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中国元帅刘伯承 | 上页 下页


  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虽然身强力壮,勤劳肯干,却无法交纳租佃土地的押金。佃不到土地耕种,也就难以生活下去,只好扶老携幼,翻越铁峰山,向偏僻荒野的山林进发。他们来到浦里河畔的赵家场,搭起一个小小的窝棚,作为全家挡风避雨的处所。

  刘正富比别的流亡者稍微优越的是有三个已成年的儿子,这是穷人家宝贵的“本钱”。还有一担红炉、风箱和简单的打铁工具,这也是一般人所少有,又为一般人所欢迎的。他们来到开县时正是秋后,乡民们的仓里多少进了些稻谷和杂粮之类的东西,但地里的活计却不多了。好在刘正富是个手艺高超的铁匠,他架起红炉,点燃煤火,小儿子拉风箱,大儿子帮锤,叮叮当当打起铁来。

  小铁锤的叮当声,震醒了寂寞的山村,村里顿时显得热闹起来。刘铁匠的手艺吸引了周围的乡民。他替人修理犁、耙、锄等农具,还有农家用的铁锅、铲子、剪刀、火钳等。就连有钱人家的铜器活也乐意送到这里,甚至老爷、太太们的银首饰,也拿来烧制、镀新……因为刘铁匠太能干了。而且,收取的“力钱”又是那样微薄。有钱的,随便搁上几枚铜板。没钱的,一升豆,半升米,听由尊便。实在拿不出,你空着手,照样可以换到老刘家的一副笑脸。

  刘铁匠的名声比铁锤声更要响亮。他为人正直、敦厚、聪明能干,又乐于助人。靠自修能识文断字,《三国演义》读得下来,讲得出去。摆起“龙门阵”来,窝棚内外人挤得无插脚之处。相传开县一带在清末民初曾兴起一股“桃园结义”的民风,寻根溯源竟是刘铁匠起的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有一支紫亮的吸呐,吹起来悠扬、动听,整个山谷都在回响。乡邻间的婚丧嫁娶少不得拉他去帮忙吹奏一番。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屏气鼓肋为众人奏乐,若干年后却使子孙遭到了厄运。’在日常闲谈中,刘伯承总说自己是“吹鼓手的后代”,从来也不讲家谱上那些皇族之后的记载。

  刘铁匠有一身好手艺,干庄稼活也称得上是个好把式。有一年,他领着儿子们到山坡上垦了几片荒地,又从张家大地主手中租来几亩田,全家人早出晚归,精耕细作,眼巴巴盼望遇上好年成,能吃上几顿饱饭。

  刘铁匠立住了脚跟,正式在赵家场对面的张家南定居下来。小窝棚换成了几间较齐整的茅屋。刘氏家族也列入了浦里乡的正册。此间,刘铁匠的6个儿子——文培、文德、文瑞、文祥、文吉、文炳先后长大成人。刘铁匠精明强干,儿子们年青力壮,再加上杨氏(杨世梁之女)的贤慧和善于理家,这一家子人了兴旺,日子愈见昌盛。刘正富先后开设起粉房、榨房、积攒起了一笔钱。按照一置田是发家之本”的信条,刘家也买进了60多亩田地,在当地也称得上是殷实的小康之家了。

  尽管刘伯承的幼年,是在小康人家的福荫下度过,但先辈们苦苦挣扎,艰难创业的经历,也深深地渗入了他的心灵。

  【3.元帅不是天才,摸、爬、滚、打都干过,刀、枪、棍、棒都使过。
  至于初出茅庐的第一仗,他自我评价三个字:“挺窝囊”! 】

  历史能造就人,也经常作弄人。

  刘伯承在少年时曾过了几年小康的日子,又就读于汉西书院和癸府中学。可是,好景不长。父辈们分家以后,各自顾各自。没几年父亲刘文炳被肺病拖到阴间。刘伯承被迫辍学,下煤洞挑煤,为人打工。有诗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他却是酸甜苦辣在心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风潮席卷神州大地。11月22日,四川革命党人张培爵、夏之时率领起义军胜利地占领重庆,并成立了重庆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布独立。11月27日,立宪党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

  革命的风暴波及大江南北,越过绵亘起伏的山峦和蜿蜒曲折的清里河,传到偏僻的山乡。革命胜利的消息,使刘伯承回想起任贤书先生极力倡导武功的教诲,他第一次强烈地感到:武力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只有它才能以雷霆万钧之力对抗旧的势力、摧毁皇权统治。此时,风华正茂又几经磨砺的刘伯承,视野宽广了,心胸也顿觉开阔。他决心参加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以自己的武力投入打倒封建统治、拯救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中。

  母亲刘周氏听说儿子要当兵,虽然在情感上有所不忍,家庭负担又极重,但她还是支持儿子的行动。同时,母亲也琢磨着:刘伯承在娘肚子里没有定下前程,十年寒窗同样没有前程,儿子的前程在“马背上”也未可知。应该让他去闯一闯,头破血流也无妨!

  消息传开,乡间一阵哗然。有朋友劝他去经商,不要玩刀弄枪。然而他慷慨激昂地说:“古人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男子汉大丈夫,理应仗剑拯民于水火,岂能只顾自己一身的富贵,缠恋于家中老小呢?”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毅然剃掉了辫子,扔进浦里河中,以示与封建的清王朝作最后决裂。正如朱德元帅后来所评价的那样,“青年时代的刘伯承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刘伯承满怀激情,翻山越岭赶到万县,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学生军。这一期间,清政府派大将端方带领大批鄂军,以入川查办为名,气势汹汹杀往四川,准备镇压起义军。万县学生军在革命党人张颐的策划下四处活动,袭击和骚扰入川的清兵。刘伯承与许多热血青年一道,为最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政府,在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被彻底推翻,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告结束。刘伯承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欢呼:“共和万岁!”欢呼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1912年春,刘伯承又考入重庆将校学堂。

  1980年笔者到重庆采访,找到了刘伯承当年的同窗邱翥双老先生。邱老虽已耄耋之年,却依然记忆清晰,他侃侃而谈道:

  将校学堂设在重庆市对面嘉陵江以北,过去曾经是清政府培训绿营把总以上现役军官的场所。由于该校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在川中办的第一所军校,所以很受蜀军政府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学校刚开办时,由湖南武人孙吴担任总办,后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四川江津人龚迁栋接任。教育长陈德葵是四川武备学堂毕业生。这些人当时都有较强的革命倾向。

  跨进校门,就可以看到迎门竖立的一块醒目牌告:

  东望幽燕,尚沦异域,
  北会甘陕,警报频来,
  得欲整我师旅,爱在将校得人,
  筹办将校学堂,以为异日北伐之需。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