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传记·回忆录 > 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 | 上页 下页


  序(三)

  蔡省三

  我作为“蒋介石集团战犯”(原国民党青年救国团赣东青年服务总队少将总队长),自1956年冬至1975年3月19日获得特赦释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了20年。这期间,始终都在金源先生和其他诸位先生的管教之下。第一次见到金先生是1956年12月26日,我们来自中南的一批战犯,乘火车抵达抚顺车站。正值零下30多度的严冬,我们一个个浑身颤抖,旋即见到一位像是一般干部的人,提着热开水和饼干来到车厢,送到我们手里,叮嘱我们:“先吃点东西,饱暖饱暖……”这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温馨。后来知道,他就是管教科长金源。……1975年特赦释放离开管理所,金源先生早已是所长了,他还是那么平易近人。在管理所大俱乐部举行宴会欢送我们的那天,金源先生再三叮嘱我:“保重!”宛如亲人话别。

  长期在金先生等诸位春风化雨的改造中,我个人认为:金源先生是一位朴实的“改造人的艺术大师”。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艺术迷”,通过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改造实践,我认为改造人、教育人是一门“综合艺术”,从金源先生身上,突出地让我切身体会到这种“综合艺术”的重要、宝贵的质素。

  艺术不是完全抽象的、空虚的,它都或多或少包含着实际生活的“基因”,其核心应该是“真”,金源先生管教我们处处表现出“真诚”、“务实”。他虽身为所长,为全所最高领导,却经常同管教班长一齐到监号值班,直接同犯人接触,观察掌握犯人生活与思想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他找犯人谈话,犯人也乐意向所长汇报。监号情况复杂,常常发生争吵,金先生处理问题时,总是让双方各自陈述经纬,耐心地听,然后平静地劝导双方。每每在金先生和言细语的劝导下,争执得以平息。就我所知,金先生从来也不曾大声训斥他人。

  金源先生常常深入了解犯人的心病,以求对症下药,解除思想包袱。最突出的是“黄维水动机事件”。黄维与我是旧识,又是江西同乡,他从北京转到抚顺时,一身多病,极其消沉。我俩谈心,黄维说:他在佳木斯关押期间,偶尔看到一本机械学的书,他反复钻研,引发了发明“永动机”的念头,决心后半生从事此道以报效人民。却不料他的这些想法后来被斥为“借故逃避、对抗改造”而遭批斗,一些同犯亦借此侮辱其人格,加之体弱多病,刚到抚顺时,他曾万念俱灰,深感绝望。后来,金先生了解到黄维的内心想法,同他谈话,肯定黄维有心靠拢人民的愿望,并由所方作出决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黄维进行“永动机”实验。虽然试验失败了,金先生还是安慰黄维“创造切莫灰心”,并送黄维到沈阳住院治病,从而使黄维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改造积极性。黄维曾感动地对我说:“我现在才体会到,共产党的政策是真要挽救我们的……”

  在六十年代中苏分歧以前,我曾暴露过对苏联、对斯大林以至对赫鲁晓夫不满的言论,而多次受到同犯的围攻,要求开大会批斗我。而金先生却耐心教导说:“大胆暴露思想,通过学习,求得解决,是改造之路。”我虽被同犯视为“顽固”,但是,金先生从来未曾“强加于我”,让我始终心情开朗,敢说真话。今天,我愈益感到,以金先生为代表的“真”使人心悦诚服。

  一切艺术都不是冷酷无情的,恰恰相反,它充满了和善、温馨的感染力。金先生同其他管教人员贯彻“不打”、“不骂”、“不辱人格”的方针,充分体现了“与人为善”的精神。更令人感动的是,金先生及诸位不仅“善始”,每批战犯到来,都有盛大的动人的欢迎晚会,让犯人有受到热烈欢迎的自然感觉。尤其特别注重“善终”更为难得。每个病故的战犯,不论其生前表现如何,都一视同仁地得到郑重的火葬,并以精致的骨灰盒存放骨灰。例如,江西的杨不平,在文革中,曾被视为“极端反动”,为此曾想投水自杀。此后,金源先生回所,杨不平正患喉癌,金先生送他到沈阳住院治疗。杨病故后,所方同杨的亲属联系,派专人将杨不平的骨灰同遗物送至南昌。

  军统骨干廖宗泽病故在管理所,我1975年释放来香港后,同周养浩一起偶逢西德来的廖宗泽的女儿廖天琪,她问及其父情况,我们告诉她可去抚顺战犯管理所查询,一定能领取其父的骨灰。她先还有些怀疑,后来决定同她德籍夫婿马汉茂一起去抚顺试探一下。她们夫妻从抚顺返港后告诉我们:金源所长亲自接待了他们,见到其父的骨灰盒保存完好,确实意想不到。

  文革中,战犯死亡率上升,死者仅被草草收殓。金源先生复职回所后,恢复常规。我同组的广西人陶松病故,金源先生亲自在场安排火葬,他让我们拿来陶松内外的全套新衣裤,并亲手替陶松更衣,后发现外裤缺条皮腰带,金先生又让我找来皮裤带为陶松系好。金先生对在场者说:“这是为死者送终,不可马虎。”此事至今令我难忘,这正是可贵的“善终”的“善意”呀!

  艺术之“善”,真诚的“善”,它就像磁石吸铁一般,深入肺腑地感召人。

  一切艺术创作,她都是或大或小的“美”的结晶,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喜悦与享受,从而助长人的活力。

  抚顺战犯管理所环境的美化是极其突出的。大俱乐部前后的花园常年盛开的各种鲜花,监房四周与来往通道两旁都是连接不断的五颜六色的铺地锦,还有果树与葡萄。监号与走廊都围绕着天蓝色的墙裙,衬托着雪白的天花板与透明的玻璃窗,光洁照人。文革前夕,一位“造反英雄”来到管理所,惊讶地叫嚷:“这里简直是一座大花园嘛!比一般旅馆都好,哪里像监狱,不行!……”于是,管理所内外一片荒芜,连接待室的沙发都扫光了,带给犯人的是一片灰暗与消沉。

  我个人长期是管理所负责搞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金源先生强调:“文娱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改造需要文娱,需要愉快的情绪。”我于1957年刚到管理所,便组织同犯化装多种少数民族,演出红男绿女、色彩缤纷的民歌大汇演,演得全场欢腾喝彩。我卸妆后走出前台门口,那里是干部和家属在看演出,我不经意地听到金源先生说:“蔡省三的表演是艺术啊!”我大为惊喜:管教干部也欣赏犯人的“艺术”,这本身就是感人的“艺术”!后来,我们得到所方大力支持。我在管理所期间负责安排各种演出共计2000多个节目,多数是同犯自编自演,自我教育,自我鼓舞。每逢节日,连场文娱会自不待言,加以张灯结彩,使所内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这一切都驱散了沉闷,就我个人而言,多是在欢乐中渡过了那段岁月。胸怀开朗,得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现离开抚顺转眼20载了,已年近80,我深深感到:如果那段漫长的时光,要是一片沉寂灰暗,没有“美”感,没有希望,没有保持我对艺术的一贯陶醉,那就没有我的今天了。

  饮水思源,我衷心感激共产党的“给出路”的光辉政策,感激卓越执行政策的金源先生以及诸位管教先生。

  欣闻金源先生的大著《一个战犯管理所长的回忆》即将付梓,作者索序于我,我虽然未曾得窥大著的全貌,但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地攀附骥尾,略述我对尊敬的金源先生的印象,谨候明教。

  1997年11月20日于香港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