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大故事 | 上页 下页
天下第一家(3)


  汉宋两故事是,汉成帝无子,以其弟定陶共王之子为太子,嗣位即是哀帝,追尊其父为定陶共“皇”,另以楚王之孙为定陶共皇之子,承继香烟。宋仁宗亦无子,以其兄濮王之子为子,四岁时,即育于宫中,嗣位即为英宗。议尊濮王祀典时,司马光与欧阳修成为两派,司马光认为英宗既继承为仁宗之子,则对本生父濮王不当再服三年之丧,廷议多主此说,认为英宗对濮王应称“皇伯”。

  欧阳修不以为然,认为出继之子由三年之丧降为一年之丧的“期服”,于理可通,但“本生之亲,改称皇伯,历考前世,皆无根据。”

  因此崇奉之议,久而未定,而英宗却已驾崩,其事不了了之,但后世皆视司马光之议为正论。这重公案名为“濮议”,以后濂洛学派巨擘的程颐,发一议论说,当时的大臣,只知道不应再称濮王为父之非,而不明尊崇之道,以致濮王在英宗看来,与其他叔伯并无分别,如果尊称为“皇伯父濮国大王”,则一方面对生父尊崇之极;另一方面亦对得起仁宗的养育成全之恩。后世视此为濮议正确的结论。

  毛澄受教以后,主持廷议,都以为然,但礼部侍郎王赞,独持异议。

  那是受了他的一个小同乡张璁的影响。此人是浙江温州人,中举人后,七次会试皆落第,准备找一个官做。有个叫萧鸣凤的御史为他排了八字说:

  “你三年以后会中进士;再过三年会突然大贵。”张璁听了他的话,打消了就一小官的念头。果然到了正德十六年中了进士,年已四十有七了。

  在廷议以前,他去看王瓒说:“今上不是继统,不是继嗣,这情形跟汉哀帝与宋英宗不同。”王瓒认为很有道理,所以在廷议时唱反调。杨廷和见此光景,将王瓒调为南京礼部侍郎,覆奏仍照原议。

  原议是:

  第一、皇帝对孝宗称“皇考”,对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祭告上笺自称侄,具名。
  第二、兴献王别无他子,以宪宗第六子益王六子崇仁王入继兴献王为嗣,奉祭祀,崇仁王称益王为叔。

  嘉靖一看便说:“父母可以换来换去的吗?再议。”

  再议时,杨廷和及武英殿大学士蒋冕、文渊阁大学士毛纪等三“阁老”让了一步,以为程颐的“濮议”最得礼义之正,将来生了皇次子,作为兴献王的孙子,将崇仁王改封为亲王。

  此外尚书侍郎共六十余人,联名上奏,大致亦如三阁老所议,而世宗仍旧不听,命“博考典礼,以求至当”。

  于是君臣争礼仪,进入第三回合,首先三阁臣合奏,说舜不追崇其父瞽叟;汉光武亦不追崇其父南顿君,愿“皇上取法二君,斯圣德无累”;这话已隐然有指责之意,舜有贤名,受尧的禅让;光武中兴汉室,犹同开国之主,尚且未曾追崇生父,你不过命好,现成捡了个皇帝做贪心不足,还要节外生枝,有所主张,未免太不知趣了。

  礼部尚书毛澄等七十余人,合词上疏,说得更为露骨,说武宗“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只以辈分相同,无法分为两世,但孝宗以上,昭穆井然,岂容异议,“兴献王虽有罔极之恩,断不可以称孝庙者称之”。

  这就是说不能再称兴献王为皇考。同时还录了魏明帝曹叡的一道诏令附在奏疏中,这道诏书便是申明大宗、小宗之义,首言:

  “礼,皇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等于当着和尚骂贼秃,借魏明帝之口指责世宗不是。魏明帝诏令结尾,则用以吓阻王瓒之流:“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其书之金策,藏之宗庙,着于典令。”

  这第三回合,世宗挨了两闷棍,无话可说。而当在此时,张璁大概想到了萧鸣凤的话,福至心灵,上了一道“大礼疏”,平心而论,文章写得极好,驳群臣的论据,极其有力,归纳而言,大致可分为四点:

  第一、汉哀帝、宋英宗都是已预立为皇嗣,与目前的情形不同,所以司马光的议论,不适用于今日。而且遗诏说得很明白:“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并未指明,应继承为孝宗之子。
  第二、称兴献王为“皇叔父”,人已经死了,无法不承认,更不会提出抗议;但“今圣母之迎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易言之,母亲不能向儿子称臣。
  第三、礼记、“长子不得为人后”,兴献王只生皇帝一人,如果说“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父母之义”。这几句话是刀笔,彷佛在说,为了贪图皇位,为人之后,不认父母,这还算是人吗?张璁之为士论所轻,就是这种挑拨的话,说得太恶毒了。
  第四、继统与继嗣不同,自古以来,不一定父死子继,今日之礼,宜别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说明白些,就是应尊兴献王妃蒋氏为太后。

  世宗得此奏,喜不可言。亲自下一道手谕:“卿等所言俱有见,第罔极之恩,无由报耳,今尊父为兴献皇帝,母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

  世宗的祖母,也就是兴献王的生母邵氏,其父名邵林,浙江昌化人,因家贫之故,把女儿卖给杭州镇守太监,由此得以进宫,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后进为贵妃,位号既尊,所以不能随兴献王入藩,仍住宫中。世宗入承大统时,她已双眼失明,听说孙子做了皇帝,将世宗从头摸到脚。宋仁宗生母李氏封宸妃,亦是家贫而来自杭州,身世封号,与邵太后颇有相似之处。平剧“断太后”,本出于元朝杂剧“仁宗认母”;后来又改为“正昭阳”,由于有邵太后失明的故事,移用到“断太后”上,所以包龙图所遇到的,亦是目盲的太后。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