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马克思 | 上页 下页
三三


  《要求》的开头就提出这样的口号:“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这一要求把矛头指向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主力,即指向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帝国这座臭名昭著的欧洲的“人民监狱”。

  《要求》阐述了人民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共和国所必须实行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凡年满21岁的人都有不受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发给人民代表以薪金,使工人也能出席德国人民的国会,而最重要的是代表全体人民,以便能够用人民的武装力量去压倒 反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以保证每个德国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提出无偿地废除一切封建义务,无补偿地把一切大地产收归国有。

  《要求》提出把矿井、矿山、私人银行和一切运输工具收回归革命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要求》提出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

  ……

  17条要求为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一个民主主义的和革命的答案。

  这个纲领最后是这样极具有鼓动力地呼吁:“为了德国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利益,必须尽力争取实现上述各项措施,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些措施,一直受少数人剥削,并且今后还有可能受少数人压迫的德国千百万人民,才能争得自己的权利和作为一切财富的生产者所应有的政权!”

  回国的共产主义者受马克思和中央委员会的委托迅速到各地加强同盟的现有支部,创建新的支部,并在同盟地方支部的外围成立政治性的工人联合会。在这些工人联合会中,他们按照《宣言》和17条《要求》的思想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在斗争中赢得的具有民主性质的自由,把为数众多的地方性工人组织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全德意志的工人政治组织。

  组织多数流亡工人动身回国之后,警察局长科西迪耶尔给马克思发了法国护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焦灼地离开巴黎也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

  人民拥有“新式武器”,扬眉吐气,沸腾的革命热情扑面而来。

  第十一章 暴风雨中的雄鹰

  春天又来到了这座古老的、有很多尖塔和狭长胡同的莱茵城。城外的花园和果树园里,修饰整齐的奇异的灌木,在樱桃花丛中间闪耀着淡黄色的光辉。

  “我们暂且对我们在美因兹的工作满意”,马克思在同他的朋友乘车去科伦的途中说:“我们号召德国所有的工人组织工人协会是正确的,在这个协会中,我们可以给工人极大的支持,直到我们有能力建立工人阶级的独立组织为止。”

  “但我们在科伦将不会很容易,就我所知,这里的工人居然听信一位医生戈特沙尔克的话,说他正在要求建立工人共和国。多么无聊!”

  “他们没有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答:“这就靠我们同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同为反对君主政体和封建土地占有制而斗争,并且同时创造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以便推翻反动的阶级之后能够立即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马克思点头表示同意,他眺望着别墅前的花园,像沿途到处看到的一样,那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

  “弗里德里希!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可惜工人们能够享受的不多,他们从清晨到深夜在工厂里做工,只有睡眠的几个小时才能稍稍舒展眉头。”他点起一支雪茄,目送着雪茄的烟柱被柔软的春风吹散。

  马克思、恩格斯、德朗克三人一同回国后先到达美因兹。考虑到科伦的拿破仑法典仍在起作用,比德国其他地方享有较多的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加上这里的工业比其他地区发达,工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工人运动的中心。因此,他们又一同转至科伦。

  到达科伦,立即着手做两件事:一是筹办一家日报;二是建立一个全德工人党,以推动这次革命。为了完成第二项任务,同盟的主要盟员分赴德国各地,在不少地方迅速建立了工人联合会,原计划在这些工人联合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政党,但由于德国无产阶级的大多数觉悟不高,还认识不到有成立一个自己的、不受资产阶级影响的独立政党的必要性,这项任务未能完成。而几百个盟员分散在德国各地的广大群众中,依靠秘密通讯和派遣特使联系已不能直接地指导各地的斗争。这就更加强了马克思创办日报的想法,各地的工人联合会也为日报的出版、发行打下了基础。

  这位6年前24岁的《莱茵报》主编,因他的激进而《莱茵报》被查封。为了《莱茵报》的存在他主动放弃了好不容易找到了的一份工作,沦为了流浪汉。可是,自己的退却,并不能挽回报纸的命运,报纸终被停刊。

  ……都失去了,母爱失去了,连父亲的遗产也失去了,去荷兰姨父家想沟通母亲的感情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家里一文钱的接济……

  6年过去了,几多寒暑辛酸不说,带回了三本书,也带回了三个孩子,还怀揣一笔所剩的父亲的遗产。

  7月里,马克思从科伦的阿波斯托尔街7号搬到了科伦塞西林街7号。工作刚安顿下来,他把回国先住在特利尔岳母家里的燕妮和孩子、琳蘅也接来一块住下。

  “那位黑胡子的年轻主编回来了!”

  “一位曾在这里被赶跑了的主编又想要在这里办报纸,要恢复他原来失去的那张报纸……”

  很快,马克思的住宅区又像在巴黎那样成了这里的革命中心。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