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胡耀邦传奇 | 上页 下页
四二


  “最后,请嘉乐顿珠先生转达达赖喇嘛,叶剑英委员长、邓小平副主席、李先念副主席、陈云副主席和赵紫阳总理等都对达赖喇嘛很关心,希望他善自为之。”

  胡耀邦提出的关于达赖喇嘛回国的这五条方针,经过嘉乐顿珠传递到达赖喇嘛那里,引起他的注意。后来,1982年9月,当胡耀邦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时,达赖喇嘛发来了贺电。贺电说:

  当胡耀邦于1980年访问拉萨时,我便开始信任他了,因为他敢于承认在管理西藏的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是值得称赞的坦率态度。……我现在仍然对胡耀邦抱有信心,并希望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同他会晤。

  1980年4月7日,胡耀邦领导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西藏工作总结报告”,这个报告得到了中央批准。

  5月22日,受中共中央委托,胡耀邦。

  万里率领中央赴西藏考察团启程,前往拉萨。

  已经“岁高龄的胡耀邦一到拉萨,便遇上了严重的高山反应,但是他仍然坚持和万里一起分析在西藏的实地调查情况,并阅读文件、看地区、听汇报,同西藏同志共商尽快提高西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大计。

  拉萨之行,使胡耀邦深切体会到西藏的最大问题是贫困,西藏的生活水准远远低于其他省份,甚至还低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同时,他也认识到,农奴制给西藏社会留下的深深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医治好,因此,西藏存在的许多问题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

  胡耀邦在西藏考察期间i一方面向西藏人民承认了极左路线严重破坏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一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等,给藏族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同时,胡耀邦与中央赴西藏考察团决定采取措施改变西藏的现状和发展西藏的经济。

  胡耀邦专门召开了自治区干部大会,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提出“为了实现建设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这个总目标”,应该做好六件大事。

  在这一对西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讲话中,胡耀邦最后语重心长地说:

  明确提出上述六件大事,目的是为了在两三年内扭转西藏贫困的局面。五年到六年要超过历史上最好的生活水平,十年要使西藏有比较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共产党,就是要为西藏人民、为全国人民、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办好事,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

  * * *

  胡耀邦力倡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向蒋经国等人发出邀请。从此拉开了两岸民间往来的序幕。

  1981年10月9日,首都各界人士1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纪念辛亥革命刀周年。胡耀邦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力倡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胡耀邦充满感情地说,“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要做的第三件大事。这在纪念辛亥革命刀周年之际,尤其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台湾在被割让50年之后,才得复归中国,而随后由于国共和谈破裂,国内战争重起,台湾又同祖国大陆分离达32年之久。这是我们民族多么深重的不幸啊!”

  胡耀邦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又着重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地宣告了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大政方针,随后不久,我们提出了尽早实现大陆和台湾间通邮、通航、通商和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交流的主张。国庆节前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又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叶委员长的这个谈话代表了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我们讲话从来是算数的。

  胡耀邦提出,国共两党向前看,既往不咎,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他说,台湾问题,纯属我国内政,这个问题自然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在历史上,国共两党已经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现在为什么不可以为建设统一的国家而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呢?诚然,过去两次合作都没有延长下去,但是任何公正的人不能不承认,两次不幸的分裂都不是共产党方面挑起的。我们不想在这里算旧帐,让过去的一切都成为过去吧!而且让过去的教训使今后的合作做得更好吧!

  中华各民族从建立统一国家的几千年来,一贯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的爱国传统。历史上的国家分裂从来只是暂时的,从来是不得人心的,因而总是复归于统一。194年中国人民革命的成功,在祖国大陆上永远结束了几十年来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所要求的国家统一。但是,大陆与台湾至今没有统一,始终成为笼罩在全国同胞心头的阴影。胡耀邦由此断言,“时至今日,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快快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要求,已成为日益高涨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胡耀邦又说,现在我们的建议,对于台湾当局方面没有任何不公平、不安全的地方。如果台湾方面还有不放心的问题,也不妨在双方谈判中提出来研究解决。胡耀邦坦诚真挚地说,“由于长期隔阂而存在着某种不信任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接触,不交谈,怎么能消除隔阂,建立互信呢?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个难题,还要让彼此的力量在对峙中互相抵消,我们将何以上对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以来的先烈,下对海峡两岸的各界同胞和子孙后代呢?”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