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哥伦布 | 上页 下页


  我知道,这条道路的存在是基于已被证实的学说,即地球是圆形的。尽管如此,为了便于完成这个事业,我寄给国王陛下一幅我亲手绘制的地图。在这幅地图上标明了我们的海岸和岛屿。从这些海岸和岛屿出发,你们应当不停顿地向西航行。那地图同时也标明了你们要抵达的地区。你们必须在远离极地和赤道的地方停下来。那地图还表明为到达盛产香料和宝石的国家你们要行驶的路程。您不必感到惊奇,我把生产香料的国家称作西方,而人们通常把这些国家称作东方,因为人们一直向西航行,向大洋的彼岸和地球的另一半的西方就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可是,如果您沿陆路行进,经过我们这一半地球,那么“香料之国”将在东方……

  托斯卡内里在信中还说,从里斯本起西行共有26个等分,每个等分相当于250海里,总计为6500海里。从安蒂利亚岛到西潘古共有10个等分,即2500海里。托斯卡内里说他的地图标明了西航的出发岛屿和一定会到达的地方,也标明了航行时在北极和赤道之间应当偏移的程度。鉴于哥伦布事实上是从加纳利群岛出发的,可以设想托斯卡内里所说的“出发岛屿”也就是加纳利群岛,他计算的纬度是第28纬度线,正好是这些岛屿所处的位置。在这一纬度线上,1度大约等于50海里。如果人们接受哥伦布的说法:赤道上1度为56/海里的话,可以判断托斯卡内里采用了马可·波罗书中对西潘古的定位描述:“公海中朝西离大陆1500海里的一个岛屿。”这一距离等于托斯卡内里的六个等分,余下的十个等分则是安蒂利亚岛和里斯本之间所处在的子午线上的距离了①。

  在里斯本,哥伦布还深入钻研了红衣主教皮埃尔·达利的一本著作《世界的形象》。这也是哥伦布多年来随身必带的一本书。书中断言,欧洲与亚洲之间的海是狭长的,从摩洛哥到亚洲东岸的海路在顺风的情况下只用几天就可渡过。书中留有哥伦布的亲笔批注898处。这本书现在也保存在塞维利亚。

  哥伦布逐渐形成了他对地球和世界地理的基本认识:

  1.地球是圆形的;2.远西(西班牙)和远东(“印度”,即亚洲)之间陆地距离很长;3.西班牙和“印度”之间海洋距离则很短;4.一经度的长度是56海里,这里所谓的“海里”并非阿拉伯单位,即1975.5米,而是意大利单位,即1477.5米。如果是阿拉伯单位则这个数字就相当精确了。意大利单位则使他计算的赤道长度少了大约四分之一。哥伦布计算的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陆地距离为828经度,给海洋距离只留下了78经度。这些错误造成的结果是:加纳利群岛到印度的距离大约是3900海里,恰巧接近于到美洲的距离。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让·巴吉斯塔·安维里这样评论说:“一个极大的错误导致了一次极其伟大的发现。”②

  ①②《世界探险史》〔苏〕约·波·马吉多维奇著,屈瑞云海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3.基督的使者

  虽然哥伦布从托斯卡内里的书信和地图中,从达利的《世界的形象》一书中学到了许多,但他依然把他认识的形成归功于先知以斯拉①的启示。他少算了从加纳利群岛到“印度”的距离。碰巧的是,这一错误又大致和以斯拉所说的地球是由六分陆地一分海洋组成的论断相符②。哥伦布可以说是一个中世纪衰落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过渡型的人物,他保留了中世纪骑士的护教传统,又带有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进取冒险精神。

  ①Esdas或Ezra,以斯拉,《圣经》的作者之一,“是一位精通上帝法律的学者”。《圣经·旧约》中译本,1979年版)。

  ②见《圣经》以斯拉著作第42和27节。

  哥伦布把发现美洲归功为上帝的启示。1502年,在他第四次航行到达美洲以后写给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和王后伊莎贝拉信中仍然这么写道:

  “无论是理念,或是数学,抑或是地图,都于我无用。只有先知以赛亚③的话现在才完满实现了。”

  ③Isaiah,以赛亚,公元前八世纪犹太地区希伯来人的先知。

  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坚信上帝赋予了他一项神圣的使命,将“耶稣的光辉”带到那些尚待发现的地方。他自认为,他是上帝的使者,他本人的名字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就有“基督(Christ)信使”的涵义。他在第四次美洲航行日记中这样写道:“陛下,您们都是天主教徒。诸位贵族王公都是虔奉神圣的基督教信仰,并推动其传播,都是穆罕默德派与其他偶像崇拜的异端的仇敌;决意派遣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在我们的主面前,我希望这次航行将给基督教带来莫大的利益,因为现在它已经给基督教带来了利益。”①也是在1502年,哥伦布致信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说他是“圣三位一体②和神圣基督教的光荣,希望主能够把他的圣名和福音传遍宇宙”。

  ①《哥伦布航海日记》,孙家堃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②(基督教)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合成一神)。

  每做一件庄严的事以前,他总要说:“以圣三一的名义,我将去做此事”或“这事将要实现”或“愿这事实现”。在他写的每一份文件开头,他总要写上这样的字句:“天父基督,圣母玛利亚敬请一路照料我们”。有时,他用的誓言是“我以圣·费南多的名义起誓”。当需要肯定重要事情的真实性时,特别是当他给国王和王后写信时,他总是说:“我发誓此事是确实的。”他严格遵守教堂的斋戒规定,经常忏悔和交心,像教堂执事和僧侣一样地遵守教规,憎恶亵渎上帝的言论和虚伪的誓言。他特别忠诚于圣母玛利亚和圣父。他对神赐的利益显现出特别的感激之情。他经常说上帝对他就像对待大卫③那么好,这已经成为他的一句口头禅了。每当黄金或贵重物品送到他面前,他总要走进礼拜堂,跪到地上,并要求旁边的人和他一样做,口里一边说:“让我们向主表示感谢,他赐福予我们,我们有幸获得发现这么多财宝的机会。”“他极其热忱地向上帝顶礼膜拜;他努力使印第安人皈依耶稣基督,把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扩展到每一个地方。他特别忠诚于这么一种希望,即上帝赋予他帮助夺回圣地的神圣使命……他是一个有伟大精神、崇高思想的人,自然可以承担大任,这从他的生活、行动、著作和言语中是显而易见的。他有耐心和耐性……他很快忘记伤害,他所求于别人的不过是要那些开罪他的人最终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后与他和解。在他所遭受的无数苦难和厄运中,他总是十分坚定和克制,对天父深信不疑。我从他本人那里,还从1493年与他一起返回伊斯帕尼奥拉岛定居的我的父亲那里,还从陪伴他为他效劳的人那里了解到,他对国王和王后是一贯忠贞不渝的。”

  ③David,大卫,古以色列国国王,定都耶路撒冷,据基督教《圣经》载,系耶稣的祖先。

  以上一段话是巴特罗缪·德·拉斯·卡萨斯(1474—1565)在《西印度群岛史》一书中对哥伦布的描述。此人是多米尼克派教士、历史学家,同情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他18岁时在街上目睹哥伦布从美洲凯旋的盛况,对其十分敬佩。他的父亲和叔父曾随同哥伦布进行第二次航行到达美洲。1502年,他自己也到了西印度群岛并被委任为当地的第一任教士,他在那里生活多年,目睹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的种种暴行,激起印第安人的反抗。他从152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撰写《西印度群岛史》,直至90岁,详细记录了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