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传记·回忆录 > 沧桑九十年 | 上页 下页


  我们在巫山县城住了几个月。巫山是我妈阎家老家,我还有两个舅舅在县里开杂货店。父亲来后就在巫山南门外买了间房子,接着我妈妈同大、二嫂和我弟弟也来了,住在新房子里。我妈回到了娘家,她是从小作为童养媳到我佘家,现在虽然是在逃难,但毕竟不同了,佘家已是巫溪有钱有势的大家,我大、二哥又在沙市开了工厂,妈妈见到娘家的人,受到了亲热的接待与尊敬。

  舅舅想同我家连亲,他要把二姑娘许给我做媳妇。舅舅有两个女儿,我们刚到巫山时,她们都出来同我见面,而且在一起玩过,我叫她们大、二表姐,后来却不见二表姐了,妈妈也叫我不要去找她们玩。后来还是二嫂告诉我这件订亲的事,回想起来当时是又欢喜又兴奋。但我的兴趣却被巫山的山水迷住了,巫山县城又比巫溪大多了,新鲜事也多了,我除完成父亲每天规定要读的书外,成天在城里城外玩。我还记得去过巫山县太爷大堂外偷看过县知事审问官司,衙役打人板子的事。

  巫山在长江边,那时轮船来往巫山还没有码头。没有运船,轮船路过时,只停车在江中慢慢滑行,由巫山的小木划于载着要乘船的客人和货物划近轮船上去,或者接船上的客货下来。这些木划子的船夫不但要有胆子,还要有技巧,在大江中去赶洋轮船不是件容易事,弄不好翻了船,人船两损失,若是赶不上,轮船一进巫峡就不行了。在岸边看划于赶轮船,是很紧张很惊奇的事。我不知看过多少次,有时是同妈妈在一起看。

  大宁河与长江相汇处,两山对立,中有小渡船。由巫山乘渡过河,有小路沿山岩而上,在半山中有一小庙,名曰神女庙。庙旁绿树成荫,庙前临大江进巫峡口,立在庙前看,右手小三峡篷船密集,左手时有轮船进出巫峡,真是奇观。母亲常带我去,进庙后她老人家焚香祝待,出庙则坐岩边,静观大江、小河,水流奔放,目视远方,仿佛有不尽的思念。她曾对我说过,小时曾来此上香,不知她那时上香祝愿些什么,老年人回故乡,游旧地,自然也要引发旧思。

  可惜我当时尚小,体会不到老人的心事,只顾自己在山前山后游玩,但也看到大江奔腾,帆船与洋轮随波逐流的好景致。庙里和尚教我看一个景致,他说你下午黄昏时来,就会看见一朵白云,从巫山县对面山顶上轻轻地漂游下山,经过大江,慢慢地从我们这小庙后浮上天空,最令人好看的是那朵云过大江时的形状,千奇百怪,你想它像什么就是什么。他说这是巫山八景之一,叫“云河晚渡”。我还真的去看过,看见了一朵白云渡江,但不像他说的那样神秘。

  巫山西北坡上有一高唐庙,庙在峡岩上,地险而庙大,有殿堂三进,廓房数间,林深草茂,极为幽静,妈妈也带着我去进香拜神。这个神像不是佛,也不是观音,似乎是古代帝王像。神像前院内有一高大树木,忘了是什么树了。看守庙的长者非僧非道,待我妈妈颇为客气周到,一定要留下进素餐,那棵大树下有块大石板,他说到半夜子时,树上有雨,滴在石板上,成为这庙的一景,要我们留下住一夜,以观此胜景,我倒是很喜欢在此住一夜,看看这个神话,最后还是依从妈妈回家了。

  后来,才知道这两处是巫山胜地,名为神女、高唐,在大学时念过宋玉的神女、高唐赋,不禁有些遐想,当时年幼,竟对此名胜毫无所知,未免怅然。

  ※第二章 风声雨声读书声

  1.圣路加中学

  §佘家兄弟

  在巫山住了几个月,1924年初,我随着二哥佘光明、二嫂颜姐来到湖北沙市。

  沙市属江陵县(古荆州)管辖的一个镇,它在长江北岸,有一条长堤,上自宝塔河下至龙王庙有二三十里长,把沙市保护着,是荆江大堤的一部分,免得被长江水冲走。堤上有一条长街,各种生意、铺店都有,主要是客商和沙市商号的货栈、仓库,再就是船夫、码头工人,搬夫和各种各样的劳动生活以及不劳动而生活的人们的居住地。由长堤下去有石头砌的梯子约几十级才到沙市正式大街,像这样的石梯巷子约有十来处,是沙市通往大江的大道。长堤是与江面平行的,那就是大江水面高出沙市正街约几十级石梯的原因,所以这段长江又称为悬河。这个堤若出了事,比如说堤坏了或者缺了口,那沙市也就被长江大水一卷而去了。但是这种事好像没有发生过,人们也从来没有说过、没有想过。长堤江边,舟船密集,桅帆万幅,还有定期开往沿长江各地松滋、江口、石首、公安、宜昌的小轮船。

  沙市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规定的开放商埠之一,所以在沙市长堤的结尾部有一大片空地划为日本租界地,建有日本领事馆,江边停泊有日本小型兵船。沙市既开辟为商埠,日本来了,英、美、法也来了,它们都常有兵船开来停泊。沙市是一个内陆沿江的码头,当宜昌还仅仅是一个川江与长江转运码头时,沙市是湖北鄂西、荆洲、公安和江南岸湖南湘西常德等地一带的货物集散地,外国设立洋行不多,但沙市商人却做着附有买办身份的为外国洋行收集土特产、销售洋货的生意。沙市商业的范围还远及到川东。我家的川药材买卖就是运到沙市来出卖的,自然最好是去武汉,但那一定要资本大、买卖生意大,而且要有熟门的生意关系户,像我家在四川巫溪那点买卖,跑跑荆沙也足够了。

  像我们家(当然不只我一家)这种买卖在沙市来说,那是太小的部分,而大的商业是那些绸缎、洋货、棉花(沙市当时是鄂西荆州、荆门一带产棉的集散地,武汉、上海的外国、中国纱厂都收集这里的棉花)打包、以及各种京广杂货的大店铺,同时还有钱庄(那时在沙市还没有银行)、盐业、药业、小型手工业如织袜、卷烟等。总之沙市那时是湖北西部一大重要城市,水陆交通方便、畅通,商人云集、百业兴旺、市场发达、人员五类杂处。军阀们视为重要刮钱地,英、美、日、法、德、葡等国走长江由汉口到宜昌一段的轮船来往穿梭江面。在我到沙市时,20年代初沙市是典型的半殖民半封建、贸易发达的一个中等城市。

  二哥佘克明同父亲思想不一样。父亲跑下江赚了钱,一面扩大生意,重要的是买回地,当地主。二哥他是青壮年,来回跑下江,眼光开放了,不愿意在大巴山小镇里生活下去,要在外地大码头他熟悉的沙市一带干一番事业。大哥佘燕昌在夔府中学毕业后,去上海一个南洋公学读书,这个公学背景不知道,有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性质,他学机械。他在上海时,要参加去法国勤工俭学,被爸妈知道了,大肆反对,去信把他骂了一顿,叫他回家。他已是结了婚、有了孩子的人,怎么能去漂洋渡海,在我父母脑中完全是荒唐的事。但大哥同二哥一样已同父母的思想不同了,都不愿意再回巫溪那山沟里生活,于是他们串通起来,二哥手中掌握有钱,大哥在上海买了一套二手货的碾米机,就是把稻谷碾成食用米。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