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陈毅传 | 上页 下页
五三


  第三节 孤立韩德勤

  一进黄桥,陈毅感到自己简直象当了“小国之君”,百废待兴,一切工作都要按照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求迅速展开。但他在繁忙中没有忘记亲自抓主要的环节:孤立韩德勤。

  工作是千头万绪,都要他参加。

  中共苏北(后改称苏中)区党委成立,陈毅兼书记,陈丕显任副书记。

  苏北指挥部派出干部、民运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指挥部和区党委派了泰县、如皋、靖江、泰兴等5县的县长,积极筹建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苏北军政干校。出版石印的《抗敌报》(苏北版),建立税卡。扩大新兵。部队清剿何克谦匪部的散兵游勇。群众工作活跃,农、工、青、妇等抗日组织纷纷成立。黄桥成立军民联合办事处,陈同生兼主任。由各县县长布告,明令实行减祖减息……最重要的还是抗日。新四军到黄桥不久,就侦察和布置打日军据点。陈毅在7月14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就说:“东进黄桥应求得抗日战斗的大小胜利。”果然,新四军连续攻克残害人民很凶恶的孤山、西来镇两个日、伪军据点。接着又粉碎了日、伪军两次报复“扫荡”。长期眼看韩军“见鬼子就逃,见百姓就抄”的群众,奔走相告:“新四军过江来为的是打鬼子!”民心更加振奋。

  韩德勤急忙下令,秘密地调北部的主力部队南下,准备打新四军。

  陈毅这时却常到著名士绅朱履先家去下棋。为什么?他要把苏北的广大中间势力争取到新四军一边来。

  他深知,韩德勤虽然反动,毕竟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省主席;新四军为了抗日,他来进攻,就不得不歼逐其主力,也就不能不预先考虑到全国的影响。苏北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国民党的主要社会基椽—江浙财团的一部分;在自卫反击决战歼韩的时刻,苏北地方上有发言地位的、与重庆要人关系密切的人物替谁说话,使谁孤立,关系重大!而拥有武装的中间势力能否严守中立或有助于我,不中途变卦背后插刀,更是胜负存亡之所系!

  对于中间武装,除了新四军直接联络争取外,事先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他们对于不执行蒋介石、顾祝同、韩德勤的反动命令感到理直气壮,也很重要。

  陈毅一到黄桥,当晚就邀集民众绅商千余人在黄桥中学举行军民联欢大会。陈毅在大会上说明新四军的抗日战绩和团结抗日的宗旨。陈毅满腔热血,肝胆照人,高屋建瓴,口若悬河,使许多对共产党不甚了解的人为之动容。

  陈毅立足黄桥,与苏北绅商学各界广泛结交。当过江苏省省长的海安韩国钧,在孙中山时期当过中将师团长的黄桥朱履先等人,都是在江苏、在国内有影响威望的人物。陈毅和他们书信往来,诗联酬答,棋酒谈心,不断地宣传共产党、毛泽东主席有关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主张,使他们感到共产党真心团结抗战,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善战,从而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愿意为苏北国、共合作共同抗日而奔走呼吁。朱履先对陈毅说:“自从你们来了,我才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前途,看到了光明!”即使对韩德勤本人,陈毅也采取合作未到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合作的态度。陈毅、粟裕亲自接待省韩派来的代表,并在两李方面代表的参加下,划定了双方部队驻止的地域。

  ①黄逸峰1981年3月谈话。(陈毅给谈判代表朱克靖信中语)

  陈毅深知,省韩同意临时划定防区,只是韩军主力南调未及到位担心新四军北进的缓兵之计。新四军向韩方提出的承认苏北沿江地区归新四军负责抗敌,承认中共委派的县长,撤销在苏北限制“异军”的办法,召开军民代表会议等等要求,每一条都在削弱韩德勤独霸苏北、反共害民之权,他决不会让步接受。中共正在进行的建立行政委员会,减租减息,更不是韩德勤所能容忍。韩德勤是一定要来进攻的。粟裕运用其军事学识和多方面的情报数据,于8月15日报告中共中央和叶、项、胡,判断韩军有在半月内向新四军进攻的可能。陈、粟“决以全力对付”,并盼刘少奇派部队增援。陈毅报毛、朱的电报阐述更为清楚。陈毅此时所考虑的战法和刘少奇的战法一脉相承。

  “这些条件均是韩不能够承认的,必致向我进攻,乘其进攻而一举解决苏北问题。”陈毅还看到:“因我对两李中立摆法及省韩危殆,各保安旅团及中间地方势力均纷纷来代表联络,因此可开展统一战线,取得各方联合反韩,使我乘机囊括苏北而避免武力独吞,可对全国合作无大妨碍。”这一点也是陈毅在苏北问题上始终如一的指导思想,即夺取军政双胜不仅在于造成歼韩的政治理由,还要和中间势力长期合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新四军为主于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才是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对于兵力的调动与布置,陈毅向中共中央和刘少奇建议八路军和新四军五支队迅速推进到运河以东。陈毅又表示:“另一方面,我们亦积极准备单独解决决战任务。”

  在军政双胜和独立决战这两方面陈毅的考虑又进了一步。

  果然,韩德勤于8月23日在东台鲁苏战区副总部召集高级军事会议,历时3日,决定动员20余个团,举行大规模的摩擦战争。同时,开始了粮食封锁,不准海安、泰州一线以北大米产区的粮食南运,使黄桥地区新四军更增困难。

  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苏北指挥部都认为这是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之良机。

  刘少奇电陈毅“现决以9个团参加(各团战斗力均比江苏任何一个部队要强些)由苏北全部南下配合你们解决韩之主力。”陈毅因而决心在韩军大举进攻时,指挥所部节节退守,延长防御战斗时间,公布韩的罪状,再配合增援部队共同歼灭韩军主力。

  但是在作战过程中,发生了两个重要情况:一是韩军不多。原定韩军之右翼是两李和陈泰运的部队,“接受命令而未执行”;韩军主力部队到得也不整齐。总兵力不过7个团。

  二是增援暂不能来。9月4日,中共中央电令八路军停止南进。日寇对淮南路东大举“扫荡”,已向平桥急进的五支队两个团也停止前进,调回淮南抗敌。

  据粟裕、叶飞等回忆,当时认为韩军兵力不多,完全有把握将其歼灭。

  争论只在于“退却终点”应在何处。

  9月5日,保一旅侵占营溪,一一七师打到古溪北面,开始猛攻,炮弹在古溪镇上到处爆炸。

  陈毅要求撤出古溪,再退10里,以诱敌深入,便于迂回包围。但各纵司令员和粟裕都主张不必再退,即行出击,认为有把握歼灭当面韩军。陈毅勉强同意。9月6日凌晨,一纵按预订计划出击营溪,击溃保一旅两个团,俘虏数百人(因保一旅是可争取的中间势力,人枪旋即发还)。接着,二、三纵从正面出击,一纵自营溪迂回企图围歼一一七师及独立六旅等韩军主力。

  但韩军此次进攻,因兵力不厚,具有“侦察性质”,见新四军势盛,即以一部兵力以强大火力掩护,主力迅速缩回曲塘、海安,新四军俘获不多。少退了10里,诱敌不深,迂回未成。这个教训在嗣后的黄桥决战中却发挥了良好作用。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