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五六


  南泥湾一带的荒山上,到处是很深的蒿子草和大堆的羊胡子草以及很大的山桃树,还有“咬人”的狼牙、蝎子草、黑葛兰,它们都成了开荒的“拦路虎”。羊胡子草一棵一大堆,软绵绵的,一镢头上去见不到土又弹回来,镢好多下才能挖掉一颗,狼牙刺和黑葛兰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根粗叉多,枝上黑刺长、尖、硬,还有毒,一不小心就挂破衣服刺伤皮肉,火辣辣地痛。然而生长这些树草的地方,往往都是土质肥沃的好地,同志们舍不得放弃,宁肯多花些力气,也要“攻坚”。由于有这样的拦路虎,战士刚上来又缺乏经验,就是最强的劳动力干上一天,也只能开出四五分地,与计划中的开荒指标差距很大。

  后来通过实践,办法越来越多,刨树根时,先把根扒出地面,大家把这叫做“侦察敌情”,然后砍断支根,这叫“扫清外围”,最后看准主根,使劲把它砍断刨出来,叫做“发动总攻”。这样干,开荒效率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天测量开荒效率,公布成绩,更加激发了大家劳动积极性,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之间展开了挑战应战,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旅的《战声报》和各团的生产快报,定期报道生产情况,公布各单位开荒成绩和日开荒的最高纪录,各部队你追我赶,捷报频传,开荒纪录不断刷新。717团劳动英雄、班长李黑旦,1942年首创纪录,1人开荒2.5亩,随后这个纪录又不断被人刷新。

  718团组织了一次170多个劳动英雄参加的开荒大比赛,有6人创造了日开荒地3亩以上的新纪录。其中李位、赵占奎分别达到3.67亩和4.7亩,被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赵占奎是5连6班班长,1943年,他响应王震“每人开荒30亩”的口号,带头报名担任该连10人开荒组组长,结果开荒地380亩,每人平均达到38亩。旅部及时表扬和奖励了这些劳动英雄和开荒先进集体,并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于是“向劳动英雄看齐”的口号响遍了部队,从而又掀起了新的竞赛热潮。

  当时,359旅从旅长到排长都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和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所不同的是,凡出现困难的地方,干部总是冲在前面。旅长兼政委王震,经常挤出时间参加劳动,曾被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劳动英雄,毛泽东亲笔题词:“有创造精神”,表扬他。一位到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不禁赞叹道:“他的双手也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苏进副旅长和王恩茂副政委和战士们在山上同吃同住同开荒。718团的英雄团长陈宗尧,每年开荒,都是带着团司令部的人员,住在荒地,和战士开荒在一起。

  他组织了一个开荒小组,由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8人组成,陈团长担任组长,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镢头带领小组和战士们一起开荒,白天他还要到各连检查布置工作,晚上还得忙着开会,就这样他的开荒小组每人平均开荒1.4亩,他自己也达到了日开荒地1亩。在战斗中失掉右臂的该团政委左齐,拿镢头开荒有困难,就给战士们做饭,并挑桶上山给战士们送饭送水。曾在战斗中负过15次伤的补充团团长苏鳌也经常参加劳动。至于营连干部,更是与战士们一同劳动、生产和学习。如718团9连连长白银发,一次参加开荒比赛,他连续劳动15个小时,挖了5.46亩地,获得全旅第1名。各级干部以身作则参加劳动,使战士们很受鼓舞,也受到毛泽东称赞。1943年初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笔题词表彰了22名生产英雄,其中359旅团以上干部就占4名。

  开荒告一段落,为了不误农时,部队及时进行了春播和夏耘。沉睡了百年的土地翻了身,大片的荒地变成了良田。看着满山遍野长出了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谷子、豆子、玉米和土豆,十分喜人。1942年359旅又开始在河沟两旁平整土地,引水灌溉,种上了稻子。辛勤的劳动换来了连年的丰收,耕地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自给自足程度逐年提高。1941年,开荒种地1.12万亩,收细粮1200余石,粮食自给79.5%,经费自给78.5%。1942年,开荒种地2.68万亩,收细粮3050余石,粮食自给率达到96.3%,经费自给率达到90.2%。

  1943年,开荒种地原计划3.9万亩,由于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开荒后半个月内即被突破,在改订计划6万亩之后,又被突破,最后达到了种地10万亩,全年收细粮1.2万石,加上南瓜、土豆折粮(3斤折粮食1斤),共为1.5万石,粮食自给有余,并且上交公粮约万石。群众称赞说:“尔格(即你们)真是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好队伍啊!能打仗,能生产。过去反动军队是吃粮的,尔格军队还生产公粮,军队不打扰老百姓,还减轻了人民负担,真是天下大变样,人民坐天下了。”这一年,全旅养猪4200多口,牛820头,羊7800多只,达到了王震旅长提出的“两人1猪,1人1羊,10人1牛”的要求,1944年,播种面积26万亩,农业生产获得了更大的丰收,主副食经费全部自给有余,粮食平均每人生产细粮600多石。在开荒种地的同时,全旅指战员还打了1000多个窑洞,建起了600多间平房,置了1万多件家具和农具。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

  部队新到垦区,食油、照明用的油和医疗用的酒也很困难。1941年秋后,在金盆湾东头开办一个综合油酒厂,修建了简易的厂房,雇请了两个老师傅,抽调了30多个战士当徒工。用部队收获的豆子、麻子榨油,用玉米、高粱酿酒,并将豆饼、酒糟作为部队养猪的饲料,综合厂生产的油酒,不但保证了部队的供应,多余的还向附近村镇出售,并通过关系把酒外销国民党统治区的宜川、韩城,换回药品、棉花等等。

  纸张是学习、办公的必需用品,当时有钱也难买到。因为缺纸,部队用桦树皮代替。为了解决部队用纸问题,1942年部队在油酒厂增建了造纸设施,从延安请来技术工人自己造纸。开始是从部队、机关中收集破麻袋、烂绳头、碎布片作原料,曾生产出300多刀黑粗纸和厚草纸,不久原料就供应不上了。经过调查,试用当地野地繁殖快、纤维长的马兰草当原料,生产出了质量较好、可印书报的马兰纸,部队用纸问题得到了解决。

  此外,还创办了纺织厂、鞋厂、肥皂厂,有自己的盐井、煤井、磨坊、骡马店。旅供给部办的大光纺织厂能够织出闪光布、斜纹布、华达呢……,远销葭县、清涧、吴堡等地。

  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把好日子当困难日子过。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1942年以后,绝大多数部队已经达到了粮菜全部自给,可还是将瓜菜、红薯、土豆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顿干的一顿稀的。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战士们被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了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