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二二


  “打发他们走!”

  “李杜代表说要收编咱们的事怎么办?”

  李延禄知道王德林正为此事犯难,他此时兵强马壮,正想独树一帜,李杜要把他收编为一个团,他岂能干?李杜的自卫军此时兵力十分雄厚,装备也比较精良,且占着吉东和北满地区的大片地盘,也得罪不得。所以他想了一下对王德林说:

  “李杜要收编咱们,还带来了一万元军饷,这事如果干脆拒绝恐怕不好。但咱老三营就这样变成他的一个团也有点不合适。所以我觉得倒不如收下这一万元军饷,咱们也正需要,再另外为他组建一个团。”

  接着,李延禄给他进一步分析了这样做的利害得失,王德林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觉得李延禄讲的都在理。最后,他决定就按李说的办,并请李延禄留下来给他当参谋长兼李杜改编的补充团的团长。

  “好!”听王德林这样一说,李延禄自然满口应了下来。

  王德林又说:“咱这队伍里多数都是大老粗,这样是成不了大事的。你能不能找几个识文断字的秀才来?”

  “行!”李延禄一听这话就更高兴了,因为这可是安排党员进救国军工作的好机会。

  李延禄从各地来投军的青年中精选出了400多名,组成了3个连(后改为营),又从老三营里挑了有进步思想的史忠恒、李凤山及跟他一起来的共产党员左征、朴重根到补充团当连长、副连长。

  不久,共产党员孟泾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金大伦(北京大学的学生)、贺剑平等人也来到了补充团,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党支部,孟泾清任书记,陆续吸收了史忠恒、李凤山、李延平(李延禄的弟弟)为党员。这样,一支由共产党人掌握的队伍便在救国军中悄悄地出现了。

  补充团成立后不久便在救国军打敦化时充当主力,接着又在打额穆和蛟河两城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救国军声威大震,补充团自己也有发展。

  1932年春,救国军收复宁安后,密山县平阳镇小石头河子堡镇苏怀田和好友杨太和、聂海山、姜炮等几个人在共产党员田宝贵的带动下,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抗日队伍,并很快发展到二三百人。同年5月,日军第10师团东犯,占领汤原、佳木斯等地后,自卫军总司令李杜和护路军总司令丁超败退至密山,使密山境内的兵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这些“正规军”一来,苏怀田他们这支民间武装就不太好活动了。于是,田宝贵就对苏怀田说,咱们到兴源镇去找李延禄吧。苏到兴源镇后,向李延禄说明了来意。李延禄很高兴,并经请示王德林后,把他们收编为第2补充团,由李延禄兼任团长,李延平任政委,苏怀田、田宝贵任副团长。这样,救国军内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力量又进一步得了发展。

  §20 大战天野

  为了更快地从朝鲜向中国吉东和北满地区运送兵员和物资,日军在占领东满地区后,便着手修建吉会铁路(敦化至图门段)。王德林说:有我王德林在,日本人就别想修成这段铁路!并多次派人破坏和威胁这一铁路的修筑工程,使日本人感到十分恼火。直闹得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一再下令给那一带的日军,要他们迅速恢复吉敦路的“治安”。为此,日军派出了号称有万人之众的天野15旅团和上田支队前来进剿。

  王德林接到那封用火烧掉一角以示“火急”的鸡毛信后,立即召集了手下人商议此事。当下就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是以救国军副总指挥孔宪荣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要“躲”,还有一种意见就是以参谋长李延禄为代表的人提出来的“打”,而王德林则暂不表态。

  救国军里的那些共产党员们为此召开了一次秘密的支部会议。支部书记孟泾清在会上说:“就是他们都拉到山上去了,只剩下我们补充团700人也要抗日。是不是我们为革命牺牲了,就没有抗日的游击战争了,不是的。还一样有人会继承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依靠的是党和广大的无产阶级、农民群众,我们关里还有百万红军,就是我们牺牲了,我们的革命事业还会继续下去,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抗日斗争。最后,我们必将胜利。”关于对救国军内那些人,孟泾清说:“今天,我们还得耐心地争取他们,团结他们,共同抗日,如果他们有些人把队伍拉到山上去当土匪,我们只有700人,还是要找到有利地势,给敌人一个迎头痛击。”

  孟的一番话表明了当时这些共产党人是下定了要打的决心。那怎么打呢?李延禄提出:把队伍拉到镜泊湖山区去。

  为了统一内部意见,王德林在棺材脸子村再一次召集高级军事会议。参谋长李延禄便按党支部秘密会议定下的调子,在这次会议上力排众议,主张打。可是王德林却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会议开到第三天,当他听到李延禄代表补充团表示:就是只有我们700人也要打的决心时,他终于下了决心。他说:“你们年轻人决心这样大,我一个54岁的人啦,不能成功,还能成仁哩!咱们到南湖头去,看看那边的地势再说吧!”

  等到了南湖头看了地势,又看了李延禄等人制订的作战计划后,王德林最终下了打的决心,并且考虑到补充团的战士们平均每人只有30发子弹,下令将老三营库存的所有手榴弹用20匹马往返多次运到了补充团。

  这次李延禄为补充团选的阵地——镜泊湖南头的“墙缝”,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那么,这个地方到底好在哪呢?李延禄是这样描述的:

  “在我们的阵地上,既没有挖战壕,也没有什么丛林、树木之类的掩护物,我们就隐蔽在光秃秃的临大道的山崖旁边。沿顺这条足有5里长的蜿蜒的山崖线,是些巨大的巉岩,仿佛远古时代给海水冲积的海岸一样。我们的700名勇士,就依恃这些大块的岩石作掩护,只要是有大块卧牛石,或是巨大的马头石的地方,背后就有我们的勇士,三五成群地潜伏扼守。因为这是些光秃秃的山坡,只是山脚有些岩石,自然敌寇走到这里也会安然无疑。

  “山崖对面,可以望见牡丹江上游的支流,江那岸就是一块大盆地似的草甸子,因为放过荒火,烧得溜光。这时候,冰雪刚将融解,青草还没有发芽,望过去直到对面的山上,都是乌黑一片。那边的山脚下,也有一条大道,若是敌军选择那条道走,自然会安安稳稳通过,因为那里没有可以遮蔽的岩石线。而从‘墙缝’,我们所潜伏的阵地上,没有远程射击的炮火,是根本控制不住那条大道的。敌寇要走那条道,需要绕远,需要过江,一般来说,是不会做出那样过于慎重的选择的。

  “我们所扼守的,是从敦化直通宁安的咽喉要路。这条路就在巉岩底下,紧靠大江,是条古老的通商道路。”

  当一切都布置好了以后,支部书记孟泾清就去县委汇报工作去了。临走前,他对李延禄说:“我们既要在这里坚决和敌人打,还要保持住我们的军队。我们要在战斗中发展我们的力量,不要拚老本,一定要见好就收兵。我个人看,抗日游击战争是长期的!我们补充团是党的珍贵财产呀!关系到整个抗日救国军的巩固和瓦解呀!”

  孟泾清走后,李延禄和补充团的勇士们便开始了战前焦急的等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日本人不走“墙缝”了。其实,他们这种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有一个名叫陈文起的人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