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海外故事 > 日本留学一千天 | 上页 下页
五五


  而这里呢,最起码不存在所谓的“集体”观念(或许因为班级不太固定吧),若有,那顶多也只是各自所参加的课外活动小团体而已。“朋友”观念也相当淡,每个人交往的范围都很小,而且不太会象中国人那样一旦成为“哥们儿”就处处“两肋插刀”。多数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宇宙中的一颗颗行星,各沿各的轨道运行,谁跟谁也不沾边,不要说互相讨论什么,解决什么,彼此往往就连开口打招呼都没有。女生虽然比男生好一点,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学习上特别感到需要同学之间的帮助。但直接向别人开口又总感到不好意思。想着大概总会有人主动来关心我吧。结果发现,在这个地盘上,什么事情只要你不主动开口,那么你永远甭想会有人来主动理你(事实上就算你主动开了口,结果如何也说不一定)。正因为如此,已经跟我同专业同课堂地上了一年多课的同学中,至今与我未讲过一句话的人,占着百分之八十。这倒不是我一个人面临的现状,这里人人都是如此。

  为了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我只好向周围同学开口了。“劳驾,能把你的笔记本借我抄抄吗?”“劳驾,能叫我看看你在课本上作的注释吗?”要是在中国,向同学提出这点小要求,我会十分坦然。本来嘛,学习上难道不该互相帮助吗?可在这里向别人开这种口,我却感到困难,就好象是在低头弯腰地乞求别人施舍。因为对方的面孔所给我的回答,常常并不比那婉言的拒绝更温暖:

  “对不起,我的笔记不全,你问问别人吧。”

  “上课的时候我睡觉来着,什么也没记。”

  “哎呀不行乱七八糟的,等我整理完了再说吧。”

  你推过来我推过去。倒不是没有热心些的同学,但毕竟还是太少了。这样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我索性长出了志气来。不借拉倒,还省得我弯腰陪笑了呢。咱们自力更生!硬着头皮听,硬着头皮记,懂多少算多少,记下来多少是多少。彻底抛开了求人的思想,反到什么都想开了。什么高分,低分,及格,不及格,管它呢!我又不是为这些才上大学的。

  渐渐地,在这两万人的大学校里,我也被逼出了自己独立的轨道。你们不向我伸手,我也不向你们低头。自己前进,即使是爬,我也要自己前进!

  每个学年,当所有同学都紧张地忙于选择科目并苦于不知选哪些课合适的时候,校园里便会出现一份名为《校园小路》的学生杂志。

  “甭发愁!”翻开第一页,跃入眼帘的便是几行黑黑的大字:“我们这本杂志对于那些真正想获得学问的人,或只想顺利轻松地得到学分的人,以及至今还不知该怎么办的人,都将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什么帮助呢,向你介绍相当一部分任课老师的教课情况。课讲得好不好啦,对学生要求严不严啦,内容有意思没意思啦,等等。它的介绍方法,除了用文字说明以外,还设计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象符号,印在每个老师的名字下面,叫你一目了然。

  比方说:印一个短铅笔头的图象,这就意味着这位先生教课十分认真,你能学到东西;印上一个圆圆的笑脸,就意味着这个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有趣,富于幽默感;如果印的是一个正冒着烟的香烟头,就表明他的课上起来很轻松,毫不紧张费力;反之,如果印的是一个重重的惊叹号,那就告诉你,这个老师的课难,吃力,学分也不好取得。还有爆炸形的图象,象征这门课极难理解,甚至可能越听越糊涂;还有闪闪发光的A字,它象征着这门课谁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A(即80分以上),如此等等。在每位老师的名字下有只印一个图象符号的,也有连着印上三四的。瞧,这个老师的名字下面有三个符号:一个铅笔头,一个笑脸,一个伸出去的食指(表示有威信);而那个老师的名字底下却是这样两个符号:一个重惊叹号,一个大爆炸形……瞧着怪有意思的。再看那些具体的文字说明,更逗。诸如:

  “这个老师讲课极没意思。在黑板上写字又小得谁也看不见。为人十分阴险,专在你没来上课的那天进行考勤……希望他最好别来当教授。”

  “他的课内容极充实,你会越听越觉得有意思。甚至常常会激动得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位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条热血好汉。凡是想学习文学的人,一定要争取听他的课!”

  “这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但要取得学分不容易。”

  “这个老师虽然教的是‘艺术’这门课,可他本人对艺术是否真的感兴趣,实在值得怀疑……”

  “他从不考勤,只要求学生交书面论文,但写得没有水平不行。如果你确实对这门课有兴趣,你便会觉得他的课有意思。老师为人很热情。只是常爱在课堂上讲出‘我们有必要向共产党员学习’这种莫名其妙的话来。”

  “他的课超难。你想听懂他究竟在讲些什么,干脆就是不可能的。”

  “这个老师讲课象在说单口相声,常常来些莫名其妙的言行把学生们搞得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而要取得他的学分又难乎其难。”

  “这个老师最讨厌我们搞这份杂志。因为前两年我们杂志介绍他的课学分容易得,从此上他的课的学生变得人山人海。”

  “他上课就是从头到尾写黑板。一学年下来得用好几个笔记本。如果你平常总不来上课,想到临考试前抄别人的笔记,那可够你呛!上他的课,你趁早老老实实回回不落地听讲。”云云。

  我一边翻看着一边乐个不住。真不愧为“信息社会”。什么都离不开信息,而你走到哪儿居然也都能得到消息,上学都不例外。校园里抢阅这本杂志的人真是“大大地有”!可是据我看,出这本杂志的也好,争着读这本杂志的也好,真正的目的还是在于探索一条通往毕业的“捷径”。即,学得不费劲,又能得学分,同时还别太枯燥。正因为这样,它在介绍每位老师时,都一定先告诉你,他上课点不点名,一年考试几次,给分是松是紧,甚至抬出了所谓东洋大学的四大“圣人”老师。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