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七七


  1947年新春,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自全国内战爆发半年多以来,我人民解放军已在几个战场上开始夺得主动权,蒋介石军队则逐渐走向被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这一形势,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正处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前夜,“我党的任务是为争取这一高潮的到来及其胜利而斗争。”同时,要求我军:“为着彻底粉碎蒋军的进攻,必须在今后几个月内再歼灭蒋军四十至五十个旅,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着适应未来战争中合同作战的需要,中央提出:“今后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的建设。”

  飞速旋转的战争车轮,相应地给军事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刘伯承出人意料地开始对5年前的一部校译稿——《合同战术》(上部)重新进行校译。

  战争如此频繁、紧张、剧烈,一位55岁的老人,仅有一只发花的左眼,浑身的伤痛,为什么要把5年前已出版过的书重新校译一遍呢?

  刘伯承是一位治学十分严谨的学者,他认为翻译是十分严肃的事业,尤其是军事译文,要求更加严格、严谨、严密。在1942年反“扫荡”战争中校译《合同战术》(上部)时,他发现译稿有不少地方存在问题,如一些军事术语译得不准,有的段落表述不清,文法上还不精当等等。当时,他曾对某些部分反复推敲,有些章节重新翻译。然而,由于反“扫荡”的环境恶劣,且工程量较大,时间紧迫,只得匆匆付印,以应前线急需。但是,在他脑子里一直牢牢记着这笔帐,要重新校译《合同战术》(上部)。

  重校工作开始之时,恰是巨(野)金(乡)鱼(台)战役展开之际。当时新华社记者曾发表评论说:巨(野)金(乡)鱼(台)战役中,我军曾在“一天之内歼灭蒋军9000余人,为时间最短之最新纪录,证明刘伯承将军所部对运动战之运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巨(野)金(乡)鱼(台)战役之后,刘邓野战军又分为南北两个集团,沿陇海线横扫敌人,所向披靡。在豫皖边战役中,又歼敌16000余人,迅速收复了陇海路南北和冀鲁豫漳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紧接着,刘邓野战军又马不停蹄挥师豫北,再次歼灭敌王仲廉集团,使平汉、道清铁路完全瘫痪,并以霹雳般的手段斩断蒋军东西两个战场的联络,使蒋介石军队的全面进攻遭到严重打击。

  到1947年夏季,全国解放战争已进行了整整一个年头。在这一年的血肉搏斗中,人民解放军和广大民兵先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97个半旅,连同非正规军共110余万人,人民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同时,人们也看到,国民党军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但是,无论在数量上或者装备上它都还占着优势。蒋介石还在继续获得美帝国主义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还有广大的统治区可供国民党搜刮以支持其军事进攻。尤其是敌人对我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还在继续进行:蒋军集中了31个旅共20万人压在陕北战场上;集中56个旅共40万人压在山东战场上。东北战场上的敌人虽已被迫采取“全面防御”,但也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兵力。解放区的重要城市延安、临沂和张家口等还沦陷在敌人手中。当时,从表面上看,可说是乌云依然弥漫天空,局势依然严重。

  毛泽东透过层层迷雾,高瞻远瞩,科学地分析了革命形势,明确指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而且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地区。这一任务,又落到了刘伯承、邓小平肩上。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曾经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广大群众,游击队多年来一直坚持斗争,容易立足生根。如果占据大别山地区,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彻底地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

  从1947年6月30日开始,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六纵队,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从山东寿张张秋镇一鄄城临淄集之间150多公里的正面上,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防线,向大别山挺进。

  7月正日至28日,刘邓野战军在郓城、定陶、巨野、羊山集等地进行了鲁西南战役,先后歼灭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部9个半旅,共56000余人。从而迫使蒋介石从陕西、山东、豫北调动28个半旅向鲁西南增援。接着,刘伯承和邓小平又以十一纵在鲁西南钳制敌人,第一、二、三、六纵于8月7日起继续南下,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通过涡河、沙河、颖河、洪河,强渡汝河、淮河,粉碎了敌人的追击和堵截,于8月底胜利到达大别山,并相继解放了湖北、河南、安徽边境的广大地区。10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猛力推进到长江北岸,直插入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腹地区南京、武汉之间。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捅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它同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战略区的反攻和进攻相配合,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全国规模的巨大攻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当人民解放军的脚步迈进大别山的时候,刘伯承也完成了重新校译《合同战术》(上部)的工作,并在1947年8月1日印发部队。

  刘伯承在《重校(合同战术)译文上部的前言》中记述道:“这本《合同战术》,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作品,但在现在敌我双方的情况中,尤其是在我们现实的装备编制上,仍是我们所需要的参考书。它在译文初版时,是处于日寇空前绝后的大扫荡中,太匆忙了,所以文义字句,都有许多不妥甚至错误之处,这应由我校正者负责。我这次把它重校一遍,付之再版,以供营级以上干部的自修。同志们如能从实际需要出发来读此书,将于实战中获得若干帮助。”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刘伯承重新校译此书是为着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为着正规建军与正规作战的需要。他指出:“我军从抗日反攻以迄现在爱国自卫战争,由于敌人是现代化的军队不断失败,也由于我们夺自敌手的装备不断增多,军队的素质不断加强,而正规建军与正规作战,不能不成为新的要求了。例如,在每次战斗后,我们都要检讨到战斗队形,火力组织,移动防御,工事构筑,战斗指挥,尤其是各部队各兵种协同动作等。其中自然有我们自己的创作,然而也有许多问题,都已在一般军事理论上解答了的。这次之所以重校苏联《合同战术》(上部)其意就在于帮助上级干部解答上述之某些问题,但绝不能解答其所欲解答的诸问题,尤其是不能解答此时此地对敌作战许多新的不断变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在实战中去研究解答的。”

  当时,为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在军队干部中普遍开展军事科学的学习,已成为急迫任务。特别是人民解放军由劣势逐步转为优势后,有相当一部分指挥员的军事学术水平还不能跟上战争发展的要求。所以,刘伯承在重新介绍这部译作时,特别阐述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正确途径。他写道:“我们勉作毛泽东式的军人,在政治责任与任务需要上,必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必须研究敌我两方,必须把学习与使用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好好地融洽起来。我们不但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以期成为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不作乱撞乱碰的鲁莽家。”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