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高阳 > 安乐堂 | 上页 下页


  §三

  由于“犒赏”使者回报,也先如鹰之“饥来趋附,饱则远扬”,皇帝未曾赎回,所以由王直领头,召集廷议,决定请皇太后下诏,立两岁的皇长子见浚为皇太子,命郕王辅政。于是皇太后在八月廿八日,宣召百官,面谕其事,同时宣诏:“迩者寇贼肆虐,毒害生灵,皇帝忧惧宗社,不遑宁处,躬率六师问罪,师徒不职,被留王庭,神器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选贤与长,立见浚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万姓,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匈奴建都之处,名为“王庭”;不说蒙尘,而言“被留王庭”;郕王辅政,用“代总”的字样,明明白白表示,皇帝仍是神器之主,且有归来之一日。

  然而归来是哪一天呢?只看到灰头土脸、戎衣不整的败兵,满街乱走。文武百官提到王振,无不咬牙切齿。因此,八月三十日,郕王第一次临午门听政时,几乎所有的奏章,都以为王振倾危宗社,应该灭族。有一道十数言官联名的奏疏,措词更为激烈:“若不奉王振灭族之明诏,臣等死不敢退。”读奏疏的通政使,读完哭了出来。大家本都含着一泡泪水在眼眶,此时受了感染,便都忍不住了,一时哭声震天,捶胸顿足,秩序大乱。

  这有些不成体统了,而且在这样激动的情况之下,亦无法从容讨论。所以郕王站起身来,往里面走,百官一拥而入,纷纷高喊:“不灭王振的族,死不甘心!”

  鼓噪声中,金英站在高处作个手势,表示有话要说。等大家稍微静一静,他用像猫儿叫春那样尖锐狞厉的声音宣示:“有令旨:王振抄家,着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

  “马顺?”有人大声说道,“他就是王振一党。”

  “别多说!大家可以退了。”

  “甚么别多说?你们这班没卵子的光下巴,没有一个好东西!打!”

  一声喊打,群拥而上。金英拔脚就逃,马顺大声叱斥:“走!别在这里撒野!”

  话还没有完,一条牙笏当头砸下,马顺被打得晕头转向,锦衣卫特有的那顶极漂亮的帽子,亦被打落在地上。此人是户科给事中王竑,湖广江夏人,性如烈火,嫉恶如仇。他左手一把抓住马顺的头发,右手甩掉牙笏,左右开弓摔马顺的嘴巴,一面打一面骂。

  “平时就是你助王振作恶!到了今天,你还一点都不知道怕!皇上呢?你还我皇上!我要你死!”他一张嘴,死咬住马顺的耳朵。

  马顺护痛,只有身子往下缩,以便挣脱。王竑倒是松嘴了,但旁边的人动手了,有的打,有的踢,有的踩,顷刻之间,命归黄泉。

  群情汹汹,犹自不退。躲在后面的金英奉郕王之命问大家还有甚么话要说?便有人回答:“太监毛贵、王长随,亦是王振的党羽,该杀!”

  金英回到后面复命。不一会,面无人色的毛贵、王长随,由锦衣卫牵了出来,众人拳脚交加,又是活活打死。接着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亦被提了来。于是目标转移,都奔到外面去唾骂。郕王想趁此机会,退回宫内。于谦一见,急忙上前,拉住他的衣袖。

  “殿下停步!殿下一走,今日之事,无法收束。请颁令旨,奖谕百官,以为安抚。”

  郕王亦知道,这不是一走能了的事,无奈身边只有一个已经不受欢迎的金英,别无有担当的人可用来安抚百官。难得于谦出头,正好付托。

  “说得是,你代我宣谕,一切便宜行事。”

  于是于谦抱着牙笏,阔步从中道走到午门台阶上,高声喊道:“宣令旨!”

  他的声音宏亮而清越,加以午门左右延伸出去的“掖门”,高与午门相等,即是《周礼》中的所谓“两观”,实际上是十三间屋子联接起来的“阁道”,东西遥合,广场聚音,大家听得非常清楚,不约而同地循声注视。

  于谦不论步行还是站着,一双眼总是往上看的,懂相法的人私下议论,说这叫“望刀眼”,主凶。但生了一双“望刀眼”的人,不怒而威,别有一股慑人的力量。所以大家都静了下来,等待下文。

  “奉监国令旨:百官忠义正直,深为嘉慰。马顺等人,罪在不赦,既死不论;王振罪浮于天,朝廷必有处置。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全赖群策群力,共济时艰。战守大计,正待讨论。文武百官,务必出之以镇静,各就各位,勤慎将事!”于谦朗朗地宣示完了,又加一句:“大家先都散了吧!”

  经过这番慰抚,纷纷各散。但大臣言官,有资格参与廷议的人,却留了下来,因为和战大计,犹待议定。

  朝班已经重新整理过了,郕王居中而坐,左右是两名当权的司礼监金英与兴安。两旁文东武西,东面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西面由勋臣武安侯郭宏领头。但首先出班发言的是于谦,他说:“京师只余疲卒十万,兵部虽已急调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河南的备操军,以及江北及北京诸府的军粮军,星夜开拔到京师,但怕援军未到,也先已经入寇,所以当务之急,便是研议如何固守京师,苦撑待援。”

  “大家都听见于谦的话了。”郕王说道,“大敌当前,第一紧要的是团结一致,安定人心。至于固守之计,望大家捐弃私见,尽心筹划,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此时此地,言必三思。正当文武两班攒眉苦思之时,东班末尾,闪出一个人来,此人名叫徐珵,字符玉,苏州人,宣德八年进士,现任翰林院侍讲。这徐珵是个功名之士,自视甚高,花样甚多,由于他生得短小,所以有人说他“矮子肚里疙瘩多”,但也有人极佩服他。因为他的学问确是很渊博,真可说是于书无所不窥,不过他自己最自负的是上明天象。经常在星斗满天之夜,仗剑升屋,一个人仰天看到破晓。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