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上页 下页
五〇


  可见,李白给叶赛宁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这还不是惟一的凭证,读者从叶赛宁《麻雀般喧闹的大海》(1925)一诗中也可发现明显的痕迹:

  啊,月旁的大海
  闪着亮光,——令人欲投进水中。
  在这样湛蓝的天空下
  我不想让心平静。
  啊!月旁的大海
  闪着亮光,——令人欲投进水中。

  也许,古今中外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永远也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他们那极其敏锐的情感神经的末梢无论何时都是相通的?!

  中国诗歌界对叶赛宁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1985年,值叶赛宁诞辰90周年、逝世60周年之际,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叶赛宁学术讨论会。我国苏联文学研究界对叶赛宁诗歌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讨论会是由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组织的。出席会议的学者、专家、诗人和翻译家有五十余人,其中包括艾青、陈冰夷、孙绳武、余振、魏荒弩等。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曹靖华,会长叶水夫,副会长戈宝权给大会发了贺信,表明我国老一代学者对叶赛宁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提交给讨论会的学术论文多达几十篇,涉及的内容包括叶赛宁的思想发展、艺术成就以及有关对叶赛宁的评介,甚至还有叶赛宁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比较研究等等。

  就是在这会议的基础上,由岳凤麟和顾蕴璞先生负责选编了我国第一本《叶赛宁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其中共收论文19篇,基本上反映出我国对叶赛宁诗歌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应当说,不少论文都富有“中国特色”,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是别的国家的学者所无从着手写的,如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关于叶赛宁》、顾蕴璞先生论叶赛宁的人品和诗品的《思想矛盾和艺术魅力》、笔者探讨诗人感情纠葛的《叶赛宁之死》等等。艾青以自身的感受、创作经验和东方人的眼光对叶赛宁的抒情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爱情诗是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是和土地、庄稼、树林、草地结合起来的。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气息。他的诗,和周围的景色联系得那么紧密、真切、动人,具有奇异的魅力,以致达到难于磨灭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时间再久,也还保留着新鲜的活力。”

  近年来,我国对叶赛宁诗歌美学的探讨是颇具新意的,对叶赛宁诗歌作品的研究已向纵深发展。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开设了叶赛宁课程和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论文课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今天,叶赛宁的诗歌,有如普希金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也像普希金一样,叶赛宁已成为“俄罗斯诗歌的灵魂”!随着中国学者所编纂的各种《诗歌赏析词典》和《诗歌金库》的相继出版,叶赛宁的名字及其诗歌作品又进一步在中国广泛传播,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水夫先生所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苏联文学史》中,叶赛宁则占有显著的地位。

  1924年6月6日晚6时,叶赛宁曾在莫斯科特韦尔大街普希金纪念碑前为纪念伟大诗人诞辰125周年表示了崇高的敬意——献花和诵献诗。据同时代人回忆,叶赛宁手捧鲜花,穿过人群,站在普希金铜像底座的台阶上,他那金色的鬈发使他在众人之中显得特别突出……献花之后,叶赛宁朗诵了自己那著名的诗篇《致普希金》:……

  ……

  我站在这里,如逢圣餐,
  要说出我回答你的愿望:
  假如我被赐予同样的命运,
  我真会幸福得立刻身亡。
  虽然命定要受到排挤,
  但我还将久久地歌唱……
  好让我的草原之歌
  也能像青铜般铿锵。①

  ①此处系采用北京大学顾蕴璞教授的译文。

  此诗生动地体现出普希金的精神风貌和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把普希金那青铜般铮铮有声的高大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如今,叶赛宁的“草原之歌”当真同普希金的铜像一样历久不衰。而且,这种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草原之歌”通过翻译工作者所架设的桥梁,已在邻邦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广大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叶赛宁曾在《给格鲁吉亚诗人们》一诗中把自己称为“亚洲人”,如今叶赛宁的诗早已通过中文译本找到了通向中国读者心灵的道路,从而使这位举世公认的抒情大师的光辉形象也永远留在我们东方人心中,成为亿万亚洲人也引为骄傲的天才诗人。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