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宋庆龄 | 上页 下页
六九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国民党屠杀所引起的不可遏制的愤恨,助长了中国共产党内“左”的和教条主义的偏向。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一项决议中谴责同国民党中的任何人合作。11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进一步指出,“国民党左派组织失败之经验,证明国民党的旗帜已经完全变成白色恐怖的旗帜,凡是真正革命的分子只有团结在共产党的旗帜之下。”从广义上说,这是一个历史的真理。但从狭义上来解释,这可以而且常常被理解为在中国共产党外没有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这种形势下,宋庆龄的努力最初得不到中共的回应,尽管她把自己看作真正革命的国民党左派的一员,力图把其他左派团结起来,并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同中共的合作,作为实行孙中山遗教的一部分。

  ①《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1927年11月),《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256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对中共来说,抛掉国民党的旗帜、独立领导革命,这从历史进程来看,是一项正确的决定。但否定同任何类型的国民党左派联盟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1928年6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项决议中宣称,国民党各派都已完全反动。它斥责邓演达所组织的“第三党”是乡绅地主阶级的反革命工具,须对之作无条件的斗争。推出一个“第三党”是有问题的——宋庆龄也没有同它走在一起。但把邓演达和他的团体硬说成是反革命(他们并非反革命)、甚至说他们支持封建阶级(他们实际上是支持农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成立这样一个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有一个认识、扬弃、再认识的过程。在1925—1927年中,它在这方面犯了过分右倾的错误,放弃主动权和领导权,使党处于从属地位,结果付出了血的代价。后来,尽管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党有一段时期实行“左”的政策,排斥任何联盟,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并丧失了不少机会,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只有在一支强大的武装核心力量同一项广泛的联盟政策(在党领导下的联盟)结合起来之后,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胜利建立。

  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错误,特别是在同邓演达的关系上,后来周恩来曾以自我批评精神作了检讨。

  ①《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57—187页。

  在这类“左”倾偏向的影响下,以中共为一方、宋庆龄及邓演达为另一方的关系,在后者在莫斯科时已显紧张。在他们因各种不同事由到中山大学讲话时,一些“左”倾的学生党员曾攻击孙中山的主张不够彻底。据说,宋庆龄“当场予以”驳斥并嘲讽他们患了‘左倾幼稚病’。”对于邓演达,那些年轻人“用开闭电灯和脚跺地板”来打断他的讲话,因为他引用1927年失败的教训来反对共产国际为中国革命规定战略战术,还争辩说,中国的革命者应该分析他们自己的处境并据此采取行动,同苏联保持亲密的同盟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

  ①见屈武著《操比金石节币冰雪——回忆宋庆龄同志》,载《人民日报》1981年6月4日,辑入《宋庆龄纪念集》。屈武是国民党左派,当时在莫斯科上学,以后成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主席。“‘左派共产主义’的幼稚病”是列宁用的名词,也是他的一篇名著的题目。
  ②见盛岳普《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第165页。

  前面已经谈到,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使斯大林感到失望和恼怒。经过这些事情之后,宋庆龄和她的朋友们离开了苏联。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她对苏联和苏联人民产生了反感。

  1929年在回国途中经过莫斯科时,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回到这里真是高兴。这里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活跃的气氛……我要离去真有点依依不舍,但我还没有老,我盼望著有一天回来。”

  ①宋庆龄自莫斯科致杰西·劳埃德(后改姓奥康纳)(在纽约),1929年1月21日。

  28年之后的1957年,她虽然还不是中共党员,但作为中共代表团的一员去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她的感情依然如故。在写给本书作者及其已故妻子邱荣莉的信中说,“我真希望你们同我一起在这里观赏一切精彩的景色、会见许多新的朋友。”她还把莫斯科称作“我最喜欢的城市。”于孤立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什么前景?这个前景就是剩下来的共产党力量的可怕崩溃和堕落为冒险主义。”

  关于被他看作必要条件的“战争或革命”,他解释道,他指的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对苏联的战争。至于“革命”,他的看法可以从下面的一连串反问中知道:“……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起来造反?是不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得到足够的时间来治好它的创伤?或者因为颓丧虚弱的共产党已经有时间乘革命潮流而上?城市工人已经保证他什1同全国革命群众的联系了吗?罢工已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吗?总罢工已把无产阶级推向起义了吗?……”

  从这样一些前提出发,托洛斯基论证中国农村群众的奋起和中共(在他看来已经“颓丧”)领导下建立和发展军队及根据地,是冒险主义的、注定要失败的,且毫无革命意义。

  以上引文据《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载利昂·托洛斯基著《中国革命问顾》(本文)第226-230页。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