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大故事 | 上页 下页
天下第一家(4)


  情势演变至此,成为“君权”与“相权”之争。恕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研究近代史以及专攻明史者,对“大礼议”这个专题,是否重视?在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君主的绝对权威,起于明太祖及成祖,而成于嘉靖之世。关键所在,即在“大礼议”之争中,君权着着进占,相权不能制衡。明世宗是古今以来最贪的一个皇帝,仅次于秦始皇,既以意外得帝位,复又修道冀长生,宠道灭僧,《西游记》“车迟国”的那一段描写,即是讽刺嘉靖事。此不在本文范围之内,略而不论;即嘉靖尊生父的始末,亦不在本文范围,但更定祀典,对孔子的定位,则至今为学者认为允当,其故何在?即在对尊崇其生父兴献王的过程中,发现了好些不合乎礼及情理的现象,孔子祀典的一大变革,亦缘于此。因此,仍不能不对嘉靖为尊崇其父母,亦即是私“小宗”而不顾大宗的经过,作一简述,以见其对孔子尊称及祀典的更易,确是有他的道理。

  先说“君权”与“相权”之争。明朝自洪武十三年因“左丞相”胡惟庸谋反,罢相不设;但永乐以后,内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在杨廷和想:“十五岁孺子而得为天子,还不是我宰相所定的大计?而且这也不是争名分的时候。”因此,封还手敕,以示不奉诏;而且一声号召,朝士纷纷上言,围剿张璁。

  君权与相权之争,第一回合没有结果,因为此一争也,宰相天生有不利之处,即在为君者可以搁置。搁置到两个月以后,亦即是九月间,兴献王妃蒋氏到了通州,在此以前,礼部具奏“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世宗不从;再议由“大明左门”入,在礼部实际是内阁,因为“东安门”在侧门居首;而“大明左门”则为正门之一,但非“正门之正”而已。世宗断然降敕:“由中门入,谒见太庙。”

  由此开始,世宗得寸进尺,先是“两考并尊”,称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接着加一“皇”字为兴献皇帝,再接下来去“本生”字样,而称孝宗为“皇伯”。兴献王未做过皇帝,不能入太庙,则另立一庙,称为“世庙”,以后“世庙”又改称为“献皇帝庙”,甚至还加了尊谥,称为“睿宗”,并修“献皇帝实录”。

  嘉靖七年修了一部书,专叙“大礼议”的经过,名为“明伦大典”,并诏定功罪,张璁居功为首,职衔是:“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则为罪魁祸首,原以告老还乡,说他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本应处死,“特宽宥,削籍为民”。

  在此以前的嘉靖三年七月,群臣以伏阙争礼而得罪者,计戍边八人,廷杖而死十七人,谪降杖责约四百人。

  杨廷和的长子杨慎是个神童,正德六年状元。至是亦因伏阙力争获罪,充军云南永昌,遇赦不赦。不过,这一来反倒成全了杨慎。明史本传说他“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杨慎字用修,自署升庵,所著《升庵集》八十一卷,计赋及杂十一卷,诗二十九卷、外集四十一卷,另著有一部“二十一史弹词”。杨慎的杂学,古今第一,但亦不免有英雄欺人之语,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读《升庵集》的感想。

  平心而论,张璁论继统、继嗣,亦自有他的见地。毛病出在杨廷和率尔定策、顾虑不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清穆宗以“天花”崩逝后,两宫太后定策,迎醇王之子载湉入继大统,其事与世宗完全相同,因而定为以载湉继文宗为子,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亦即是为穆宗之子。这一来,继嗣继统,两事合一,便无争议。

  在大礼议的扰攘数年中,世宗对中国的礼制已颇下了一番工夫,嘉靖九年因给事中夏言之奏,集群臣会议,更定祀典,而仍由张璁主持其事。

  世宗亲撰“正孔子祀典说”,颁锡群臣,而张璁则著《孔子祀典或问”作进一步的解释,更定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谥号,论孔子封王之非;孔子生为人臣,并非王爵,岂可死后谥之为王。尚书云:“天降下命、作之君、作之师。”师者,天子不得视之为臣,因此,以为王爵贵于师,是习俗之见。

  又有一段精采的议论说:“历代帝王所以尊孔子者,尊其道也。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故以天子而尊匹夫,不嫌于屈;使孔子无其道,虽王天下,岂足当万代之祀?称帝称王,岂若称先圣先师之合礼乎?”因此,孔子的尊号,由“大成至圣文宣王”改为“至圣先师孔子”。

  二是塑像,早在宋朝,朱熹便曾说道:“宣圣之设像,非古也。”此时提出来讨论,反对塑像的理由是:

  第一、塑像是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非中国祀圣人之法。而且各府各县皆有文庙,孔子的塑像,不一其状,或长或短、或丰或瘠、老少美恶,只凭匠人的手艺,殊嫌亵渎。
  第二、天子常临国学祭孔,孔子坐而不起,犹有可说,从祀诸儒,不过前代缙绅,或者当代臣子,君拜于下,臣坐于上,于礼不合。于是改塑像为木主,以地位不同而定木主尺寸的大小;但曲阜孔庙,始终保持塑像,孔家另有一种说法。

  这个说法是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汉景帝末年,庐州人文翁在四川当地方官,大兴学校,他所筑的石室中,已有孔子坐像。

  左丘明所著的《国语》说:“越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像而朝礼之。”宋玉的《招魂》,则有“像设君室,静安闲兮”之句,足以证明春秋战国,便有设像相祭的制度。而况阙里是孔子的家庙,后世子孙出入得睹孔子形容,油然起孺慕敬仰之心,亦是祭神如神在之义。

  问题是孔子到底是何相貌、如何才能传真?有一部书叫“祖庭广记”,说“先圣生有异质”,有四十九项特征,诸如“河目海口”、“龙形龟脊”等等,如凑合此四十九项特征造像,孔子变成一个无法形容的妖怪了。

  四、孔子的家乡

  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明清属兖州府,传说神农氏曾建都曲阜,黄帝之子少皞在穷桑(在曲阜之北)登帝位,迁都于曲阜。

  不过,这些古史的正确性很难说,所可确定的是,在周朝为鲁国,鲁为楚所灭,至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时,曲阜为其所有。刘邦汉王五年,大破项羽于垓下,尽得楚地,只有原鲁国诸地为项羽坚守,刘邦以项羽的首级示鲁地父老,方始投降。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于谷城(今东河县),但曲阜城东北汉下村,有一处古家,俗称“霸王头”,相传即为葬项羽首级之处。

  曲阜在汉初称为鲁县,景帝三年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徙其子淮阳王刘余为鲁王,此王好治宫室,作灵光殿。至王莽之乱时,国不存而灵光殿巍然独存,这就是所谓“鲁殿灵光”的典故。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