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四五


  3.中庸说

  对什么是美德,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得充分,而且很具特色。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是他有着一种“中庸之道”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说,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三种东西:情感、本能、习惯或品性。所谓情感,就是愤怒、恐惧、自信、嫉妒、喜悦等一般伴随着痛苦和快乐的各种心态。所谓本能,就是情感之所以发生的基础,亦即一种天然的能力。所谓习惯或品性,“是指我们借以调摄我们的情感变好或变坏的东西”。(《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灵魂的这三类东西中,德性从何处表现出来呢?他认为,德性既非情感也非本能,因为情感和本能本身并无德性可言,就它们自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因此,德性只能是习惯或品性。

  那么,这种品性又是什么样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德性都能即使一件东西变好,又能使其完满地完成功能,倘若如此,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能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即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中庸之说可逆溯到希腊的一般道德看法,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作了系统阐述。他曾用两个比喻来介绍他的学说。一个是艺术及工艺的比喻,另一个是医学上的比喻。好的工艺之中庸意思是它们要避免不成比例的情况:一付好的工艺品是不能增加或减少一点点东西,多余或缺少这一点就会破坏作品的美,即中庸适度才是美。如果说这个比喻还不那么明显,那么第二个比喻就比较恰当了。健康及体力在太多或太少食物、太多或太少运动量之下会受到伤害,只有适当的食物及运动才能创造并保持健康及体力。

  同样,他认为德性与恶性是与激情及行动上之过分、适度或缺少有关。每个人平时都有恐惧、气愤、怜悯等心情,这本正常,但如果太多或太少,就不好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德性的目的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过度和不及都不对,惟有适中才合适:“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情况,那就是中道,是最好的,它属于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感情,谁都有行动,它们都存在着过度、不及和适度的可能,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只有中道才会受到称赞,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有绝对中道与相对中道之分。绝对中道即事物的中道,事物的中间;相对中道是对人而言,指的是不太多,也不太少,而且因人而异。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讲的:“在一切连续的和可分的东西中,既可取其多,也可取其少,还可取其相等。这一些部分既可以是对事物自身,也可以是相对于我们,而相等就是过多和过少的中间。我所说的事物的中间,就是指与两端距离相等之点,这个中点对一切人都是单一的、相同的。至于相对于我们的中间,就是既非过度、也非不及。这样的中间对一切人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同的。设若10是多,2是少,那么就事物而言,人们取6就是中间。因为6减去2和10减去6是相等的。不过,这是就数学比例而言的相等。若是对我们而言就不能这样办。不能因为10斤的食品为多的一份,2斤的食品为少的一份,教练就指定6斤的食品。因为对于特定的接受者运动员来说,6斤既可能多,也可能少。对于大力士麦隆来说就少了,对于初参加运动的来说又多了。”(《尼各马科伦理学》)伦理学上的中道是指相对中道。

  对于中庸说,亚里士多德特别提到两点要人们注意。第一,并非一切情感,一切行为都有适中,有些恶行就没有相对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说:“并非全部行为和情感都可能有个中间性。有一些,它们的名称就是和罪过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恶意、歹毒、无耻等等。在行为方面如通奸、偷盗、谋杀等等,所有这一切,以及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其本身就是罪过,谈不上什么过度和不及。它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认为是正当的,永远是罪过。关于这类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好和不好,没有什么妇女在应该的时间,以应该的方式通奸,而是凡是做这样的事情就是罪过。这正如在不公正、怯懦、说谎中不存在什么过度、不及和中间一样。”(《尼各马科伦理学》)

  第二,中庸说之中点不是算术上的,他说是“相对于我们”之中庸。一个人不能将两个价值之极端的数目相加,用二除就能决定德性之所在。这一点我们在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吃多少东西才合适,完全依个人的体质和需要来定。但这不是说由此推出德性是主观的。

  在对中道作了以上的理论阐述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根据中庸说的原则,对一些德性作了何为适度的分析。

  情绪方面的德性是勇敢,其过度就是鲁莽,不及是怯懦。鲁莽表现为急躁冒进,无所不为,怯懦表现为胆小怕事,软弱畏缩。而勇敢,既有所惧,又有所不惧,在处事时以理性为指导,最符合中庸之道之原则。

  欲望方面的德性是节制,其过度是纵欲放荡,不及是麻木和寡欲,二者皆不能用理性原则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行为。而节制,则顺乎欲望,又不放荡不羁,它有所克制,又不麻木不仁。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