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郭沫若传 | 上页 下页
一一九


  在设计人物时,沫若虚构了一些人民群众的代表,如常寿宁爷爷及其孙女阿瑜,在高山族中行医施药的活神仙沈期,以及高山族启奴里克郎兄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虚构之处,如最后让郑成功为两对汉族、高山族青年举行婚礼,以表现高山族人与汉人永远连结在一起的愿望。写到外国人时,沫若觉得不该把普通的外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分子都写成一个模样,为此他特别将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意大利的李科罗神甫,写入剧本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神甫总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帮凶、走卒,因而将神甫写成正面人物,即真心帮助郑成功、帮助中国人民的朋友,这需要胆识。同时他还塑造了雅可布、苗难实丁普这对夫妇,作为愿意与中国人民友好通商往来的荷兰人民的代表,且构思了这样的情节,即向郑成功投降的荷兰领航船白鹭号的船长拉迪斯被郑成功的诚意所打动;最后不仅为拿下热兰遮城献计献策,甚至不惜捐躯。

  落笔后,沫若常把自己的一些经历、亲身感受融汇到剧本中去。如,写到杨英在台湾得了重伤寒症,沫若就好象自己又重新经受了一次病痛,最后杨英的头发差不多脱光了,只剩下稀硫的几根,耳朵也很背,这些都是当初他自己重病后的真实写照,而杨英把衣不解带地服侍了他三个多月的罗波看成自己最亲近的人,这也是熔铸了当年自己类似的感情的。

  《郑成功》初稿完成之后,为了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利于修改,沫若决定奔赴浙江舟山及福建厦门一带去进行实地考察。他偕同于立群于十月下旬启程,先在杭州小住数日。当沫若听说浙江省军区领导同志设宴为他洗尘时,便邀请了画家潘天寿和适从外地来杭的成仿吾夫妇、傅抱石夫妇一同入席。过去曾是朝夕相处或经常往来的老朋友,建国以后,大家都有重任在肩,各奔东西,象这样相聚可以说是很难得的机会。席上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往昔并肩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朋友们看到沫若身体很健壮,都为他高兴,相信他这次出访于《郑成功》必将大有裨益,盼望他的剧本能早日拍成电影。沫若见了老朋友,不但话特别多,连酒也喝得特别多,一直是兴致勃勃的,还建议大家即席挥毫题词作画,最后还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
  姜旭:《永久的记忆》,见西湖文艺编辑部1979年6月版《书来墨迹助堂堂》。

  舟山,当年郑成功两次北征都经过这里,如今是我们海防战士的重要前沿阵地之一。沫若赶到军事施工现场,看望“洛阳营”的战士们,见战士们列队敲锣打鼓欢迎他,便赶忙在三百公尺以外就下了车,攀着山上的石路迎面向大家走去。沫若一行来到普陀山之后,岛上接待同志怕佛顶山峰险坡又陡,因此没安排登山活动,可是沫若坚决要求上山。当他看到几个健壮的战士抬了一乘大轿,准备把他抬上山时,他禁不住放声大笑,连声说:“谢谢同志们的一片心意,不过你们真太把我小看了,我觉得自己根本还不老,别看我年纪七十了,精力还象十七岁的人那样。”一席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战士们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这位七旬老人,根本无须别人搀扶,一路谈着笑着,似乎并不费大力就登上了佛顶山。同志们想请他先进慧济寺,欣赏一下普陀胜境和古迹,沫若却说:“这儿不是住着我们的战士吗?我看还是先看望我们的战士比‘参拜’菩萨要紧。”他走进高山哨所,亲切地询问大家的生活、学习情况,参观了战士们养的猪、种的地瓜,赞叹不绝:“伟大!伟大!我们的战士真伟大!”沫若所到之处,凡遇到战士们向他索取墨迹,他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有时甚至放弃午休,改变出游计划,不停地用他那支雄浑有力的生花妙笔,给同志们以最大的满足。

  --------
  周成文:《海山增辉》;姚彩勤:《郭老在战士中》;姜旭:《永久的记忆》,均见《书来墨迹助堂堂》。

  一天,沫若信步来到普陀海滨,从灵龟听经处登上金刚宝石,遥望辽阔的海空,忽见一群飞鹰盘旋其间,他若有所悟:不到此,焉知群鹰盘空之壮景!伴游者以为他诗兴来了,准备从随身带的手提箱中取出文房四宝,让他即兴题诗,他却摇摇手,欣然说:“不!我想到要给我的剧本改一个字。”原来在《郑成功》初稿中,有一场景描写:“战舰在大海中破浪前进,郑成功屹立于船首,一只雄鹰盘旋于高空。”现在经过实地观察,他决定把“一只雄鹰”改为“一群雄鹰”。这一改,剧本气势陡增,意境益壮。

  --------
  东翁:《文乐楼茶话》,《文化娱乐》1985年第3期。

  由舟山到了宁波,沫若最感兴趣的是天一阁藏书楼。他在立群的陪伴下,沿着清澈见底的天一池畔,围绕就象是屏嶂重叠的“九狮一象”假山,在被竹林掩盖的碎石小道上漫步了一周之后,才登上了藏书楼。细心翻阅正德《琼台志》、《云南志》,嘉靖《贵州通志》等明代地方志,以及清帝乾隆所赠的《平定回部得胜图》等史籍,他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料,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天一阁是非常著名的藏书楼,历史很久了,对人民很有用,一定要好好保护。”他特意为该阁撰写了一幅对联:“好事流芳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第二天傍晚顺道赶到绍兴。对这个文化古城,沫若仰慕已久,因此兴致也特别高。当晚立群倡议全体随行人员举行文娱晚会,由她主持,每人轮流表演一个节目。一位同志朗诵了沫若这次途经上海时写的一首诗。挨到沫若表演时,他不动声色地讲了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多产的诗人,有一次将自己新写的诗拿去求教于另一位蜚声诗坛的诗人,当他把诗朗诵完毕之后,半天只听得对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你的朗诵比这首诗还要好!”故事讲完之后,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爆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大家都被沫若的幽默感所征服了。

  --------
  邱嗣斌等:《忆郭老访天一阁》,见《书来墨迹助堂堂》。
  姜旭:《永久的记忆》。

  次日清晨,沫若忙不迭地踏着石板小路去参观鲁迅纪念馆。他对馆中陈列的绍兴古城全景图以及鲁迅少年时代足迹所涉的绍兴农村照片很感兴趣,向同行者一一介绍这里所出的古今名人: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明代的大书画家徐渭,辛亥革命前的女革命家秋瑾,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以及大家所熟悉的周恩来,谈着谈着,眉宇间充满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他背诵着鲁迅《自题小像》诗,步入百草园,园中还保存着西边原有的一道矮泥墙,沫若在这普通的菜园中,却能想象出孩童时代的鲁迅在这里所得到的欢悦。然后又参观了三味书屋,对鲁迅坐过的那张刻着一个“早”字的书桌,沫若看得十分仔细,他还特地跑到屋后的小园子里欣赏了鲁迅曾描写过的那株腊梅,深感遗憾地对陪同参观的同志说:“可惜我没与鲁迅见过面。”因而他在题诗中有句云:“古人深憾不同时,今我同时未相晤”;“我亦甘为孺子牛,横眉敢对千夫怒”。

  --------
  《东风集·江海行(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