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一四


  §求知篇

  §求知是人的本性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开门见山地提出:“求知是人的本性。即使毫无实用目的,人们也总是喜欢使用自己的感官,尤其是眼睛,就是个明证。其原因是,感官,尤其是视觉线给予我们知识,并且识别事物之间的区别。”

  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终其一生都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支配下,建立了他百科全书式的思想体系。在他看来,“理智的活动即是生活”。“幸福,就在于一种从事理智活动,进行反思的生活”。

  “动物生来就有感觉能力,由感觉产生记忆。有记忆能力的动物比无此能力的动物更机灵,也更善于学习。倘若还有听觉,则更适于驯养”。那么对人来说,“从同一对象的反复记忆中产生经验。经验积累多了,形成了关于同一对象的普遍性判断,这时技艺和科学就产生了”,经验有其优点,有医学知识而无经验的人往往治不好病,但经验毕竟不是普遍性知识。

  技艺和科学高于经验,因为它知道“原因,能告诉人们‘为什么’,这就意味着有了智慧”。总之,从感觉到记忆再到经验到技艺和科学,这是一个不断否定前者而更具智慧的过程。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体现人的本性,它们也不是真正的智慧。

  “人们仰慕发明某种技艺的人,原因是他更聪明,但是创造某种科学知识(如数学)的人则更聪明”,技艺是为了实用,而创造某一科学的人不仅是关于原因的知识,而且更是关于第一的、最普遍原因的知识。

  他不像拥有技艺的人那样只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他是为知识而知识,“因而也只有过闲暇生活的人才能创造科学”,这是文明最后的也是最高的产物。

  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智慧呢?它需要通晓一切;知道最困难的东西;最明确地讲述原因;为自身而求取,而不为结果求取;在诸科学中占主导地位。

  这样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哲学。但是,获得这种智慧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在全部生产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又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知识才被发现”。也就是说,只有吃饱穿暖了有了闲暇了,人们才会对和实用无关的事物感到好奇,对它们进行探讨。“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们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起初他们对日月星辰,生死变化感到惊异,试图作出解释,其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已的无知。人们总是在生活有了保障,有了闲暇之后才去研究这门学科,这也是用以证明它不实用的目的。可以说这门学科是神性的,也是最荣耀的”。

  为了纯粹的知而求知,似乎不那么容易会被现代人所接受。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多数中国人都将求知看作是谋得个好职业,或是加官晋爵的阶梯。真正为求知而求知的人则难觅其宗,这也是中国缺少大哲学家的原因所在。当人们看到门庭若市的经济法律课堂和唱独角戏的哲学课老师;当人们看到街头书摊上形形色色的期货、证券书籍,而难觅哲学书籍时,这将是一个多大的悲哀。毕竟,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并非处处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问,肚子都没吃饱还谈什么哲学!那是吃饱了撑的人才干的事。的确,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有生活有了保障,有了闲暇的人才会研究哲学。

  但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而研究哲学的人又有几个,即使有,取得显著成就的人又有几个。在这里,我们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种为求知而求知的最纯正的古希腊精神。哲学家往往因为贫穷而被视为无用,这并不表明他们不会赚钱,“哲学家要富起来是极为容易的。如果他们想富的话。然而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这也是一个哲学家比一个富商更能够留芳百世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留给后人的是价值永恒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过眼烟云的物质财富。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的开山人,把哲学与钱分成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指出“知识就是德性,无知即是恶”;柏拉图把尘世的一切看作是追求真理的最大障碍,指出只有哲学家才能当国王,否则人类将永无宁日;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求知是人的本性”的口号,把求知当作人性的本质,把人生意义归结为知识。在这三位哲人的影响下,追求知识成了西方学者最高尚的活动。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爱因斯坦提出“科学就是为科学而存在的”,以及众多学者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正是在这种纯正的古希腊精神的影响下,西方人始终热衷于研究人的内心和洞察大自然的神秘,从而为以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少年的亚里士多德来到了柏拉图的学园。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