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阁网 > 名人传记 > 甘地 | 上页 下页


  第一章 童年多事

  文明古国的印度,随着旁遮普的被吞并从而宣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花费几乎一百年来征服印度的计划宣告完成。那是1849年3月。

  20年后,也就是1869年10月2日,甘地在印度西海岸亚华半岛的波尔班达城即苏达玛普里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呱呱坠地。

  这孩子虽然来到人世间与别人没有丝毫不同,连哭声都不见得比别人洪亮,但是,他的福气相对于千万穷苦孩子来说,还算是不错的。

  甘地的家族属于班尼亚种姓①,早先的祖辈以种田或从事零售商业为生。甘地的祖父乌昙昌德·甘地曾做过班达的土邦首领,当时称之为“帝万”。在任期内,他以忠于职守和才华横溢构成他的人格力量,在当地不仅具有权威,而且享有盛名是很不奇怪的事情。在波尔班达,甘地家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①班尼亚种姓:是印度教徒第三个大种姓吠舍的一支。

  甘地的父亲有六位异母兄弟。卡巴·甘地就是父亲的名字,他排行第五。

  排行第六的是杜尔希达斯·甘地。他们两兄弟都曾在当地先后担任过首领。

  父亲卡巴·甘地有过四次婚姻,子女成群,养有三女三男。未来的圣雄甘地就是这六个孩子中最小的。

  甘地的父亲是一位豪侠之士,胸怀大度、一身正气、乐于助人、热爱宗教,同时又能廉洁奉公。他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文化不高,但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勇敢的大气性格,使他显得精明强悍。甘地后来评价他父亲时说:

  “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繁琐的问题,管理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卡巴·甘地对本邦的事业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人所共知。而且虽然身为首领,却因为他不谋私利的品质决定了他没有为自己集敛财产,家庭产业并不阔绰。

  甘地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慈祥的普通妇女。用甘地的话说,母亲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她的圣洁。她视宗教如生命,每日必做祷告。而且,她经常按照教规训言以禁食奉行誓愿。

  有一回大概是雨季太长,人们渴望阳光。母亲许愿不见太阳不进食。天公不作美整天阴雨绵绵,太阳躲在云层后面千呼万呼就是不出来,好像是有意要为这位可怜的母亲安排一场生死考验。然而她的坚强意志是惊人的,一连数天她都始终控制自己不进食物。儿女们都为母亲担心,常常站在屋檐下盼着太阳挂在天空。如果偶然一见太阳露脸,他们便欣喜若狂地奔进屋里告诉母亲。但是母亲不大轻信孩子们的话,非要放下手中活计,跑到屋外亲自来看一看。而这时恰恰太阳又神秘地钻进云层之中,她便以宽宏的胸怀安慰孩子们说:“不要紧,上帝不叫我今天吃饭!”

  甘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

  7岁那年,甘地随父亲从波尔班达移居到拉奇科特。父亲在王府里当上法官。甘地就在那里开始了学生生涯。

  甘地从小记忆力差,智力平平,只有诚实使他显得与众不同。他自己后来回忆说他那时大概还有些迟钝。在他的身上并没有出现神童的奇迹和圣人的先兆。

  有一回,有一名叫齐尔斯先生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要学生们默写五个单词,以考察该校教学质量,其实都很简单,可是甘地却把其中一个“锅”字拼写错了。当时老师皱着眉头,使劲用脚尖踢他,示意他看看旁边学生的写法。甘地却不知其意,甚至以为老师提醒他不准左顾右盼、企图舞弊。结果,除甘地之外的学生都是满分,只有甘地一人没有为学校和老师争光。老师狠狠地批评了这个有点“愚蠢”的学生。

  课外生活平淡无味,甘地对课外读物逐渐地产生兴趣。有一次他父亲买了有关斯罗梵纳孝顺双亲的一个剧本。他读得津津有味。斯罗梵纳用带子背着双目失明的父母去朝圣的情节,给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这就是你应该效法的榜样!”还有一回,他到剧院观看一场戏剧演出,过后,他老是想着这件事,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做人不能像剧中主人公那样诚实,那样服从真理?”

  甘地13岁那年,还是中学一年级学生,在他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情,用他后来的话说,是“荒唐的早婚”。

  印度教盛行早婚,经常是婴儿时订婚,9到10岁结婚,而且《摩奴法典》描述的理想婚姻是男人要比女人大许多。“当一个男人达到成家年龄时,如果他有30岁,他就应娶一个他喜欢的12岁的姑娘;一个24岁男子可娶一个8岁的女孩为妻。”丈夫死后年轻漂亮的寡妇要随他而死。这才是美满的婚姻。甘地同样免不了这个童婚的悲哀。所幸的是他与他那童婚的妻子同龄。


虚阁网(Xuges.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