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历史小说 > 王莽 | 上页 下页
一一五


  王莽啧了一声:“干嘛还‘真能兑现’?如今莽身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里掖着,造多少预算都不用发愁不批准!这不是吹,这一万间宿舍不算,另外还要搞点配套设施,像什么太学市场,什么常满仓,都同步建设,要让优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还得有地方购物,这才体现朝廷对读书人的优惠政策嘛!这可是百年大计!说实在的,大汉穷不穷?是穷,可是又不穷!从达官贵人的牙缝里随便挤点儿,就足够盖他十所八所太学了!”

  刘歆好容易等到了王莽喘气的空档:“安汉公,您的设想太完美了!刘秀不才,愿亲自担任太学宿舍的工程总指挥!”

  王莽脸一沉:“怎么?颖叔你也看上这份肥缺了?打算在工程上捞点儿油水?”

  刘歆吓了一跳:“岂敢岂敢,刘秀只是想尽绵薄之力而已!谁要有那个念头,让他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养个孩子叫他没……”

  文化人,说到这儿生把那俩脏字儿嚼吧嚼吧又给咽下去了。

  王莽哈哈一笑:“笑谈,笑谈!太学宿舍不让你插手,不是为了这个,莽另有重托,要仰仗颖叔鼎力相助呢!”

  说着,王莽这位大人物,居然恭恭敬敬给刘歆下了一礼。

  “折煞我也!”刘歆忙不迭地叩首还礼,感激涕零:“安汉公但有驱使,秀当不遗余力!”

  王莽凑到刘歆近前:“颖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筑,明堂、辟雍、灵台……”

  没等王莽说完,刘歆就蹦了起来:“英明!英明!成周盛世,就要重现在大汉了,待刘秀谢天谢地……”

  王莽一拦他:“先别谢,明堂、辟雍、灵台,都是成周古制,早已湮灭而不可查,颖叔是我大汉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愿请闻其详。这三大建筑具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应当怎么建,说得越详细越好。”

  刘歆有点儿当仁不让的意思:“这您算问对人了!咱先说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么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典礼,都在明堂举行……”

  “等等,照这么说,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宫前殿差不多了吗?”王莽提出疑问。

  “真让您说着了我的安汉公!据刘秀我考证,上古时代,帝王宫室简陋得很,不像咱大汉这么恢宏,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光是大规模的宫宇建筑群就有好几处。古时候,世风崇尚简朴,一座明堂,就解决不少问题,很有点儿多功能、一揽子的意思咧!”

  “哎哟!这么一来,还用得着大兴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吗?”

  王莽有点儿犹豫,毕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银子呢!

  “用得着,当然用得着!这叫存古制!您不是要恢复周制吗?建明堂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好一个存古制!那么明堂应当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

  刘歆翻了翻眼皮:“地址嘛,不宜选在宫中,最好能在郊外,国都之阳的东南郊就不错,一来避免跟宫中的前殿重复,二来举办什么活动,出来进去的满大街也可以扩大影响。至于怎么建,应当严格依照古制。刘秀研究过,周朝的明堂,整个儿建筑上圆下方,八窗、四达、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户、七十二牖,这都是有讲儿的!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亩,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您瞧瞧,一座明堂有那么多讲究,象征性多强!不盖怎么成?”

  王莽点点头:“那么辟雍呢?”

  刘歆一笑:“辟雍呀,倒不必太着意了,咱大汉有了。”

  “有了?在哪儿?”

  “安汉公,辟雍,其实就是太学。这个辟字,又可以写成壁,周朝为了给贵族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雍水河畔,建了这么一所国立贵族大学,一共有五座建筑,南为成均,北为上库,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日辟雍,因为是在雍水河畔,又形如壁环,所以叫做辟雍。《礼经·王制》里说过:‘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所以刚才您说要建辟雍,我就想告诉您,周代的辟雍,就是咱大汉的太学。”

  “幸亏遇上专家了,要不,指不定露多大的怯呢!不过这也没关系,咱们不是计划兴建太学宿舍吗,就把这两者合并,都算在辟雍工程里头,理由跟刚才你说的一样,存古制嘛!灵台你就不用说了,就是天象台,准备在西北郊择一佳址,也照着周文王那座灵台的样子盖。咱大汉的亭台楼榭虽说不少,可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这还是头一座,可得盖得象模象样的!”

