愿意签订协议支付六便士清扫费。结果居民们毫无例外地签了合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这个协议得到忠实地履行。市场附近的街道变得整齐清洁,所有的市民都得到了便利,大家感到很高兴。这件事促使人们普遍要求把全市所有街道都铺上路面,同时他们也更愿意为铺路交纳税款。

  此事也促进了我对市政建设的关心,不久之后,我起草了一项关于城市铺设路面的议案,并提交州议会通过。那是一七五七年,就是我去英国之前,当这一议案在议会获得通过时,我已离开美洲。当时议会在征税方式上对我的议案做了一些修改,我认为这些变动并不很好,不过却附加了关于照明路灯的条款,这倒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关于这个措施,已故的约翰·克利夫顿先生以实例做了证明,他平时深居简出,大门常闭,但是他在门口安了一盏灯,以显示路灯的效用。正是他的这一行动,才使得民众接受了在全城各处点灯照明的想法。有人把这一创举首创的荣誉归之于我,它其实应该属于那位先生。我只是对他的做法加以效仿,只在改进路灯的构造和形状方面略有帮助。这些路灯跟起初从伦敦买来的球状灯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圆形的路灯有一些缺点:由于空气不能从下面进去,因此煤烟无法迅速从上面排出,留在圆球形灯罩里面打转,并粘附在壁面,很快就挡住了光线,致使路灯的亮度大为减弱。这样就需要每天擦拭,添了不少麻烦,一不小心就会碰破。因此我建议用四块平玻璃拼装起来,上面装一根细长的烟囱,以便煤烟上升,这样灯罩内部就能保持干净,不致于像伦敦的路灯那样,几小时内就变得昏暗无光,可以明亮灿烂地点到第二天黎明。即使偶然碰撞一下,也只会打破一块玻璃,重配起来也很方便。

  后来,我发现伦敦的沃克斯霍尔使用的球形灯座底部开有孔洞,能够使灯罩内部保持干净。我不免感到奇怪,为什么伦敦市民没有从中得到启发,想到在路灯底下同样开几个孔呢?不过,开这些孔还有别的用途,就是把一根麻线从这些孔洞中悬挂下来,这样就能够迅速地将灯芯点燃,并且放入空气。这一用途他们好像并没有想到。因此,伦敦街上的路灯点了几小时以后,就暗淡无光了。

  提起这些改进,使我想起我在伦敦时曾向方寿节博士提出的一项建议。方寿节博士可以说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优秀的人之一,向来是一位公益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我注意到伦敦的街道也是没有固定的人打扫,天气干燥的时候尘土飞扬,两旁的建筑物积满了灰尘,一到下雨天尘土就成了泥浆。这样积累一段时间,街道上泥泞不堪,于是只好由穷人拿扫帚开辟出一条小道,不然连街道都很难穿越。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泥浆弄起来,倒进敞口大车。但是随着车轮在路面上下颠簸,烂泥又从车身两侧漏出来掉在地上,给行人带来许多麻烦。据说伦敦市民之所以不打扫街上的尘土,原因是怕清扫时尘土飞进两旁的商店和住宅。

  我了解到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大致能够清扫多少面积,是出于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那时我住在伦敦的克雷文街的寓所,一天早上看见门口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正在用扫帚清扫人行道。她脸色苍白,身体十分瘦弱,好像才得过一场大病的样子。于是,我过去询问谁雇她在这里扫街,她回答说:

  “没有谁雇我,但是我很穷,生活困难,在富贵人家门前扫地,希望他们能有一点施舍。”

  于是我要她把整条街道都打扫干净,答应给她一先令。此时正是九点钟,到中午十二点时她就来要钱,我真不太相信她那么快就把街道扫完了,因为刚才看她扫地的动作迟缓。我让仆人出去看看,回来报告说整条街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尘土都扫进路中央的沟中了。到下雨的时候,就会被全部冲走,人行道和水沟都可十分干净了。

  我由此推断:一个虚弱的妇人能够在三小时内清扫这样一条街,那么一个强壮敏捷的男子只需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办到。另外,我在这里不妨提一下,在这样一条狭窄的街道中间修建一条阴沟,而不是在两边各有一条明沟的好处。如果修建两条阴沟的话,只能修在街道两侧贴近人行道的地方,要是在街道中央开一条沟,街面上的雨水会从两边汇集起来,形成一股急流,就有足够的力量将泥土冲走。如果把水流分成两股,力量太小,一条阴沟也冲不干净。只会使街道更加泥泞,车轮和马蹄会将泥浆溅到人行道上,有时溅到人身上。我曾向这位可敬的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为了保持伦敦和韦斯敏斯特街道的整洁,使清扫路面的工作更有成效,建议此项工作由若干名守更人承包,负责在干旱的季节扫除街面尘土,雨季到来则清除淤泥。每人负责自己巡逻的那几条街道,为此应使他们置备扫帚和其他清道用具,放置在一定的场所,以便可以随时提供给他们所雇用的扫街人使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