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军事·军旅 > 八路军120师征战实录 | 上页 下页
五五


  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黄龙山地区,距离延安城约45公里,是延安县金盆区一个乡。它与临真镇、九龙泉、马坊等地接壤,纵横60公里,土质肥沃,适于开垦。

  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在南泥湾东南方向的茶坊镇,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占领的洛川连接。顽军在那里驻扎着1个军部和1个师的部队。南泥湾是顽军进犯延安的必经之路。359旅进驻这里,一手拿枪杆,消灭敢于来犯的顽军,一手拿锄头,在广阔的荒山野岭里开荒种地……担负着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和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的双重任务。这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南泥湾一带,在100多年以前曾是人烟稠密的地方,由于清政府制造回汉族互相残杀的悲剧,加上军阀横行,土匪的抢劫,人民无法生活,相继逃亡,这里便变成了一片荒山野岭。359旅来到这里的时候,眼前只是一座座荒凉的山坡,坡上长满了齐人高的蒿子,荆棘横生;深山是遮天蔽日的树林,野猪野鸡成群,沟底是黑暗阴森的溪流,浸泡着腐烂的古木和野兽的尸体。

  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始遇到了许多困难。

  第一是思想上的障碍。

  当时部队中对农业生产存在着几种不正确的认识:一部分干部不懂得发展生产须以农业为主的方针的正确性,他们单纯从营利出发,认为农业生产费力大,周转慢,获利小,把“自己动手”只看成一个补救财政不足的临时手段,因而主张多集中力量搞商业,少搞农业;还有一部分干部则担心搞生产会影响部队的训练和军事生活管理,以至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在广大士兵中,则对部队实行屯田政策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当兵是打日本的,不是来种地的”,“在后方生产不如在前方打仗光荣”,因而对生产不够热心。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359旅领导决定在部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工作。首先使全体指战员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当时经济困难的严重性,而这个严重困难则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造成的,认识到边区人民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支援战争,负担已很重了,仍不能满足需要,大量部队的吃穿成问题,都取之于民是不可能的。

  搞大生产运动,就是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用自力更生的办法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改善部队生活,生产就是为了坚持抗战和保卫边区。在干部中则大力宣传农业为第一位,工业和运输业为第二位,商业为第三位的生产方针,使干部明确认识到解决财政困难和保障部队供给的根本途径是增加物质财富,在商品流转中取利则是补助的办法,只有坚决实行屯田政策,开展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才是解决物质困难的最可靠的途径。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正是表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只要管理教育工作做得好,开展生产运动,不但不会松懈部队的战斗纪律和生活纪律,相反地能够加强这种纪律,并使部队的战斗意志能够得到严格的锻炼。至于生产和训练时间分配,只要计划得好,生产就不会妨碍部队训练。生产搞好了,个个身强力壮,情绪饱满,自然可以提高训练效果。

  在明确了生产的目的、方针和政策,解决了思想上的抵触和顾虑之后,部队中就很快掀起了一个热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坚决执行屯田政策,开展生产运动的高潮。

  第二是物质方面的困难。

  首先是没有住的地方。当时南泥湾地区几十里渺无人烟,仅有的村镇也只有几户人家,几眼破烂不堪的窑洞,经过修整,大都做了团、营生产指挥所。部队人多没处住,只是在村边、河边露营,有的用树枝搭成简陋的窝棚栖身。部队进驻时,天气冷,还下雪,尤其夜间露宿,虎啸狼嚎,寒风刺骨,大家衣单被薄,难以御寒,久久不能入睡。为了御寒和防野兽袭扰,就捡些树枝、柴草,点起堆堆篝火,渐渐地睡着了。后来,部队搭临时棚,挖土窑洞。指战员们有的上山砍柴,有的挖土掏洞,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浑身汗水,土沾上去简直成了泥人。窑洞刚挖好,尽管里边非常潮湿,有的还渗水,同志们铺些干土、草灰或柴草,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尽管环境如此艰苦,而部队的情绪却十分乐观、高涨。战士们高兴地唱道:“窑洞草房好军营,茅草床铺软腾腾;三尺雪地绫罗被,茂密梢林好屯军。”

  其次是缺乏吃的东西。吃粮食要到50公里甚至数百公里外去运,当时交通十分困难,没有汽车,骡马大车也很少,必须由干部战士背粮,背粮没有口袋,有的就把自己的裤子扎上裤腿当口袋,有的把旧军毯卷成长筒,捆上两头装粮食,背一趟来回要走三四天,特别是春冬背粮,雪天爬山,过河涉水,更加艰苦。沿途老乡看着走在山沟、田野的背粮队伍,感动地说:“八路军真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要是国民党军和军阀的队伍,赶着老百姓去送粮,还送不过来哩!”

  没有菜吃,就在山上、河边挖野菜。如果打到了野猪、野鸡,就可以打一次丰盛的“牙祭”。饭菜不多,吃不饱,但大家干劲很足。

  三是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1套军衣,平时就是缝缝补补,开起荒来,在树林草丛里穿来穿去,衣服磨损得更快。战士们为了节省衣服,夏天不顾烈日曝晒,冬天不顾寒风凛冽,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同志们的长裤磨破了改成短裤,短裤磨破改成了裤衩,裤衩再磨了,就编成布条打草鞋,或糊成布壳纳成鞋底,总是一块布头也舍不得丢掉。

  四是开荒的工具少。买吧,没有那么多钱,就是有钱也买不到那么多生产工具。于是359旅领导就走群众路线,发动大家想办法解决。这一来,办法就多了。有的上山伐树成材,到几十里外的村镇换工具;有的到河防两岸搜集敌人轰击边区的炮弹片;有的到周围几十里处寻废铁换;有的派人潜入敌区扒铁轨,锯断后打工具。717团1营有个战斗英雄名叫王福寿,他带领10余名战士偷渡黄河,到日军占领的火车站去搞钢铁,搞到一点钢铁后,没有炼铁师傅,王福寿又派刘顺清跑遍了方圆百里路,从金盆湾小街上找到一个从河南逃荒来的会打铁的王铁匠,把他请到连队。王铁匠与连里的几个战士一起动手,连续几天苦战,终于打出了镢头、锄头、斧头。同志们激动地向老师傅道谢,王铁匠感慨地说:“我走南闯北,眼见日寇和国民党兵的烧、杀、抢,他们把老百姓害苦了。可是你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为了减轻群众负担,要自己开荒生产,冒着生命危险去搞铁,什么苦都吃尽了,我一个做手艺的,出点力气算什么!你们一心一意为咱老百姓,我就是豁出命来也值得!”由于大家动手,旅团又统一购买了一些,工具基本上解决了,部队及时投入了开荒生产。

  为了贯彻中央军委关于生产自给的指示,更好地领导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359旅于1940年就成立了由旅团领导同志和旅供给部长参加的生产委员会,各营、连指定1名副营长、副连长负责领导各自的生产工作。1941年部队到南泥湾地区以后,王震旅长兼政委(1942年起还兼任延安军分区和卫戍区司令员),主持卫戍区和军分区工作并统管全旅工农业、商业和运输生产,副旅长苏进和副政委王恩茂在金盆湾主持生产练兵的日常工作。当时部队的分布是:旅直属队及特务团(团长徐国贤、政委谭文邦)驻金盆湾,717团(团长陈外欧、政委李铨)驻临真镇,718团(团长陈宗尧、政委左齐)驻马坊,719团(团长张仲瀚、政委曾涤)驻九泉、史家盆,补充团(团长苏鳌、政委龙炳初)驻南泥湾。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