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二二


  【13.50年前的佚文曝光,令世人惊叹。
  “老子被儿子”告发的私秘却越传越玄乎……】

  70年代末期,有关部门在整理共产国际移交给中国的档案材料时,发现了一篇介绍南昌起义的极有价值的文献,也是我党最早、最全面的革命暴动总结。其立论之高,含意之深,实属研究武装暴动史的精品。

  专家们惊喜起来!自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特别是建国以后,研究南昌起义的论文、专著、回忆文章可谓浩如烟海,但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是这一篇。

  请看文前“小序”中的一段话:

  “南昌暴动,是中国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在历史上的第一页,可惜是失败了,在这当中牺牲了若干同志,换得来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失败中求得的教训。我是参加南昌暴动负军事责任的一人,报告此次军事上之经过,为的是供我们的党在失败中研求教训之材料,以作此后革命进行之取鉴。但作这报告有三个缺点:

  “一、南昌暴动,我是被四川贵州军阀围攻失败刚逃出来参加的,暴动前之经过我不能详尽叙述。

  “二、失败时军事记录全失,此是凭回想叙述出来的,关于数字,不能正确地指出。

  “三、失败后未能同各负责同志共同讨论得一个很正确的结论,此是就个人知道的说出来的。”

  谁是文章的作者?

  刘伯承!

  80年代初,这篇文章在《红旗》杂志上公开发表,致使湮没在档案中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文献公诸于世。

  史学界惊叹不已。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

  的确,这篇报告是我党关于南昌起义的最丰富、最完善的一篇文字,同时,也是我党历史上关于武装暴动的最早的经验总结。在这篇长达1.4万多字的报告中,刘伯承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暴动的思想,高度地肯定了南昌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他最早提出:“南昌暴动,是中国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在历史上的第一页。”

  在报告中,他详细回顾了南昌暴动之前的中国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了我们党发动这次暴动的决心及其经过情形。而且,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出了党在组织暴动时“根本上的弱点”,他写道:

  “1.就时间说,未能暴动于长沙事变,工农群众激昂有力,又逢河南有事,而武汉我们同志武装尚多之时,而暴动于国民党第三派联合成熟,工农及军事力量减削与消沉之时。

  “2.空间说,未能暴动于工农有力军事要点之两湖,而暴动于工农不甚觉悟,形势不好,军实无源之江西。

  “3.就数量说,凑合仅二万零五百之兵力,而暴动于环敌十万之中。在通常,革命军自然较政府军的兵力小,但是群众趋于革命之结合的多,今革命群众之结合亦属少数。

  “4.就质量说,敌军自然内部复杂,战斗力不尽强;而我军内大半非同志领导,而无政治认识的部队,且训练能战的亦不甚多,因此无收指臂效果的可能。

  “既有以上四个弱点,而与广大之反动力量对战,暴动的胜利,自然不敢说是绝对的。但我们如善利用反革命营垒中的利害冲突,而又施以精敏正确的行动,诚有相当胜利的可能。”

  随后,刘伯承又从八个方面详细列举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指挥上所存在的错误,他指出:

  “1.我们的党,无论何时要有精密的组织,威严的权力,才能确实领导一切,而于暴动时尤然。此次暴动的总领导者,是前敌委员会,如谭平山在南昌领导暴动,而前委并无其名。各同志处理紧要事件不完全是前委开会决定的,党的纪律亦甚松懈,统系不明,权力不聚,责任不专,已失掉了领导暴动的重心。

  “2.暴动时因要戴着国民党的帽子,未把我们土地革命的口号彻底地拿出来,农民之未能充分起来一齐奋斗,自有一些旁的情形,而这确为主要的原因。

  “3.作战指挥是要统一,命令是要厉行,谁也知道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需的。这次暴动军事上之进行,事实上可以说谁不能指挥谁,完全是友谊的协商进行。有时协商已定,怠惰迟缓而并未按照实行,甚至贻误事机亦不负纪律上责任,这样如何能说作战。

  “4.我们革命是要不断地不妥协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奋斗的精神,坚决的手段致敌死命,如对蔡廷锴有了断然的处置,保存这一师至汤坑决战,敢断言绝对打大胜仗,立稳了我们在东江的脚跟,李济深的基干部队可说是完全失败了。乃计不出此,这是我们同志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妥协游移误事的大罪过。

  “5.这次估量太差。估量敌人,自然要靠谍报。估量自己,就要靠仔细的认识,切实的工作。此次估量敌人力量,何以太小?是谍报的罪过。此次估量自己农民的力量,何以太大?是我们不认识不切实的罪过。因为我们既将土地口号提错,农民力量当然减少,如农民在争夺土地之时,确能奋斗,但不能就未编练之农民对敌正式作战。南昌暴动时,尚有望未编训之农民,正式作战者,这是何等的不认识哪。此时农民本可以扰乱敌军的,因计划不周,组织不好,联络不确实,而收效甚小,又是工作不切实的罪过。

  “6.财政本应该在剥夺地主上,坚决地精密地计划,与毅然决然地实行,才能够供给需要,卒于旧的普遍派款。

  “7.我们的党平日少有准备阶级的武装,党员军事人材非常缺乏。

  “8.一切政治工作人员,自然不能在最短时间觉悟农民、组织农民,但到一地宣传,亦须努力为之,又在有组织农民之地,亦没有确实联合。”

  人们都知道,刘伯承久事军旅,是中国军事界的名将。在沙州、顺庆起义和南昌起义中又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人称他为“革命暴动的专家”。这两次暴动是他参加共产党以后的两个大动作,也是献给中国革命的“进山礼”。可惜,由于各种原因,两次暴动均“败走麦城”。但刘伯承为革命屡仆屡起,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与世长存。

  1985年春,笔者随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来到江西南昌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刘伯承元帅的塑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同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并排竖立。讲解员的生动叙述,将人们带回到久远的年代。

  1927年,南昌的盛夏,酷热难当。谁能想到古人王勃笔下“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的宝地,即将成为中国政治与军事的热点呢。

  这年夏天,刘伯承悄然离开汉口之后,同吴玉章等人乘坐门罐车来到江西南昌,协助周恩来、朱德制定武装暴动计划,参与指挥作战行动。

  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和刘伯承。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接着,照中共中央命令,宣布前敌委员会成立,书记周恩来,委员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了在防息万变的形势下,对许多重大军事问题及时作出决策,周恩来提议设立参谋团,以刘伯承为参谋长,周恩来、贺龙、叶挺为委员。为争取这时尚未到达南昌的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错,把他也列名为委员。同时,成立了起义军总指挥部,任命贺龙为总指挥。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