  “那是那是!天象那东西,灵着呢,小至个人的疾病生死,大到国家的兴盛衰亡,都有天象预警呢——都知道您平时最相信这个!说了半天,也不知刘秀说明白没有?”

  “明白了,明白得很!颖叔,回去之后,务必尽快根据考证结果绘制出示意图来,咱大汉朝里朝外,大概就得你亲自监造这三大建筑了,我派将作大匠协助你!”

  刘歆受宠若惊:“秀怎么敢当!这可不是普通的工程,政治意义忒重大了,刘秀这双肩膀,可担不起这么重的责任……”

  “颖叔就不必推辞了嘛!当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莽是决不会当甩手大掌柜的!待莽奏明太后之后,也当亲临现场,为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的!”

  “这刘秀就放心了!您是不知道哇,您现在一举一动的表率作用有多么立竿见影!您只一去,都甭亲自动手,大伙儿的干劲立马就得给煽动起来!擎好吧您!”

  刘歆还真不是舔腚沟子。八月庚子日一大早,安汉公宰衡太傅大司马新都侯王莽捧着文书亲临明堂、辟雍的施工现场,才象征性地铲了三锹土、搬了两块砖,立马传播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瞧瞧安汉公,那叫身先士卒,二百来斤的大土筐,扛起来就跑!”

  “那算什么?您老是没瞧见,就悠那一锹下去,愣铲起一座小山来!大司马,人家练过武功!”

  王莽赶上推土机了!

  甭管是不是推土机,反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目的王莽算是达到了。

  第二天,也就是辛丑日,十万人大聚会,有儒生,也有平民,全都跑来义务劳动,大干苦干加上二十三干(巧干),二十天的工夫,废弃了上千年的明堂、辟雍、灵台,就堂而皇之地耸立在众人面前了。

  三大建筑刚刚落成,立马就派上了用场。

  王莽知道,眼下大汉的局面,还离不开刘家的支持,正好明堂也盖得了,干脆尝尝新鲜,搞他一次大规模的活动,不比剪彩实惠得多?

  于是在元始五年正月间,在明堂举行祫(Xia)祭大礼。

  所谓“祫祭”,其实就是合祭,是把刘氏远远近近的列祖列宗集合起来,归拢包堆儿大祭一回。嚯!气势那叫个壮观!浩浩荡荡,来了一千多号特邀嘉宾,其中有风尘仆仆赶进京来的二十八位诸侯王,一百二十位列侯,九百多位皇族成员。

  祭礼本身倒没有什么出奇之处,无非是把十来块木头牌位供起来,宰杀几头猪、牛、羊倒霉的畜牲,顶礼膜拜一番,就算完成任务。

  但是真正让那些应征前来助祭的刘氏宗亲们血压增高、心跳加快、兴奋不已的,却是祭礼之后的节目。

  什么节目?不是歌舞曲艺,也不是杂技小品,王莽动真格儿的了,趁着列祖列宗都在享用白水羊头的热乎劲儿,请太后宣布策命,对刘氏皇族大行封赏。

  封赏的面儿真挺广的,光列侯就封了三十六位,一水儿的皇族。关于三十六位列侯封侯的问题,《汉书》中一共有三处记载,《平帝纪》、《王子侯表》和《王莽传》,但互相之间都有出入。有的说,封刘信等三十六侯是在平帝元始元年,有的说,元始元年封了刘信不错,但只封了十六人,刘宣等四人是元始二年封的,元始五年又封了刘赏等八人,合起来二十八人,另外那八个没说怎么回事。笔者臆断,三十六人的人数应当没有多大问题,《平帝纪》、《王莽传》两处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再看《王子侯表》,从刘信开始往后数,一直数到篇末的杏山侯刘遵,恰好也是三十六位。问题是,这三十六人封侯的时间上出入比较大,归纳一下,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明明白白肯定是元始五年才被第一次封侯的,有八位,长沙刺王的儿子昭阳侯刘赏等人是也;二,元始二年封了四位,广阳缪王的儿子方城侯刘宣等人是也;三,以前被封过侯,但由于种种原因免了侯位,在元始元年的时候被重新封侯的有三位,东平炀王的儿子严乡侯刘信等人是也;四,元始元年初次封侯的有十五位,东平场王的儿子陶乡侯刘恢等人是也;五,另外还有几位,是哀帝时封的侯,楚思王的儿子陵乡侯刘曾等人是也。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