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吕正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党的抗日救国号召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迅速高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一万多人举行大规模的抗日救国游行示威,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并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六项要求:一、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运动;二、公开宣布交涉经过;三、不得任意捕人;四、保障地方领土之安全;五、停止一切内战;六、要求言论、集会,结社、出版自由。当游行示威的学生走到王府井大街南口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殴打和刺杀。学生们义愤填膺,赤手空拳地同手持大刀、皮鞭、水龙头的反动军警展开搏斗,相持了一整天。在搏斗中,有百余人受伤,三十多人被捕。城外的学生队伍,由于城门紧闭,被阻在城外。但他们坚持斗争,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一直在寒风中从黎明坚持到黄昏。

  十二月十六日,在“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日子里,党又领导和发动北平学生、市民三万余人,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再次举行示威游行。在革命群众的压力下,“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宣布延期成立。

  在北平学生救亡运动高潮期间,我团官兵主动配合,给以同情支持,同时自己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我团于权伸一个连驻守西直门,当游行学生遭警察拦截时,便迫令警察开门,援助学生进城。在市区内,当游行的学生被警察追赶,我团部队即装作把学生队伍包围,赶到一所大院里,躲过追赶的警察以后,就把他们放走了。受到了进步青年学生的欢迎和称赞。

  不久,北平城防移交宋哲元部队,日军立即占领朝阳门,城防部队被缴械。此后日军随便出入,在市内市外横行无阻。

  一九三六年初,我团移驻河北徐水一带,我和黄显声、孙志远等接触,更为频繁。

  八、西安事变

  张学良下野出国期间,蒋介石更加频繁地调动军队打内战。他下令要东北军到鄂豫皖地区打红军,但东北军将领拒绝南下,坚决要求张学良回国统率。

  一九三四年一月,蒋介石只好电召张学良回国,并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剿匪”代总司令(总司令蒋介石)。而张学良这时并不想带兵打仗,要求留在蒋介石身边工作,仍在希望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来领导全国抗日。可惜张学良的一片忠心根本不可能感动蒋介石。蒋介石的目的,仍在消灭共产党和一切异己势力。

  张学良被迫率东北军南下,进攻鄂豫皖红军,致使东北军损兵折将,一个师被消灭。八月间,我在武汉见到他时,他就表示对“剿共”没有信心,慨叹抗日遥遥无期。一九三五年秋,又被调往西北“剿共”。不到三个月,近三个师的精锐部队相继被歼。这时,蒋介石不但不予补充兵力,反而取消了这些部队的番号。张学良对在内战中损耗国力深感痛心,东北军广大官兵强烈要求收复失地,不愿再为蒋介石的内战卖命。张学良曾经慨然赋诗:“极目长城东眺望,河山依旧主人非。”事实使他认识到,“剿共”绝无出路。要抗日必须联合共产党。

  在这期间,高福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作用。

  高福源是我的老乡,又是我在东北讲武堂时同期同学中的一位优秀生。他酷爱读书,好学不倦;性格豪放,正直诚实;并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张学良和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都很器重他。他虽曾一度参加“剿共”,但是被红军俘虏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迅速有所觉醒,改弦易辙,终于走上联共抗日的光明大道。他主动承担沟通红军与东北军关系的任务,最早成为在西北“剿共”战场上张学良、王以哲和共产党合作的信使,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对西北“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建树了历史功绩。一九三七年二月四日,在西安被刘多荃等杀害,年仅三十六岁。

  高福源一九〇一年生于辽宁省营口县博洛铺乡马家屯村,这里原属海城。他祖籍河北盐山县。清顺治年间,举家逃荒至东北落户。其父高玉麟因家贫外出谋生,后入保定武备学堂,在绥远任过管带,即袁世凯部下的一名骑兵营营长。母王氏早故,高福源由婶母抚育成人。他十余岁随父至绥远,曾入北京汇文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深感内忧外患,国事日非,遂弃学从戎。一九二三年考入东北讲武堂第五期,后曾升入高等军事研究班。“九一八”事变次日,他被任命为中校团副,本欲率部与日寇决一死战,因东北当局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遂退入关内。

  一九三三年三月,东北军王以哲部奉命改编为六十七军,高福源任该军上校参谋处长。同年秋,改任一〇七师六一九团团长,被王以哲誉为有胆有识的好军官。当时正是长城抗战的紧张时期,高福源积极投身抗战,由于南京政府本无抗战决心,未予有力支持,终于后撤。高福源同东北军的其他官兵一样,外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内受蒋介石嫡系部队排挤,内心充满苦闷、忧伤和愤懑,处境甚为艰难。张学良由欧洲回国后,一九三五年春,六十七军由河北廊坊调驻河南信阳、潢川、商城等地,向红二十五军鄂豫皖根据地进犯,高福源率六一九团在商城西南地区与红军交战,屡受挫而不肯认输。在此期间,东北军绝大部分官兵虽怀有抗日的愿望与要求,但因受蒋介石反共政策的胁迫,而加入“剿共”行列。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