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彭德怀传 | 上页 下页
西北大捷(1)


  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到1947年12月,处于外线作战的刘(伯承)(小平)、陈(毅)(裕)、陈(赓)(富治)三路大军完成了在中原的战略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内线的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及东北等战场的解放军,在反攻与进攻作战中,收复了大片失地,扩大了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进一步向点线收缩,重新划分绥靖区,实行分区防御。胡宗南也先后从陕北调3个师至潼关及其以东地区,连同整编第六十五师统归裴昌会指挥,企图配合顾祝同集团打通陇海路和平汉路,与解放军逐鹿中原。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经过9个月作战,歼灭蒋介石正规军6.1万人,非正规军1万余人,迫使胡宗南部困守一些点线,采取“机动防御”部署,陷入被动地位。这时,陕甘宁解放区失地己大部收复,与晋西南解放区相联结,支援前线的能力有了提高。野战军增加到7.5万余人。敌我兵力对比己由约十比一变为五比一。虽然敌大我小的形势仍然存在,但西北野战军己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在大量歼灭敌人和新式整军的基础上,执行中央军委关于举行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的主客观条件完全具备了。

  1948年1月在野战军司令部讨论战略进攻方向时,彭德怀提出转入外线作战,有北攻榆林、西出陇东和南出陕中三个方向可供选择。他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大家各抒己见。与会者纷纷发言,有的建议打延安,说收复延安政治影响大;有的说应向陇东出击,打击“二马”还有的主张直插关中,捅胡宗南的老窝去。彭德怀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议,在听完议论后说:敌人在延安盘踞近一年,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又有1万多兵力守备,攻打延安要付出较大的伤亡代价,还不到火候。向陇东出击,路上缺乏粮食;同“二马”骑兵打仗,可能打不成歼灭战,胡宗南的力量又没有消耗,两头一夹击,我们就会打消耗战。他走近地图,在延安以南一带的地图上画了一圈,说:胡宗南在宜川、韩城一带的工事虽强,但比延安差,且兵力不足。黄龙山道路崎岖难走,如敌人增援,便于我们伏击。现在敌人占据黄河渡口,如我们利用的好,就会出其不意来一支奇兵(指当时在山西的王震第二纵队)。他分析了敌我态势,权衡了各种利弊,提出向延安以南出击,插到敌人后方去,向黄龙山进军。认为咸榆公路和黄河西岸的中间地带,是实施战略进攻的最好方向。彭德怀画龙点睛地说:我们是打宜川、调洛川(敌人);歼灭刘裁,收复延安。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南出陕中,向黄龙山进军确是把握全局,高瞻远瞩的一着好棋。1948年1月下旬,彭德怀和张宗逊致电一、三、四、六各纵首长:派副旅长或参谋长,率有力侦察部队附测绘员,到延安以南进行敌情、地形侦察,绘制敌军配备要图,捕捉俘获逃兵,搞清敌人的实际兵力及位置,向野司报告,要求在2月10日前完成一切出发准备。

  当时,胡宗南集团以整编七十六师一部守备韩城及禹门口,阻挡在晋南的第二纵队西渡;以其第二十四旅防守宜川;以整编第十七师两个旅及陕西保安十一团守备延安及延安至富县的公路线;由刘裁率主力整编第二十七、第九十师集结于洛川、黄陵(原中部)、宜君、临真镇地区机动,以便北援延安,东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战军南下,实现其所谓“监视三面”,并保护其后方补给供应线。

  宜川东依黄河,西连洛川、富县,是陕东战略要地,胡宗南视之为关中屏障。宜川象是黄龙区同晋绥、太岳解放区之间联系的一个钉子。拔掉这颗钉子,解放黄龙山诸城,可进一步打通与晋西北的联系,巩固后方,造成解放大西北的有利态势。1948年1月29日,彭德怀在米脂县吕家沟召开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关于向延安、宜川线出击,得手后向该线以南、渭水以北进攻,以建立渭北根据地的指示,决定第一步以围城打援的战术攻宜川。彭德怀说:宜川是胡宗南棋盘上的一个重要棋子,我们打宜川,胡宗南必然派兵来增援。敌人一向对我军实力估计不足,刘裁还有股蛮劲,所以一定会来增援。这就便于我军以逸待劳,选择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各个歼敌。指挥员一致赞同,说:这一招把刘裁的坟墓都准备好了。会议确定进行宜川战役,先以一部兵力围攻宜川,调动黄陵、洛川等处敌军来援;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先歼援敌,然后再夺城。彭德怀明确提出,在战术上,攻城部队应积极动作,但勿急克,逼敌驰援;打援部队应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速战速决。彭德怀把这个“围城打援”的方案报告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迅速得到批准。

  彭德怀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时,即着手进行打援的准备。他依据侦察的材料,分析敌军从黄陵、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条路线:一条是经瓦子街到宜川。这是条公路,便于大部队机动,距离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围,但有遭野战军伏击的顾虑;二是经石堡(黄龙)到宜川。虽也是一条公路,但路况差,距离远,不利速援;三是沿第一条道路以北的进士庙梁到宜川,这是条山间小路,地形复杂,翻山越岭,行动缓慢,重武器不易通过。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