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新四军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二七


  ※第3部 千古奇冤

  §1

  黄桥一战,韩德勤元气大伤,退守兴化、曹甸等水网地区,不敢轻举妄动,颇为恼火。

  然而,最为恼火的人物要数蒋介石。此刻,他最后瞥了一眼放在办公桌上的“黄桥战况”,不禁陷入了沉思……

  1939年底,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尔后,经过周密策划,以胡宗南部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以阎锡山部进攻晋西地区的山西新四军和八路军。可惜胡、阎不争气,使蒋委员长丢尽了脸,在国人面前声名狼藉。1940年伊始,蒋介石即把军事反共锋芒从华北移到华中,本想先从苏北下手,后打皖南。因为苏北新四军力量小,而他有韩德勤、李守维两个军在那里。孰料韩德勤也是个不中用的东西,进攻黄桥未遂,却损兵折将1万余人……

  蒋介石毕竟是一个与共产党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手。他不只一次地安慰过下属:“不以一役胜败论短长”。眼下,他深知,为兵败黄桥而恼火已失去任何实际意义。于是,那种令人不悦的沉思被一幅辉煌的景象所代替。

  他看到: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对方的欧洲和东亚的霸权地位。此时日本急于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放手南进攫敢东南亚。于是通过亲日派加紧与蒋方对话,争取在1940年末之前能建立“和平”关系……

  他看到:为了抗衡德、意、日军事同盟,苏美也签定了联防协定。他们采取了赞助中国抗战,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南进和拉拢蒋介石加入英美同盟的政策。为此美国在1940年9月给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英国在10月8日重新开通滇缅公路,香港交通也正式开放;12月2日美国国会又通过议案,给国民政府1亿美元巨额贷款,同时,美国还派了一批专家到国民政府各个部门参加工作……

  他看到:苏联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也采取了大量贷款、支援物资、派军事顾问等方法积极援助国民政府抗战。在派朱可夫到中国的同时,苏联政府一次就给蒋方提供了飞机250架、大炮近300门、汽车500辆以及相应的装备物资……

  如果说,抗战以来蒋介石一再丧师被弄得一筹莫展的话,那么,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春风得意,左右逢源。在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上,蒋介石深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从而引起各方面重视。假使这时蒋介石能充分把握时机,在国际上积极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在国内积极联合中共和一切民主力量一致抗日,那么他在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形象无疑将大为改观。

  然而,蒋介石没有这样去做,眼前那幅辉煌的景象无形中成为他下一个战略决策的支撑点。他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思考怎样利用大好的国际形势来完成他十多年的夙愿。他深知,攘外必先安内,八路军、新四军毕竟是他的心腹之患。然而,如若反共,必须有实力。实力何在?他不禁将目光落回到中国这块版图上。

  就国民党而言,冯玉祥、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曾多次上书蒋介石,极力谴责反共。他们是指望不上了。

  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集团与蒋介石虽有矛盾,但在反共这一点上却是一拍即合。何应钦反共有心,无奈手中实力有限。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嫡系,实力虽强,但内部意见不一。胡宗南、卫立煌等都是拥兵一方的干将,可是对此次国共磨擦却无战意。

  地方实力派诸如阎锡山、傅作义、马鸿逵等人,大多数不愿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

  蒋介石想来想去,眼光最终落在了桂系首领白崇禧及其所属李品仙的身上。桂系原为全国著名反蒋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桂系在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下,同时也出于保护自己根本利益,获得更多的政治、军事实力的需要,主动请缨出征,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蒋介石为了笼络桂系,吸收白崇禧“膀任中枢抉持”,担任军事委员、副参谋总长。而后,任命李品仙继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上任后,即听命于蒋介石。白崇禧不断向皖南新四军张云逸、罗炳辉部和豫鄂边新四军李先念部挑起兵端,颇受蒋介石赏识。

  此刻,蒋介石的思绪透过层层迷雾渐渐地清晰起来,他很清楚,如果与何应钦、白崇禧结为联盟,尤其是桂系参加反共,那么挑起一场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实力足矣。

  于是,他召来了白崇禧,在面授机宜之后,一个阴谋形成了。

  黄桥战役后第9天,即1940年10月9日,白崇禧根据蒋介石的面谕,同何应钦以正、副参谋总长名义发出“皓”电,命令八路军、新四军“限于电到一个月内,全部开到中央提示案第六问题所规定工作战境地内”,即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延安。

  毛泽东走出窑洞,极目远眺,环视群山,目光终于融入清凉山上那一抹落日余晖之中。清凉山上留有宋代军事家、大词人范仲淹的墨迹。此时,毛泽东无心去吟诵范大词人“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种萧条冷落、雄浑悲壮的词句,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何、白“皓”电,使这位红军领袖不得不校正对时局的判断。

  1940年夏,法国战败,英法已失去干预东方事务的可能性,蒋介石失去了组织反苏反共集团的帝国主义支持,因而毛泽东断定“发动反苏暗流与反共高潮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将要被迫着重新来考虑其政策了,他们有可能在不妨碍其阶级利益即政权的范围内,延长合作抗日时间。”

  毛泽东还判断,由于中共已发展到50万军队、60万党员,而大资产阶级不统一不强大,国民党内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也竭力反抗,蒋介石将不得不被迫让步,一方面承认共产党在黄河以北的实力地位,一方面承认在一定条件下有实施宪政的必要。于是,毛泽东很快决定:不仅要迫使这种好转及时实现,而且还要争取彻底好转,即大资产阶级下台,代以统一战线三三制政权,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得一票。

  蒋介石集团是靠英法等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存在的,这是毛泽东在英法两国失去东顾能力之后判断蒋介石必定要向共产党妥协的基本依据。

  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判断去书写,而是与这位伟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国民党并没有妥协,而是于7月6日抛出了《中央提示案》,明确规定:八路军、新四军必须在一个月内“扫数”开赴黄河以北,并只允许八路军编6个师,新四军编2个师,其余数十万部队一律遣散。8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分析国际局势,分析蒋介石有转向日本寻求和平的可能,但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在近期内发生。因此,毛泽东固然同意与国民党划界(以新黄河为限),但在其它方面仍旧不打算退让。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国民党毫无商量余地,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发出了“皓”电。

  很清楚,“皓”电之后,国共关系高度紧张。此时,毛泽东作为中共的最高决策人不得不对时局重新进行审视,不得不对蒋介右集团的走向作出清晰的分析。

  上饶。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